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天气晴</h3><h3>早七点出发,离开约旦,去以色列。</h3> <h3>这就是约以边检站,在入关前车上拍张照片,过关安检是不允许拍照的。约旦出关8:30一一8:47,以色列入关8:50一一上车一边检人员,查护照后发绿色纸条,坐车前行→8:54到以色列检查囗,检车,检行李,盖章。搬运工从大巴车上御下行李,我们自己拉行李过海关。又过了三关后,于9:45出关,共用了55分钟。以色列导游黄志恒已在边检出关口外等我们。之所以写的这样详细,主要是旅行社行程上告知,由于以色列关口边检复杂,时间可能较长。我们的感覚,还是蛮顺利的。</h3> <h3>进入到以色列境内,黄导说:你们这次旅游,不只是去了以约两国,现在我带你们去巴勒斯坦耶利哥城的试探山。</h3><h3>耶利哥也就是杰里科,杰里克是巴勒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约旦河西面7公里处的约旦河谷,西距耶路撒冷38公里,南距死海6公里,低于海平面300多米,与耶路撒冷的高度落差1000多米,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低的城市”。</h3><h3>在图上两座山包的夾角处,有一山洞,据说就是圣经中耶稣经过魔鬼诱惑考验的那座山,绝食40天修行的地方,所以也叫诱惑之山。</h3> <p>巴勒斯坦是一个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占领区以及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国,是联合国观察员国,正在争取正式会员国席位。</p><p>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p><p>耶路撒冷是两国必争之地,现在由以色列实际控制。</p><p>巴勒斯坦不允许有以色列身份的人进入,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欲进入巴勒斯坦前,黄导就把导游证从脖子上取了下来,等出了巴勒斯坦再戴上。</p> <h3>巴勒斯坦国旗与约旦国旗很相似,他们都是左边一个红色的三角形,右边是黑,白,绿三个横条形结构。但是约旦的红色三角形部分的中心有一个小的白色六角星。</h3> <h3>在耶利哥有全世界最好的椰枣</h3><h3>,又大又甜,优惠价:30美元三盒。据说,当年阿拉伯士兵一天只吃三个枣,即可果腹。</h3><h3>沿途看到大片的椰枣树。</h3> <h3>从耶利哥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我们在一个专卖死海泥制作的化妆品店参观,这是店员在向我们推销产品。它的旁边,就是我们午餐的地方,给人感覚,好像是中国的份饭,但鸡腿超大。</h3> <h3>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h3><h3>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耶路撒冷老城只有一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犹太教(3000年前)、基督教(2000年前)、伊斯兰教(1400年前)的圣地全都挤在了耶路撒冷。</h3><h3>如果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h3><h3>那么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h3><h3>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h3><h3>如果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h3><h3>那么九分给了耶路撒冷,</h3><h3>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h3><h3>——《塔木德》</h3> <h3>我们从耶路撒冷的老城墙绕行,从糞门进入城内,来到了圣殿山的西南侧。</h3><h3>照片图中的青黛蓝色圆顶清真寺就是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因为我们不是穆斯林,这次行程所有的清真寺都没参观,只是远看。</h3> <h3>信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蕴育的几千年,早已根深蒂固深深烙印在信徒的灵魂之中。因为是神眷顾了他们,才让他们有了依靠。</h3><h3></h3><h3>哭墙--遥遥几千年,在以色列人几经磨难,被征服奴役,被灭国放逐中,唯有残存的哭墙见证犹太人的眼泪。</h3> <h3>走近哭墙,人群的诵经祈祷声就听得越清。他们虔诚专注,或手持圣经呢喃低语,或黯然抚墙啜泣痛哭。每个犹太人在这里,陷入她们的世界,释放潜藏心底的陈年的沧桑,诉说这个民族经历过的千年苦难。</h3> <h3></h3><h3>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h3><h3>哭墙高约20公尺、长50公尺,中间屏风相隔,男左女右,哭墙由大石砌成,在哭墙的上方,是同样著名的伊斯兰教的两处圣地—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h3><h3><br></h3> <h3>一位像圣母一样的犹太教徒,她帮助了我。</h3><h3>我也想在哭墙的墙缝中置放心愿,但沒有纸笔,哭墙旁楼梯上有一个小屋,屋内有很多虔诚的女教徒在默默读圣经祷告。我进去后一眼就看到了她,虽说语言不通,但我相信她能帮助我。我用手比划着告诉她我需要纸笔,她很快就领会了我的需求,虽说她也没有现成的纸,但她从包内拿出一个使用过的白色信封,示意我可使用反面写,并借给了我笔。</h3><h3>一件小事,体现了善良,助人,我把我的心里话用中文写在纸上面:“愿世界和平,远离战争,祝全天下的人民幸福!”</h3> <h3>沿着哭墙进门处,摆放着装满圣经的书柜,供前来朝觐的人自取诵读。</h3> <h3>我也在这神圣的地方,捧起了圣经,虽说看不懂希伯来语,但也从心里体会了一把犹太民族的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h3> <h3>在男士祷告区墙边集体诵读圣经的犹太教徒。</h3> <h3>离哭墙很近的一所教会学校。</h3> <h3>我们离开哭墙,沿坡道去找大巴车。在路上遇到了很多以色列士兵,他们对中国人十分友好,不但让我们拍照,还同我们合影。</h3> <h3>全民皆兵,常备不懈
国小人少的以色列,建国至今兵力却从不足3万发展为60万,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军兵种齐全的现代化军队,成为中东地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长期以来,以色列注重兵役制度的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适合本国特点的兵役制度。<br></h3><h3>以色列青年高中毕业后,年满十八岁,不论男女一律需服兵役。</h3> <h3>以色列女兵:以色列国土面积小,人口也不多,但却处在一个战火纷争的中东。为了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以色列实行全民皆兵,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要求女性必须服兵役的国家。也就是说,每一位以色列姑娘,在18岁以后,都要进入军营。</h3> <h3>以色列兵役制度</h3><h3>以色列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役制。军官服役期4年;士兵服役期为男性3年,女性2年。以后作为预备役人员参加每年的训练,男性至54岁,女性至24岁</h3> <h3>向我们竖大拇指称赞。</h3> <h3>同我们部分团员合影</h3> <h3>在老城墙下</h3> <h3>雅法门</h3> <h3>圣母安眠堂</h3><h3>圣母安眠堂位于锡安山,东正教徒相信这里埋葬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h3> <h3>关于圣母最后的安眠之处,圣经上没有记载。圣经中只记载: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那刻起,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传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由耶稣的门徒圣保罗带领来到土耳其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我们眼前的这座圣母安眠教堂是纪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安息主怀之处,但不是其葬身之处。据说1898年德国凯撒威廉二世用12万德国马克买下了这块地,并于1910年建造了这座雄伟的教堂。</h3> <h3>这是圣母安眠教堂的正门</h3> <h3>教堂分为二层,上层的祭坛简洁而肃穆。圣堂里布满金色的马赛克画。圣坛上方的半圆拱里的马赛克画为圣母和幼年的耶稣。</h3> <h3>地下教堂正中央是纪念圣母逝世的地方,安放着精美的圣母玛利亚安睡的雕像。这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是由科特迪瓦捐赠的,用象牙雕成。</h3> <h3>图中点亮的红蜡烛,表示圣母玛利亚的儿子耶稣在这里。</h3> <h3>离开圣母安眠堂,我们去了马可楼。</h3> <h3>锡安门 </h3><h3>锡安门位于耶路撒冷老城西南部,正对锡安山,因此得名。它兴建于苏莱曼大帝时期,由于锡安山上有大卫王的坟墓,又别名大卫门。城门内是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h3> <h3>马可楼的拉丁文原意为饭堂,是耶稣与门徒享用最后晚餐时的地点。</h3><h3>进入里面,不大的一间屋子里,有着漂亮的拱顶,看不见餐桌餐椅,可能当时耶稣和12门徒都席地而坐,恐怕连盆碗刀叉也没有,今天保留下来的是空旷的屋子,有一棵金色的橄榄树。</h3> <h3>榄橄树,金光凝重,树干强壮,塑形时,三根主枝呈锯掉状,新生枝自下端萌发,枝叶昂扬,勃勃向上,俨然生命再现。</h3> <h3>这个地方之所以名声响亮,同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有关,它生动地描绘了耶稣与12个门徒在进行晚餐,桌子上有丰盛的菜肴,13个人各有各的表情。左四阴影中手握钱袋的就是犹大,那个为了30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的人。</h3> <h3>出了最后的晚餐室,便有一个天井,有楼梯通向屋顶。</h3><h3>马可楼的对面就是大卫王墓</h3> <h3>参观《最后旳晚餐》的游客排成行,从马可楼上沿着楼梯下到天井。</h3> <h3>在天井里看到一位神职人员,他笑咪咪的配合我拍照。</h3> <h3>参观完马可楼,开车又去钻石店,以色列有全球最先进的钻石切割和抛光技术,全团只有美籍华人老太太买了一个半克拉的钻戒。</h3><h3>从钻石店出来,开车只走了几分钟,我们就到了今晩入住的酒店,巴勒斯坦伯利恒四星级酒店,在这需要连住两晚。</h3> <h3>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天气多云,今天是犹太教的安息日</h3> <h3>一早坐大巴,到达耶路撒冷新门,从这去橄榄山。</h3><h3>新门是耶路撒冷旧城西北方的一个城门,位于基督徒区。它是耶路撒冷最晚开辟的,由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令兴建于1889年。一般认为是为了方便来访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可以直接到达基督徒区。但实际上德皇并未经过这道城门,而是乘坐马车通过了附近的一个城墙豁口。</h3> <h3>离开A区一一巴勒斯坦伯利恒。(照片中的这块红牌,提示走出A区,巴勒斯坦属于A区)进入以色列管辖区域。</h3> <h3>坐在巴士上向外看,这片土地就是“地狱谷”。</h3> <h3>我们先登上橄榄山制高点观全景,远处金光熠熠的圆顶清真寺,是伊斯兰大教堂,下面是大片的犹太人墓地。这块三教在一起的圣地,神圣而美丽。</h3><h3><br></h3> <h3>沿着柠树主日路走下橄榄山,我们第一站走到了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的主哭耶京堂。</h3> <h3>主哭耶京堂(又译为主泣教堂)是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橄榄山,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 从拉丁语翻译意为“上帝哭了”,教堂形状似一颗泪珠象征耶稣的眼泪。根据《路加福音》第19章,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h3> <h3>教堂内的十字架正对着金顶清真寺,它的下面,就是著名的哭墙,有人说,它是哭墙的指路标。</h3> <h3>在金顶清真寺旁边,就是金色的洋葱头一一东正教堂。</h3> <h3>其实无论站在哪里看耶路撒冷全景,橄榄山上大片的犹太公墓都十分显眼。整座橄榄山聚集了大量自第一圣殿时期至今的犹太人的墓穴或墓碑,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弥赛亚降临时做第一个被拯救的亡灵,而且自古以来橄榄山一直没被划入“城内”,根据第一二圣殿时期的埋葬习俗,出于卫生的考虑,死去的人们是要被埋在城外的,因此橄榄山便成了其中一个选择。据悉,这里的一块墓地售价高达一百万人民币。</h3> <h3>沿着下山小路,去万国教堂。据说,当年耶稣也是走这条路,到达喀西马尼园。</h3> <h3>喀西马尼园是耶酥经常祷告默想的地方,里面的每颗橄榄树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耶稣与十二门徒在马可楼一起吃过晚餐后,唱着赞美诗,来到喀西马尼园,</h3><h3>喀西马尼园是万国教堂入囗。</h3> <h3>万国教堂,是罗马时期所建,拜占庭风格,后来毁于战乱。20世纪由16个国家捐献重建,奉献给上帝做“万国祷告的殿”,故得此名</h3> <h3>耶稣被抓之前,心里非常忧伤,难过得几乎晕倒,曾俯伏在这块大石头上做过三次祷告,按照上帝的意旨,做好了牺牲自己生命,拯救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的赴死准备。</h3> <h3>教堂穹顶上半圆拱内精美的壁画。</h3> <h3>站在马路对面,才能拍到万国教堂全景。</h3> <p>穿梭在耶路撒冷老城,有一条没有门牌号码的小路,从一世纪至今,始终被基督徒所纪念,它就是“苦路”。二千多年前,犹太人的死囚们就是沿着这条路背着两块木板拼成的刑具走向刑场的。</p><p>当年耶稣在古罗马被判死刑后,也是在巡抚比拉多的命令下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了这条路,一路上祂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这段记载耶稣走向各各他(骷髅山)到受难被杀的史实,让人感受到耶稣为人类受难时的痛苦。</p> <p>苦路的路标,VIA CRUCIS实际是拉丁语,耶路撒冷老城区地图中,①、②、③......,就是苦路十四站的编号。</p> <h3></h3><h3>第一站】祭司长和兵士抓住了耶稣,把他交给了彼拉多。彼拉多查不出耶稣的罪来,但为讨好犹太人,就把耶稣定了死罪,还将耶稣鞭打了。周围的罗马的兵士们故意用荆棘冠冕给耶稣戴上戏弄他,彼拉多又叫人去钉了一付十字架。<br></h3><h3>第一站,是从法院开始。</h3> <h3>第二站】耶稣在罗马兵丁的驱赶和威吓之下,选择将十字架背了起来,一步步走往将要被钉死的骷髅山顶。</h3><h3>黄导手持耶稣头戴的荆棘冠冕,向我们讲解。</h3> <h3><h3>第三站】根据初代教会传统史料记载,在通往“骷髅山”的路上,耶稣因鞭伤和十字架的重负而跌倒。(第一次跌倒)</h3></h3> <h3>在一拥挤的路口,抬头看,天空中犹太教堂的十字架旁,就是伊斯兰教的星星月亮,毗邻就是基督教堂。三大宗教紧挨在一起,这在耶路撒冷是常态。</h3> <h3>拐弯路口,两旁是卖小商品的店铺,路上是走苦路大批游客,造成了拥堵。可能也因为这的复杂,混乱,军警在此设岗执勤。</h3> <h3>【第四站】耶稣曾在去往“骷髅山”的途中遇见了他的母亲玛利亚。面对伤痕累累的耶稣,“玛利亚的心被刀刺透”。</h3> <h3>【第五站】他们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黑人名叫西蒙,西蒙被兵丁从观刑人群中随便拽了出来,代替耶稣扛起十字架</h3><h3>五站:耶稣扶过的墙壁<br></h3> <h3>苦路的两旁就是卖货的市场,来自世界各国的朝拜观光客拥挤在一起,大家都等着排队走过第五站口。这时一个俄国团队,每人手举木制小十字架,口念圣经不管不顾,直插在我们团前面朝前冲。黄导嘟囔到:每次俄国团都这样。</h3> <h3><h3>【第六站】在耶稣去往“骷髅山”的路上,一个叫维罗尼加的妇女,勇敢地穿过人群,为耶稣擦去脸上的汗水和血水,使耶稣感到痛苦稍有减轻。维罗尼亚的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的脸容,就成了圣物。</h3></h3> <h3>苦路旁边教堂院内休息的教徒。</h3> <h3>【第七站】因着耶稣心灵的疲惫和身体的折磨,曾第二次跌倒,他的膝盖被磕破,脸埋进了尘土。这里也是张贴他死亡告示的地方,基督徒称此为“审判门”。</h3> <h3>走苦路的朝觐者。</h3> <h3>【第八站】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他号啕痛哭。跟随信徒很多都是十分虔诚的,也有许多受过耶稣医治的好处,在这里耶稣也因为不堪刑罚之重而暂停了一下。</h3><h3>这一站,我们没有去。</h3> <h3><h3>【第九站】耶稣不堪重负,第三次重重摔向地面。</h3></h3> <h3>漫游圣墓教堂</h3><h3>圣墓教堂因为基督教主要分为七个教派,其中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圣墓教堂的各个财产。由于教派纷争厉害,争斗不止,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相当是个停火协议。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h3> <h3>时至今日,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总部,而建筑本身则由三个教会(拉丁礼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六个宗派(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共同管理。</h3><h3>圣墓教堂入口处</h3> <h3>从教堂正门望去,前面的院子是属于希腊东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楼梯属于亚美尼亚教派。</h3><h3>教堂外部的楼梯</h3><h3>关键是楼梯最后一级台阶是属于院子的延伸部分还是楼梯,两派争执从未停止,甚至在1920年有2位教士因此被杀。而二楼窗户外的梯子则是亚美尼亚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h3><h3>教堂外部已是这样,教堂内更是变本加厉,基本整个就是一个抢地盘运动,到目前为止还毫无休止的迹象。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在耶路撒冷,什么样的神奇都有可能。</h3> <h3>进入圣墓教堂,右转踏上楼梯,就奔向了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各各他山。当年的占领者罗马人都选择地势高的地方处死犯人,这边算是耶路撒冷的一个高处。当年人们是爬山,现 在人们改走楼梯了。</h3><h3><br></h3> <h3>楼梯狭窄高陡,争着爬上楼梯的人挤的像沙丁鱼罐头,上面灯光暗淡,有一个祭坛,上方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模型,下方有个耶稣像,像前的一个大理石的圆孔,说是当初竖十字架的孔,耶稣被竖立在十字架上,流的血填满了圆孔,然后断气的地方。虔诚的教徒排着长队来摸这个孔,把整个的各各他山都站满了。</h3> <h3>现在这里由希腊东正教管理,这是此处的神职管理员。</h3> <p>苦路的第十、十一、十二站都是紧挨着的,其中第十和十一站是属于罗马天主教会,就是两幅壁画,分别说的是耶稣被剥去衣服,然后被钉上了十字架。</p> <h3>正午,从教堂的穹顶上射下来一束阳光</h3> <h3>这是神的光照在了耶稣墓上。</h3> <h3>拾头仰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h3> <p class="ql-block">从各各他山往下看,圣墓教堂进门处,一块红色的大理石安放中间。里面写着耶稣是周五早上9点被钉上十字架的,到中午时分天完全都黑了,下午三点的时候,耶稣大声叫喊神后就断气了。这是人民群众都相信了耶稣真的是主的儿子,是来拯救他们的弥赛亚。于是人们把他从十字架上解下来,安放在这块大理石上涂抹膏油,准备安葬。</p><p class="ql-block">虔诚的人擦拭,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说是浸透着耶稣的血的石头。</p> <h3>从第十三站往左,又是一处无数信徒排队的地方,门口的希腊东正教士严肃守卫着。这就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墓。说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就是从此处复活的。里面还有当初墓上的大理石,人们排队就是进去摸一下那块原物。</h3> <h3>在市场内的一个小店吃了中午饭,然后沿着弯弯曲曲拥挤不堪的集市路,从大马士革门出来,我们又乘车去了以色列国会大厦。</h3> <h3>以色列国会大厦。</h3> <h3>七烛台是犹太教的徽号和以色列国徽的中心图案。据《圣经.出埃及记》所载,第一枝烛台由以色列工匠比撒列用黄金制作。中心一枝略高,代表安息日,其余六枝代表上帝创世的6天。金烛台遂成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的圣器。公元前64年被罗马统帅梯特洗劫,至今下落不明。<br></h3> <h3>大巴车往前行,我们到地下停车场,从这去巴勒斯坦伯利恒一一圣诞教堂。</h3> <h3>圣诞教堂</h3><h3>圣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是伯利恒一处主要的基督圣地,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这里也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稣诞生教堂”等。现在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h3> <h3>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h3><h3>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h3> <h3>圣诞教堂内部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h3><h3>因排长队,我们没有参观马槽耶稣降生岩洞。</h3> <h3>在圈起来的台上,有教徒在做礼拜。</h3> <h3>教堂内的每件圣物,都价值连城。</h3> <h3>从教堂的另一个小门出去,便来到一个小庭院,庭院里耸立着一个为翻译圣经倾尽毕生精力的学者的雕像。这位学者名叫希埃罗倪缪斯,他为了把希伯来语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曾经把自己关在这座教堂中,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圣经》的翻译工作,进而使得基督教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h3> <h3>教堂大门上方的圣母玛利亚雕像</h3><h3>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汇聚一堂。届时,这里要举行世界性盛大的圣诞庆典。在庄严的管风琴伴奏下,映着一簇簇圣洁的烛光,这些操着不同语言的教徒们,一同默念,吟颂,祷告,共祝耶稣诞生,共求耶稣将福祉永布人间。据以色列旅游部门统计,圣诞期间,到伯利恒圣诞教堂的人数,超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一处基督教圣地。</h3><h3>这里就是每年圣诞节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庆典活动的地方。</h3> <h3>伯利恒奥马尔清真寺</h3> <h3>甜美友好的巴勒斯坦女孩。</h3> <h3>圣诞节前伯利恒的12月,庆祝活动已经陆续开始,马槽广场已经进入为期一个月的圣诞节活动。广场上树立着的高大的圣诞树,刚参加完演唱的人们在圣诞树前拍照留念。。</h3> <h3>到处送礼物的圣诞老人。</h3> <h3>刚参加完演出活动的巴勒斯坦小女孩,好漂亮,真可爱。</h3> <h3>圣诞节的气氛越来越浓,街旁小店门口的装饰。</h3> <h3>2019年12月8日星期日,早7:30出发,去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路上拍下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著名的隔离墙。</h3><h3>巴以"的隔离墙指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米、长约700公里的安全隔离墙。其目的是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彻底隔离开来,阻止巴激进组织成员渗透到以境内实施袭击。</h3><h3>2004年,联合国、海牙国际法庭宣布修建隔离墙非法,要求拆除。在巴勒斯坦的许多地方,民众在每周五做完礼拜都会到隔离墙前去抗议,经常和以军爆发冲突,造成人员死伤。但这没能对现状有丝毫影响和改变,13年过去了,隔离墙没有被拆除,反而仍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延伸。</h3> <h3>从巴勒斯坦伯利恒进以色列特拉维夫,又一次过安检,路上堵车。是车必查,连后备箱也要全部翻检。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安检口,司机一声“中国”,安检人员马上挥手放行,可见中巴,中以的友谊之深。</h3><h3>在特拉维夫机场,不到九点钟就办完了登机前的手续。</h3> <h3>在特拉维夫机场,我们又碰上了一起从成都同机来旳头带小白帽的宁夏、甘肃朝觐团。大家打招呼,聊天。弄明白他们去耶路撒冷观光旅游朝觐,只进清真寺朝拜,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只看外观。</h3><h3>他们都很虔诚,在机场准时面向麦加方向做礼拜。</h3> <h3>从特拉维夫机场按时起飞,到成都是9日早4:30,因成都大雾,飞机在空中盘旋不能降落,晚点40分钟。在成都机场得知,原飞北京航班取消,改签到上午9点30。结果因天气原因,所有航班都延误,直到中午12:30才登机。又在飞机上等了半小时才起飞,下午近5点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结束本次圣地之旅一一以色列约旦10日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