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年12月18日,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优秀青年干部教师素养提升项目第七期线上研讨会隆重召开。活动聚焦于教育创新的最前沿领域,即“AI + 跨学科主题学习”。</h3> <p class="ql-block">本次研修活动由项目负责人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学院副院长胡淑均老师主持,通过观察课程实例和实时交流研讨,所有学员汲取了宝贵的教育灵感,掌握了实用且高效的教育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展示的课例涵盖了来自石景山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区县的8个跨学科案例以及2节跨学科课堂实录,线上参与的学员人数近50人。</p> 上午场:围绕 “跨学科主题学习” 这一核心主题全体学员进行观摩研讨。 案例一:由金顶街四小周蓉老师分享《寻美京西-藏在古寺中的壁画》 案例二:由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 郭锦锦老师 分享《“悦”读民间故事,传承经典文化》 案例三:由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 王欢老师 分享《理艺融合 创意工坊》 案例四:由莲石湖分校 倪雅老师 分享《绿意守护者 宣传牌创意扬》 案例五:由先锋小学 徐亭林老师 分享《15分钟课间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索》 案例六:由古城第二小学 曹艳君老师 分享《神奇的雪花》 案例七:由莲石湖分校 辛灵老师 分享《驱蚊保卫战 自我防护有高招》 案例八:由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 柳伟哲老师 分享《自然联动 学科融合的探索之旅》 <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活动通过教师们一系列案例的展示。例如:《神奇的雪花》和《驱蚊保卫战:自我防护有高招》等,从多学科视角和不同教学情境出发,生动地揭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样魅力和广阔前景,为在场的教师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灵感和实践参考。</p><p class="ql-block">在案例观摩中,学员们认真记录,积极学习。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点进行了深入讨论,以线上实时互动的形式分享了个人经验和见解。</p> 交流研讨一 交流研讨二 <p class="ql-block">并且在上午的研讨活动中,针对现象式教学这一“新概念”,邓晶老师受胡院长邀请对全体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她不仅详细解读了现象式教学的概念,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一教学方法。</p> <p class="ql-block">胡淑均院长对上午教师们展示的案例给予高度评价和感谢。每个案例从教学设计到细节构思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胡院长在上午分享案例点评中还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主题设计的五个关注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选题应源于学生真实问题,具备实践性、开放性和跨学科特性,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教师需进行顶层设计方案,明确核心问题及驱动性子问题,并强调阶段性成果的作用,帮助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评价不应仅停留在量表层面,而应融入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活动中,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素养培养,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知识点的落实和有效的支架(如学习手册)对于支持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支架材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评价则用于提升能力和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提倡跨学科教学设计,关注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同一主题可以针对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能力或素养要求,促进从小学到中学的连续性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并鼓励各位老师从案例学习中加深反思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span></p> 下午场:聚焦 “数字赋能教育教学” 这一关键领域强力推进。 <p class="ql-block">下午的研修活动分为“AI+”公开课及案例分享两项内容。率先登场的是丰台区北京市大成学校的陈曦主任,案例分享的主题是《跨学科双师课堂的设计与实践》。</p><p class="ql-block">陈老师在实践背景分析中强调了跨学科素养调研并结合AMOS数据统计工具对大量问卷结果与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及影响因素做了相互关系分析。围绕如何科学开展学校教师跨学科活动、落实跨学科的理念等问题,阐述了学校成立了跨学科研究共同体、跨学科双师课堂等具体实践策略。</p> “AI+”公开课展示环节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AI+”公开课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张思梦老师的《断层的形成过程》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翟慧卿老师的《“才感秋来 忽而已冬”-探究季节变化》展示课通过线上分组的形式,在两个会议室同时进行观摩学习。</p><p class="ql-block"><b>会议室一《断层的形成过程》 张思梦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b></p> <p class="ql-block">在张老师展示的《断层的形成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字人技术被持续运用,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知识后,自主动手制作断层模型并初步分析原因,学生不是直接向大模型寻求答案,而是在自主分析后,向大模型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调用大模型来帮助学生验证和深化理解,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有一个AI智能学霸辅助他们进行问答和分析,技术在地理课中发挥了赋能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训练方面,学生与大模型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验证知识,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b>会议室二《“才感秋来 忽而已冬’--探究季节变化》翟慧卿 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b></p> <p class="ql-block">在翟老师展示《“才感秋来 忽而已冬”--探究季节变化》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数字化学习创新,以及地理学科中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教师通过“季节变化”这一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成因,在探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在信息学科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能力,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在本节课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和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用到了青鹿智能笔、AI小浣熊办公助手,AI数字人等,教师通过希沃课件实现多屏互动增强师生互动的趣味性,利用青鹿智能笔进行现场绘图和标注展示提升直观性和时效性,通过AI小浣熊办公助手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提高教学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AI数字人视频在教学环节中承上启下增加了课堂生动性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活动的最后翟老师还对11 月参加广州数字赋能全国大型活动的收获进行了梳理,以《AI赋能视角下中小学智能教育探究》为题进行了分享。</p> <p class="ql-block">翟老师梳理了AI在助教、助学、助评、助研的应用并展示了相关案例,分享了AI时代需重视信息安全和伦理指导,保持批判性态度对待技术,确保安全可控等内容。</p><p class="ql-block">活动的最后,胡院长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和教学分享进行了总结与点评。胡院长谈到面对着AI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借助AI让孩子们在课堂更感兴趣更有效率?老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① <b>AI与德育的结合</b>:学校在实施AI技术时,应当重视促进学生的自律成长。德育不应仅限于行为规范,而应深入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② <b>面对技术的态度</b>:对于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教育者需要积极应对,而非因噎废食。尽管存在挑战,但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不容忽视,尤其是它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p><p class="ql-block">③ <b>技术应用的实际效益</b>:评价AI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不是所有的技术展示都具有实际的教学价值,重要的是找到那些能真正带来增益的技术点。</p><p class="ql-block">④ <b>个性化的学习体验</b>:借助AI,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如引入历史人物或科学家的形象(例如竺可桢教授)来增强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到更加真实和有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p><p class="ql-block">⑤ <b>持续探索与合作</b>:教育工作者之间应该保持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并计划在未来进行更多关于数据分析等主题的合作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本次“AI + 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七期研修活动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为全体学员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数字赋能教学这两个核心领域提供了良好借鉴与参考,打造了市区教师共同学习、互通有无的新桥梁,有效地促进AI + 跨学科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期待全体学员在本次优青项目中孕育出更多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成果,推动教育事业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