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博物馆

快乐使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有个四川省建成的首个以川藏公路为主题的博物馆,并在全省同步建设六个分馆,展出川藏公路沿线多个红色遗址遗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建在温江四川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博物馆。也是主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它的6个分馆,即雅安天全服务区川藏公路馆(雅康高速天全服务区雅安至康定方向侧)、刷经寺两路精神文化展厅(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十八军进藏雀儿山纪念馆(甘孜州德格县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出口处)、川藏公路博物馆康定分馆(甘孜州交城投新建办公楼内)、川藏公路博物馆新都桥分馆(待建)、川藏公路博物馆巴塘分馆(待建),目前已整理出了国道317、318沿线33个遗址遗迹,比如飞仙关大桥、养护站、二郎山路段、筑路烈士陵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魂”雕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位工人背靠背站立,象征着在川藏公路修建中开山劈石、修路架桥、出生入死、奋勇拼搏的十多万筑路大军,也代表着军民团结、汉藏一家的民族友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开始修建,原称康藏公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44公里,其中西藏境内1304公里、四川境内840公里。跨越296个城镇,海拔落差超过5000米,包含了中国几乎所有地质地貌。也是世界上最为艰险的公路之一,在人类公路史上,它创造了“五个最”:最高、最险、最长、工程量最大、修建速度最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川藏公路全线越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峰峦起伏的大雪山。除二郎山海拔3200米外,其余都在4000米以上。横跨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巴河、尼洋河、拉萨河等十多条奔腾咆哮的河流,架设桥梁230多座,修筑涵洞3600多个,工程之艰险世所罕见。此后,筑路大军又修筑了东俄洛经巴塘、芒康、左贡至邦达的南线段,并于1969年全部建成通车,被正式列入318国道线的一部分。在修筑川藏公路的过程中,2000多名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修筑川藏公路用过的石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里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分为序厅、历史抉择、天路长歌、薪火相传、尾厅、文创区6个部分,收藏了川藏公路建设70多年以来的新老照片、筑路工具、生活用品、相关报纸、书籍、画报、徽章、旗帜等,全景展示川藏公路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体现“两路”精神历久弥新的隽永内涵和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领袖题字</b></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7日,《人民日报》:一定要解放西藏!</p> <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发的带4A急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国华( 1914年12月22日—1972年2月21日)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1月23日,开国大典不久,成都战役还在进行,毛泽东就十分关注那片积雪的高原,他致电彭德怀:“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出兵不只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到川康平定之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1950年1月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又从莫斯科致电中央、彭德怀并转告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西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极其重要”,“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现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这封信是附有四个“A”的紧急电报形式传到北京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毛泽东指示,当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迅速致电西南局,“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配合下,于4月向西藏进军”,并指出,西南局应立即抓紧布置,派出部队迅速占领康定,以康定为基地,筹划入藏事宜。进藏兵力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1个充足军或4个师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邓小平、刘伯承接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电报后,于1950年1月6日在驻地重庆曾家岩召集各兵团领导人会议,传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西藏的重要指示,商讨选将问题。刘邓反复思量,不约而同想起了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张国华自井冈山投身革命后,参加过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历任一一五师独立旅第二团政委、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政委、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委兼鲁西军区湖西军分区政委、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勇)第四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日本投降后,调任晋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一纵队副政委、第七纵队副政委、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从林聂身边到刘邓手下,张国华始终能征善战,是军政兼优的干才,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名单报上去后,远在莫斯科的毛泽东一看,便大笔一挥:同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 1月7日,张国华前往川南担任主任的途中,突然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西南军区司令员)联名签署的命令,要他迅速赶赴重庆,接受新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令如山,张国华只得半路返回,与政委谭冠三赶至重庆。在西南局会议室里,刘伯承向张国华、谭冠三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关于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张国华、谭冠三指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于我们进军西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西藏去,就是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要用正确的政策去扫除中外反动派的妖言迷雾,去消除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成见,把康藏广大僧俗人民和爱国人士团结到反帝爱国的大旗下来。 张国华、谭冠三随即马不停蹄地赶回乐山,当即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刘伯承的指示。张国华语气铿锵地说:“进军西藏,解放水深火热中的西藏农奴,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全军上下,必须从政治动员、物资准备等各个方面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必须迅速动员起来,开展‘生活高原化、康藏化’的大练兵运动,以实际行动坚决完成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这一光荣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张国华准备召开会议的当天早晨,突然接到秘书打来的电话:“难难病了,高烧不退,您是否回去看一看?”难难是张国华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一听孩子病了,他不觉怔了一下:“什么病?”秘书报告:“可能是肺炎,又咳又喘。”张国华说:“今天我要开会,就请你去医院帮我照看一下。”会议进行当中,张国华的警卫员又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对张国华说:“难难病情十分严重,夫人、医生请您马上去医院。”张国华火了:“3万多人马上要进藏,百事都得有个轻重,今天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晚上,张国华才抽空驱车赶往医院,他想告诉难难,爸爸要带他去西藏看火焰山,找孙悟空。可当他走到病床前时惊呆了,难难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和平解放西藏时,西藏还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不仅严重迟滞着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1951年9月,毛泽东给入藏部队下达了“生产与筑路并重”的方针。进藏部队组织1800余人,参加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修建。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经过西南、西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十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张国华、谭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领西藏军民在筑路中,铸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条公路通车,基本解决了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粮食物资补给供应短缺和交通运输困难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两路”也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修建在泸定县的大渡河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胡耀邦题字,使用了当时藏的简化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最早在1975年颁布,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中首次试用。然而,由于简化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完全改变了汉字原有的象形基础和形声、会意的特点,导致使用上的混乱‌。由于简化方式不合理,社会反响强烈,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试行9年后,于1986年完全废除。此次简化尝试虽然短暂,但暴露了汉字简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为后来的汉字规范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原汽车兵 纪念茶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川藏公路博物馆的整体配色比较沉稳,无论是雕塑的质感、场景的打造,还是复刻品的细节、实物的摆放,都做得非常精细,是了解川藏公路建设史事的最佳博物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