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齐镇

张老五

(上世纪6、70年代齐镇街口标志性植物——千年皂角树)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曾写过一篇“话说齐镇”的文章,介绍我们眉县最有名的集镇——齐镇,文章只介绍了齐镇的繁华,没有介绍齐镇名称的来历,最近,在网上查阅关于眉县的历史资料,无意间却看到了一段介绍齐镇的历史往事,感觉很有意义,在此,将他加以整理,让大家了解我们老家眉县齐镇的悠久历史。</p> (齐镇古街就在斜峪关口) (70年代未修水库时的斜峪关口) <p class="ql-block">  齐镇地处眉县南部,秦岭北麓,东邻本县金渠镇,北依首善街道,南与太白县鹦鸽镇接壤,西与岐山县安乐镇毗邻。管辖齐西、官亭、党家寨、上龙王庙、斜谷、南寨、曲兴、西凉阁、三星、官村庵共1个社区9个行政村。总人口36000多人,是眉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p> (古老的齐镇街面门市商铺) (古老的齐镇街面门市商铺) (古老的齐镇街面门市商铺) <p class="ql-block">  齐镇以前不叫齐镇,叫斜谷城。为什么叫斜谷城?这里面有一段很悠深的历史渊源,与古老的褒斜道有关。</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开辟于史前时期。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由关中穿越秦岭通往巴蜀的一条道路。因其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p> (上世纪6、70年代齐镇繁华热闹的农贸市场) <p class="ql-block">  褒斜道的修筑历史也有记载,据古籍《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就是说褒斜道在夏朝大禹称王时期就有了。到周王朝时,周文王和周幽王为统一天下,将褒斜道拓展改造,为收复南方做准备。但该道是沿河谷修筑,那时候,秦岭山中虎狼居多,行走在茂密的深山老林中很不安全,所以,没有人敢走这条道。为安全期间,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使范睢为相,对褒斜道架空修筑,即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使褒斜道成为一条悬空的官方驿道。</p> (上世纪6、70年代齐镇繁华热闹的农贸市场) <p class="ql-block">  由于褒斜道是周王朝修筑的官道,自然是要驻兵把守,于是就在斜谷口设了驿站,除了驻守官兵外,驿站也成了南来北往的达官商贾休息歇脚的地方,慢慢地这里就成了商人们做生意的商贸之地。</p><p class="ql-block"> 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刘邦为迷惑项羽,示无归意,“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褒斜道一度断绝。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匡扶汉室,收复中原,曾再次修复褒斜道。此后,因战争连绵,褒斜道再次焚毁。到了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妃子杨玉环欢心,为尽快把杨玉环爱吃的荔枝从四川运送过来,又大兴土木,重修褒斜道。就这样,褒斜道修了毁,毁了修,一直持续到清朝时期,斜谷城也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清朝早期,当地一家姓齐的人家迅速崛起,在此筑寨称雄,逐将斜谷城改名齐家寨,直到解放以后,齐家寨才改名齐镇。</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春秋时期秦昭襄王在筑褒斜道时就有了斜谷城算起,齐镇的建城史已经有2800多年了。</p> (上世纪6、70年代齐镇的物资交流会) (解放前有人拍摄的齐镇城门楼) (解放初期齐镇街上酿酒的烧房) <p class="ql-block">  直到20世纪80年代,齐镇一直是关中西部一个著名的历史重镇,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火爆景象在关中西部首屈一指,名气就连眉县县城也无法比拟。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 ,眉县县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繁荣景象超越了齐镇,齐镇的繁华景象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再加之当地人也不注意千年古镇的保护,古老的齐镇古街店铺拆除毁灭严重,昔日的繁华景象逐渐散去。如今,齐镇已和一个没落贵族老爷变成了要饭的乞丐,逐渐沉沦成默默无闻的普通小镇,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张老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