国博之古代中国(四)

琴韵悠扬

<p class="ql-block">  参观隋唐五代时期的文物时先了解一下瓷器与唐三彩的区别:这一时期,浙江越窑生产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河北邢窑烧造的白瓷类雪似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则丰富了瓷器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唐代出现的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釉陶,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简称“唐三彩”。唐三彩因釉料中加入大量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流动扩散,使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灵山孕宝”瑞兽青铜镜:隋(公元581年-618年)。镜背内区成规矩配置,外区铭文带有32字铭文:“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瑞兽镜在隋唐十分流行,一般为四兽,也有五兽、六兽和八兽,但从形态看,很难确知为何种兽类。这类镜还可细分为瑞兽铭带镜和瑞兽花草纹镜。迄今发现的铭带镜以隋和唐武德时期居多,贞观、高宗朝偶有之。铭文内容初期主要是祈祷长命、高官的吉祥语,稍后多为赞颂镜子品质和闺阁整装的铭句。</p> <p class="ql-block"> 笼冠陶俑:隋(公元581年 618年),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汉代的将军们常常身穿鱼鳞甲,头戴武弁(bian)大冠上阵,直至东汉晚期,全副甲胄的武士像渐多,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弁</span>大冠开始退出实战领域。与此同时,武弁大冠由本来结扎很紧的网巾状的弁,演变成了一个笼状硬光嵌在帻上,称之为“笼冠”。南北朝时的笼冠两耳下垂比西晋时长,但顶部略收敛。隋代笼冠状如此件俑之冠,顶平,正视近长方形,仅两侧微向外扩展。唐代笼冠的垂耳又逐渐收回,最后变成一无耳的方形物。唐末以后,在此方形物下复缀以软巾。明代时,软巾则变成了直下而微侈的硬壁状物。</p> <p class="ql-block">  骑马女陶俑:隋(公元581-618年),湖北武昌出土。</p> <p class="ql-block">  镶金边白玉杯: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雅,也包含了“金玉满堂”之意,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从现有考古发现角度来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玉器发展似是走入了低谷,出土的玉器也为数甚少,但就在这少数的几件玉器中,可以发现中国的玉器生产已逐步完成了从礼器向日用器的过渡。这件白玉杯便明显摆脱了汉代玉器制作程式的束缚,向着更实用的方向发展,已经是非常生活化的器物了。</p> <p class="ql-block">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高足金杯: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这些展品的主人是卒年9岁的皇族少女李静训,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官至上柱国;外祖母则是附文帝之长女杨丽华,是为真正的金枝玉叶。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宠爱,然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殁于宫中,皇太后杨丽华万分悲痛,厚礼以葬之。项链原产地可能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手镯可能是北印度制品,高足杯则是罗马风格,皆为当时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拜占庭金币:查斯丁二世时期(公元565年-578年),1953年陕西咸阳底张湾隋独孤罗墓出土。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重要的东罗马遗物。金币正面是国王查斯丁二世半身像。</p><p class="ql-block"> 波斯萨珊朝银币:波斯萨珊王朝库斯老二世(公元590年-628年),1955年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出土。银币正面是国王半身像,背面正中是波斯国教袄教的祭坛,其中有袄神半身像,两旁为婆罗钵文的“某火之王”铭文。</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金币(复制品):奧梅雅王朝(公元661年-750年):原物1964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正反两面铸有库法体阿拉伯文,内容是伊斯兰教经文赞语和回历纪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俑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另外在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因而可以想见,这种形式的表演在唐时的长安一定是大受欢迎的。</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此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作牵马状,体态逼真。在唐代,幞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即便是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幞头。</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男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这对俑表情生动,好似相互呼应,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以说白为主,诙谐笑谑,在唐代非常流行。</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侍女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马: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将马鬃剪瓣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这种做法应是受到突厥马饰的影响。目前唐墓出土的马俑有一花、二花和三花马。三花不仅是装饰,还是良马的最高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黄釉陶胡人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镇墓兽: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p> <p class="ql-block">  《武后行从图》(摹本):原作传唐 张萱 绘。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Zhao),杰出的政治家。她作为高宗李治的皇后,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时称“二圣”。690年(武周 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统治期间,她鼓励农业生产,发展边境屯田;打击突厥、吐蕃侵扰,重设安西四镇;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事业。</p> <p class="ql-block">  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唐(公元618年一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唐代银盘发现甚多,其中带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数是三足,少数为四足。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代之前虽有狮子从西域进贡,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这种猛兽不易豢养,一般很难见到。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唐朝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白瓷长颈瓶:唐(公元618—907年),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方柜:唐(公元618年 907年),1955年陕西西安出土。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两次烧成。唐三彩实际上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成蓝色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产生绚烂多姿的色彩。该器仿造日常生活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p><p class="ql-block"> 绞胎瓷枕:唐(公元618年 907年),1956年河南陕县出土。绞胎瓷器是唐代的创造,即用两种顏色的瓷土揉合一起,再上釉烧制而成。在唐代的巩县窑、耀州窑、寿州窑等窑址中均发现过绞胎瓷片。唐墓中出土的绞胎器物有杯、碗、盘、罐、枕等,以长方形枕最为常见。文献记载瘿木之枕纹理奇特华美,把瓷枕做成木纹理就是为了达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瘿</span>木之枕的效果。这种枕头也被称为“花枕”。</p> <p class="ql-block">  花釉四耳瓷罐:唐(公元618年-907年),花釉是唐瓷中的创新工艺,它在黑、黄、黄褐、天蓝等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十分醒目。这类花瓷的产地主要在河南鲁山、郏县、禹县以及山西交城。</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瓷罂:唐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1957年浙江余姚上林湖出土。该器施黄袖,腹上刻有“大中四年”和姓氏等内容43字,自名为“罂”。越窑在今浙江省上林湖一带,产品种类多,胎质细密,釉色均匀,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还有印花、刻花等。越窑青瓷多有外销,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曾有发现。</p><p class="ql-block"> 黄釉褐斑“何”字贴花瓷壶:唐(公元618年-907年)。瓷壶短流及两系下各贴有母子狮子纹和束叶纹,三块贴花中皆有“何”字。贴花是将雕出的纹样做成印模,再把模压出的图案贴在器物的胎体上,有时还在貼花上加饰一层褐釉斑块,然后再施釉烧成。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望城县、在中晚唐时最为兴盛。它创选性地烧成了釉下彩绘瓷,以花鸟、人物、诗文装饰瓷器,并大量使用模印、贴花工艺。</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武将俑:唐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1972年陝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两俑均彩绘贴金,立于黑色台座之上。左侧俑为着明光铠形象,右侧俑为着朝服形象。郑仁泰初为李世民的亲兵,并参与了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随李世民多年征战,荣立战功,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已是十六卫大将军之一。他卒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作为有“拥立之功”的“第一等功臣”、硕果仅存的开国元老,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得以陪葬昭陵。</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戴帏帽女骑俑: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帏帽原为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门防风用的实用性帽子,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在唐代初年很盛行,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反而却使其更加风行,以至“(武)则天之后,帏帽大行。”</p> <p class="ql-block">  青白釉瓷牛车:唐(公元618年 907年),1957年河南三门峡唐墓出土。先秦时期,牛车被看作“平地往载之具”,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汉代人已经把牛车作为交通工具,有些将军重臣偶尔都有乘坐牛车出门的。到了晋代,人们乘牛车出行才蔚成风气。牛车较慢,行走起来比较平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可以障帷设几,任意坐卧。大墓中出行图或出行俑群,都以牛车为主体。牛车在隋唐使用也很普遍,这辆瓷牛车小巧精致,生动地表现了唐代乘牛车出行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蓝釉陶驴:唐(公元618年 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驴最初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被称为“劣乘”。百官一般骑马不骑驴,但由于驴比较便宜,为民众所普遍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放鹰打猎是一种盛行不衰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当时宫中大鹰坊里养着猎鹰,有隼、雕、鹞和苍鹰,许多来自域外的进贡。</p> <p class="ql-block">  突厥石人:唐(公元618年-907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此尊石人大眼、阔脸、八字胡须,相貌威严,双手下垂在腹部交叉,应是一位勇武的突厥贵族或武士的形象。突厥人有在墓前立石人作纪念的葬俗,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以及内蒙古的辽阔草原上,屹立着不少突厥石人。在隋唐之世,这些地区一直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从造型上看,这些石人有男亦有女,有长者亦有儿童。</p> <p class="ql-block">  饺子、点心及食具:唐(公元618年-907年),1972年新疆吐魯番出土。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汉代末年,饺子就已成为当时人喜食的佳品了。唐代已有“点心”一词,不过是作动词用的,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至迟到了北宋,“点心”已作为名词。饺子、点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地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  “论语玉烛”银酒令筹、筹筒(复制品:唐(公元618-907年),原物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这是行酒令的器具。盛放酒令筹的筹筒自铭“论语玉烛”。酒令筹共50枚,每枚正面刻文字,其内容上半段采自《论语》,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饮、劝、处、放四种。</p> <p class="ql-block">  鎏金莲瓣银茶托: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1957年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茶托亦称托盏,是为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唐人也写成“茶拓”。此组银茶托共7件。此件图足内刻“左策使宅茶库金涂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两伍线一”;还一件圈足内錾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分”,另五件图足内刻“左策使宅茶库一”。是为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前后左策使茶库之用具。</p><p class="ql-block">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公元907年 960年),传河北唐县出土。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另外一件白瓷人像是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后来被尊为“茶神”。手中所展书卷是其著作《茶经》。《茶经》中提倡的是中唐时最为流行的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鍑</span>煮水,待水微沸,量出茶末投入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鍑</span>中,随即用竹荚搅动,俟沫饽涨满便酌人碗中饮用。值得注意的是,这套茶具不仅有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还有晚唐时兴起的点茶所用的汤瓶。</p> <p class="ql-block">  三彩黑种陶马:唐(公元618年 907年),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面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城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袖,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种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彩塑供养菩萨:唐(公元618 907年),甘肃敦煌出土。此尊唐代菩萨彩塑造像由粘土模压,四肢内衬有木骨架;表面由石膏覆盖,施以彩绘和烫金,惜多已脱落。半跪的供养菩萨神情虔恭文静,造型严谨细致,气质端庄典雅,双臂已残,双手动作原或为双手合十状,充分表现了菩萨聆听佛法时,对佛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较之前代,莫高窟的唐代塑像雕塑技艺有很大进步,身体比例适当,人物形象较有个性,面容丰满、庄严,衣着也更流畅。</p> <p class="ql-block">  描金石雕武士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寬柚长衣,腰束黑带,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左手抚剑。从他们的装東和佩带物来看,应该是墓主的随从。墓主杨思勖是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玄宗做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其以军功官至一品。</p> <p class="ql-block">  女陶俑: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1958年陜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女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颔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被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与古代大多数时期女性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代女性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论是唐初的消秀、盛唐的丰满、或是晚唐的随性,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p> <p class="ql-block">  便服男陶俑:唐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瓷风首壶:唐(公元618-907年),1954年广东广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  琉璃釉兽头:唐(公元618年 907年),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遗址出土。渤海国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唐朝先进文化并仿照唐长安城建造上京龙泉府。上京城宫殿、廊庑、门楼、厅阁、大族邸宅以及寺院的建筑,屋顶均铺设光亮的黄色和绿色琉璃瓦。殿堂屋脊的两端有翘起的巨大的五彩绚丽的琉璃釉鸱吻,垂脊前头配有兽头。屋檐上垂挂着沿瓦和美丽匀称的莲瓣纹瓦当,墻壁和地面上锻铺着有楚花、壮月、萱草纹的砖。其形制与做法都具有浓郁的唐风。</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驮物骆驼: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1986年陕西礼泉长乐公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胡人骑骆驼陶俑:唐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1954年山西长治王琛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唐(公元618年 907年),1958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此套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鞠状已朽失,但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马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宫廷、军中和民间的一种全民体育活动。打马球一般分做二队,人数不拘,设裁判。球门依参赛人数多寡设一或二个,一般是一块木板,中心挖一圓洞,后接网盛球。比赛以破门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获奖。赛中有音乐助兴、击鼓助威。球大小如拳,由轻木剖空制成。鞠杖也是木质,长数尺,杖头似弯月,有些类似今天的冰球杆。球场的大小不等,但要平坦,以便跑马弛骋,讲究的球场甚至还洒上油,使之更加光滑。</p> <p class="ql-block">  演奏陶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5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可以说这是一个唐乐队的标准乐器配置。其中,排箫、笙、横笛是华夏的传统乐器;箜篌和琵琶则是自汉代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难做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影响最大的乐器。拍板则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大殿模型:1954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制。南禅寺在山西五台县西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但经后世多次修茸 ,是中国保留下来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步辇图》(幕本):唐 闫立本绘,原件藏故宮博物院。画面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身穿窄袖锦袍的松赞干布使臣禄东赞向唐太宗请婚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公元907年一923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这件彩绘武士像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雕刻而成。武士身着唐代著名的明光铠,头顶凤翅盔,脚踏牛形怪兽,双手扶剑,剑尖直指怪兽口衔的荷花,肩头上凤鸟含珠,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余韵,下开两宋之先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处直其人生前官拜唐代、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王都为挽回名声,遂为养父修筑了一座建筑和装饰都极为讲究的大墓。此汉白玉石刻原本镶嵌于墓门后的甬道一侧。1994年5月,此件浮雕被盗走至美国,后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终于2001年回归祖国。</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浮雕为一对,</span>另一块放置在二楼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中,均是在长方形的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整体风格一致。武士双手拄一柄环首长剑,分别立于麋鹿、神牛之上。此武士是肩立青龙,脚踩麋鹿,另一件是肩立凤鸟,脚踩卧牛。</p> <p class="ql-block">  鎏金青铜衔环铺首:十国 前蜀(公元907年 925年),1942-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铺首是中国传统建筑门饰,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其底盘一般制成兽面,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有不衔环而仅作装饰用的,亦有用于背铜器、陶器等器物上以为提手。此铺首原饰于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永陵的墓门。</p> <p class="ql-block">  舞蹈陶俑: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1951年江苏江宁李昇陵出土。该俑高髻,脸部丰满,五官清晰,衣上罩云肩,袖口宽大,双臂左向,反胴而舞。李昇墓中出土数件舞蹈俑,与五代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成都王建墓石刻所见乐舞伎衣着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闵(公元909—945年),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刘华墓出土。瓶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點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瓶内顏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蓝釉陶瓶还有2件,与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这种陶瓶的造型、胎种、装饰工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但在西亚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出土较多,应是公元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观音造像:吴越(公元893年 978年),1958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唐代出现了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普陀落迦观音造像,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公元8世纪末的画家周肪在普陀落迦观音图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月观音,以水、月、圆光、竹及思维相的观音为主要元素。水月观音又可分为两种基本样式,常见于石窟造像和壁画的是一手抚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种是手持柳枝、净瓶的形象,多见于绢画。</p> <p class="ql-block">  针灸铜人:北宋天圣(公元1023年-1032年)年间,医官王惟一铸成带有经络穴位的铜人,并写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凡太医院针灸科学生考试,就在铜人表面涂上黄蜡,体内注水,进行实际操作实验。这个铜人是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重新铸造的。</p> <p class="ql-block">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公元960年-1279年)。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中心窑址位于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而得名。钧窑瓷器属于青瓷系,以釉色绮丽多变闻名,有的具有蛋白石一样的光泽和青色,有的在烧制过程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产生出紫红釉色,自然晕散成斑或满布全体,变化莫测,妙趣无穷。北宋钓窑有各式花盆、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耀州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代,北宋末年进入鼎盛期,青瓷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兼烧白釉、黑釉,以其优美的地方风格,取材广泛的刻花、划花、印花以及纯熟的技巧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 哥窑鱼耳炉: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此炉为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布满开片,金丝铁线,是传世哥窑的代表器物。哥窑窑址和性质不详,目前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且多源自清宫旧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等。</p> <p class="ql-block">  绿釉鸱吻:宋;西夏,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此物为建筑构件,形体高大,呈龙首鱼身状,龙首与鱼身系分别烧制成型,通体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威猛生动。</p><p class="ql-block">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现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内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陵邑1处。西夏陵出土的鸱吻有琉璃和灰陶两种,造型均呈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状。汉代以前的宫殿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其形状似凤鸟展翅,后来演变成鱼身状,名“鸱尾”。在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壁画中,受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鸱尾造型作月牙形。到了唐代,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因此多叫做“鸱吻”。在宋代,鸱吻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形象被固定下来。西夏陵出土的鸱吻与同一时期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薄伽教藏殿鸱吻均属同一类型,与宋代鸱吻造型相同。</p><p class="ql-block"> 除鸱吻外,西夏陵出土的脊饰构件还有摩羯、吼狮、四足兽、立鸽、套兽、迦陵频伽等造型,这些构件无论是灰陶,还是琉璃制品,都是先泥塑模制后再用手工细雕花饰成形,放入窑内焙烧而成。这种用模具和手工雕制结合生产出来的建筑构件,虽造型基本相同,但每件成品又有所差异。</p> <p class="ql-block">  “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青铜印:北宋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此印为北宋禁军“神卫”左厢所辖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的印信。</p><p class="ql-block"> “拱圣下七都虞候朱记”青铜印:北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此印为北宋禁军“拱圣”军中都虞候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  开宝寺塔龙纹砖: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此砖原镶嵌于开宝寺塔外壁。开宝寺塔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部,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原为木塔,后改建砖塔,由于塔外壁嵌褐色花砖和琉璃瓦,颜色近铁,故又称铁塔。</p> <p class="ql-block">  繁(po)塔砖:北宋(公元960年 1127年)。此砖为繁塔上的雕砖,正中深凹成圆形佛龛,浮雕人像高鼻深目、大耳,为一胡僧。僧人身背经箧,手持拂生,一只虎紧随其旁,是唐宋时期比较常见的“行脚僧”图,描绘的是西域胡僧东来传经授法的情景。繁塔位于北宋东京城南天清寺中。当时东京城内寺院众多,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天清寺并称为京城四大名寺。繁塔大约筹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9年-976年),竣工于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后,是当时东京城内最高的塔,原为六角九层,现存下面三层。繁塔的内外壁镶嵌着数以千计的浮雕砖,一砖一像,分别刻有菩萨、罗汉,佛经故事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木雕观音像:宋(公元960年 1279年)。</p> <p class="ql-block">  瓜棱形青铜秤锤: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 “大德八年大都路”青铜权:元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此青铜权是元朝官方制造的标准衡器部件,即秤锤。这件权有六面,其中一面阴刻汉文“大德八年大都路造”,另一面刻“五十五斤称”。</p><p class="ql-block"> 元代实行省(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建置,大都路管辖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与河北的一部分地区。元朝政府曾多次明令禁止民间私自制造度量衡器。中央将标准器颁发给各路,由各路控制实际的铸造使用,所以元代青铜权往往刻有路、府、州等各级监铸的官府名称。另外,如遇帝位更迭,年号变更,元朝政府都会重铸新权,并在权上铭刻年号。</p> <p class="ql-block">  持注子侍女石刻:宋(公元960—1279年)。侍女头梳高髻,面庞颐圆,眉目清秀,面露微笑,长裙拽地。体态轻盈,左手托注子底,右手执注子柄,举止优雅端庄。给人质朴、洁净、自然之感。</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服饰崇尚修长适体,“行即罗裙扫落花”“裙迎微露双鸳并”都是描写当时长裙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托盘侍女石刻:宋(公元960一1279年)。侍女头盘髻。眉眼下弯,面带微笑。穿抹胸,着及地长裙。外着窄袖背子,中带束腰,身材瘦长苗条,左臂上举托盘,盘中单腿立一禽类,右手虚于袖内。整体形态虽略显年迈,但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  辽正慧大师舍利塔小石碑:辽(公元916-1125年),1983年河北涞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  列鞢;金(公元1115年 1234年),1973年黑龙江绥滨出土。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豪华饰品,出士时由数层丝绸包裹。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上部一鎏金银盒下缀长方体金饰,内镶两块红玛瑙。金饰两侧各系一串玛瑙珠。金饰下方用黄丝线缀一水晶球,球上下两端置鎏金银花托,下方为一水滴状玉饰。两串玛瑙珠下方各与两片上下叠置的长方形玉条两端相连。玉条下一梭形玉饰,下缀15颗红玛瑙珠。整个物件做工精细,用材珍贵。</p><p class="ql-block"> 据《金史》记载,昭祖石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曾祖父)劫掠他部财产后,为报叔父谢里忽此前的救命之恩,私自留下一件金列鞢前去赠送。可见列鞢在当时为女真贵族的珍贵之物。</p> <p class="ql-block">  “白兰王印”鎏金青铜印(复制品):元(公元1206年-1368年),原件藏西藏博物馆。这是公元1326年泰定帝封西藏贵族琐南藏卜为白兰王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  褐釉鸡冠壶:辽(公元916年—1125年),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p> <p class="ql-block">  褐釉剔花扁壶:西夏(公元1038年 1227年),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这类瓷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也最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褐釉剔花扁壶:西夏(公元1038年 1227年),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官窑青釉贯耳瓶:南宋(公元1127年 1279年)。宋代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受宋代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不少官窑瓷器是仿周、秦、汉古铜器、玉器的样式制作的仿古陈设品。这件官窑贯耳瓶的造型模仿自古代青铜器投壶,端庄古朴,釉色粉青,釉质晶莹、温润如玉,布满冰裂纹,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汝窑洗: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弦纹贯耳壶:南宋(公元1127年 1279年)。此壶仿自青铜投壶造型。侈口,长颈,圆腹,颈两侧附贯耳,通身施青釉。龙泉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境内,贯耳壶是龙泉窑中常见的一种造型,除传世品之外,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南宋晚期,龙泉窑烧制出青瓷的代表作品—粉青釉、梅子青釉器,釉色柔和淡雅,质如青玉。</p><p class="ql-block"> 官窑粉青釉三足炉:南宋(公元1127年 1279年)。此炉为官窑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p><p class="ql-block"> 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时期青铜鼎样式制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现的复古风气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张泰造”洗:金 大安二年(公元1201年),此洗外壁有楷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字样。</p><p class="ql-block"> 榆次窑玉壶春瓶:金(公元1115年 1234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宋 (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龙纹盘:金(公元1115年一1234年),1985年吉林农安出土。</p><p class="ql-block"> 吉州窑玳琩釉碗:宋(公元960年 1279年)。吉州窑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宋达到鼎盛,产品以黑釉瓷居多,也有白瓷和青瓷。其中以黑釉器釉色变化最为丰富,形成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班、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点的种色。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顏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呈现出玳瑁斑纹,故名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绿釉风首瓶:辽(公元916年-1125年),1950年辽宁义县清河门萧慎微祖墓群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黄釉长颈瓶:辽(公元916-1125年)。</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辽(公元916年 1125年),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长盘形如海棠花,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黄、白、绿三色釉。盘底落花游鱼。釉色莹澈,是辽三彩器中的精品。辽三彩是在唐宋时期三彩工艺基础上烧成的多彩低温釉陶。制作工艺可分两种:粗胎质松软,呈红色,釉色昏暗混浊不透明,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层容易剥落;细胎质细腻,呈淡红色,施釉讲究,釉色娇艳明亮,工艺可同唐三彩媲美。釉色以黄、绿、白为主基调,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划花、浮雕为主。纹饰以花卉纹为主,还有蝴蝶、鱼、仙鹤等动物纹和水波纹、勾云纹等,图案布局严谨,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褐釉剔刻牡丹纹经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 <p class="ql-block">  玳瑁釉瓷枕:辽(公元916年-1125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彩釉印牡丹纹盘:辽(公元916年-1125年)。 绿釉鸡冠壶:辽(公元916年 1125年)。 三彩釉鸡冠壶:辽(公元916年-1125年)。</span> </p> <p class="ql-block">  釉里红人俑:元(公元1206年 1368年)。</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元(公元1206年-1368年)。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成品呈现蓝色花纹。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烧制成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器的色彩得到蒙古统治者以及当时西亚、中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喜好,在元代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也成为最受欢迎的外销瓷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花蕉叶纹觚: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  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元代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白地黑花产品数量众多。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嬰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该婴戏罐发现于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船上出水瓷器反映出元代海外贸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  双凤麒麟纹石雕: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城墙基址出土。该石雕画面主体使用了四联弧的开光装饰形式,中以缠枝纹衬托双凤戏珠图案。双凤头如锦鸡、嘴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等体征都一致,但有两处不同:一处是下方的凤头上有像灵芝一样的冠和缕束状的颈羽,而另一只没有,第二处是下方的凤有五条浪花纹尾羽,而上方的凤是卷草纹尾羽,这应该是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开光之下是两只追逐嬉闹的麒麟,背景是海淘纹。石雕两侧以缠枝纹为装饰。这件石雕布局美观大方,手法娴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应该是元大都皇宫或者皇家园林内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  雕花砖: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62年北京桦皮厂西部明城墻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龙纹石栏板:元(公元1206年-1368年),1962年北京西直门城墙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壶滴漏: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壶壁分别铸太阳图、月形图、北斗七星图、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勻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以观看时间。</p> <p class="ql-block">  水运仪象台:据《新仪象法要》按1:5比例复制。</p> <p class="ql-block">  吹笛陶俑:金(公元1115年-1234年),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p class="ql-block"> 击节陶俑:金(公元1115年 1234年),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白釉六棱印花注子</p><p class="ql-block"> 青白釉铺首注子</p> <p class="ql-block">  唐宋的三彩瓷器让人陶醉其中,西夏的瓷器更具地域特色,还有那针灸铜人,件件都是精品,导致我如饥似渴的学习都看不够,只能慢慢整理学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