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二十)故鄉——台湾艺术家及中国美术馆珍藏照片展

ar

<h3>2024.11.29 中国美术馆<br>“故乡——中国美术馆藏台湾艺术家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展览精选于右任、郎静山、张大千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90余件,涵盖国画、油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展览以经典艺术作品展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弘扬中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br>作品均为中国美术馆藏品。</h3> <h3>《 房山云圣 》 张大千作品<br>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祖籍广东番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张大千的书画作品将一律不得出境。</h3> <h3>《 仕女 》张大千1944年作品<br></h3> <h3>局部</h3> <h3>★《 松荫观瀑 》张大千1944年作品</h3> <h3>《 松下憩者 》张大千1946年作品</h3> <h3>《北海公园—隅 》王悦之1921---1923年作品<br>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号月芝,生于台湾台中。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他创办了“阿波罗学会”,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举办各种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与巴黎万国博览会。<br>1982年,王悦之亲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王悦之作品41件。</h3> <h3>王悦之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开拓者,20世纪早期中国西画运动的先驱。在其生年曾致力于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为其赢来很高声誉。王悦之是为台湾第一个留日画家,虽没参与台湾美术运动,但是台湾美术先驱。他的现实主义的浪漫情怀立基于真实情感,融合中西画法于无形的创造超越了那个时代,应为民初中国美术现代演进历程中的重要而闪光的一页。<br><br>《 台湾遗民图 》 1934年作品</h3> <h3>《 镜台 》王悦之作品</h3> <h3>《 摇椅 》王悦之作品</h3> <h3>《 中山公园 》王悦之1920年作品</h3> <h3>《 燕子双飞图 》 王悦之1928——1929年作品</h3> <h3>《 五里湖 》 陈澄波1931年作品<br>陈澄波(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画家,生于嘉义。陈澄波是台湾地区历史文化变迁中极具重要性与代表性的油画艺术家,其短暂而精湛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充满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投入,作品在“中国文化”与“乡土特色”乃至“现代意识”的多重交织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造诣,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此次展览,经中国美术馆与陈澄波艺术基金会共同遴选,将展出其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类型尘封多年的作品135幅。</h3> <h3>《 战灾 》陈澄波 1933年作品</h3> <h3>《 工地洗衣组 》 庞均1959年作品<br>庞均油画家,是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庞均是我国现代艺术先驱、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庞薰琹之子。江苏省常熟市人,1936年生于上海。庞均的最大成就是他创立的油画东方风格,在油画色彩运用上,既有西方印象派后期和野兽派综合的优点、有西方式的热情和爆发力,又有东方文人画与诗情结合的诗情画意。</h3> <h3>《 方面分秒必争 》 庞均1994年作品</h3> <h3>《一幅消失的杰作与老照片》 庞均1999年作品</h3> <h3>《 乡情 · 视角 》 庞均2004年作品</h3> <h3>《 阳光照在苏州河 》 庞均2006年作品</h3> <h3>《 庭院 》(一) 庞均作品</h3> <h3>《 庭院 》(二) 庞均作品</h3> <h3>《正在流血》 陈正雄 1992年作品<br>1935年生于台北,是台湾抽象绘画的先驱。 他在现代绘画创作及理论上耕耘研究逾一甲子、享誉中外艺坛。人们称他为“台湾抽象绘画教父”、“台湾抽象绘画推手”、“台湾抽象绘画代言人”或“色彩魔术师”。</h3> <h3>色彩飞扬 赵春翔1968年作品<br>赵春翔(1912-1991)出生河南。</h3> <h3>迎春 廖修平1998年作品<br>廖修平(1936年-),台湾版画家,为台湾现代版画先驱,被誉为“台湾现代版画之父”。</h3> <h3>★《 松岭归樵qiao 》 黄君璧作品<br>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1991年10月29日),男,台湾著名画家,广州南海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h3> <h3>局部</h3> <h3>★《云岩观瀑 》黄君璧1969年作品</h3> <h3>局部</h3> <h3>《 梅石图 》 沈耀初作品<br>沈耀初,(1907—1990)福建省诏安县人。自髻龄入学便开始学习国画。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h3> <h3>《 松石皆长寿 》 沈耀初1973年作品</h3> <h3>《 天下为公 》 李奇茂2011年作品<br>李奇茂(1925年3月22日—2019年5月24日),安徽省利辛县人,水墨画大师。</h3> <h3>《 广州中山纪念堂 》江明贤2011年作品<br>江明贤,1942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县。他以其水墨画作品享誉海内外,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元素,展现出唯美的艺术品位。他被誉为“台湾中生代最富盛名的代表性水墨画家”和“跨越海峡两岸的艺坛使者”。</h3> <h3>《长岛瑞雪》江明贤1988年作品</h3> <h3>《 黄花碧血振国魂 》欧豪年2011年作品<br>欧豪年(1935-2024),生于广东吴川,室名移竹轩。毕业于岭南艺院。1970年定居台湾。</h3> <h3>《 怀素书蕉 》欧豪年2017年作品</h3> <h3>《 春风骏蹄 》欧豪年2008年作品</h3> <h3>《 秋树猿憩qi》欧豪年2007年作品</h3> <h3>《 双兔 》 欧豪年 1993年作品</h3> <h3>《日暮的感觉》 刘国松1983年作品<br>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的讲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获得多项荣誉,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h3> <h3>《黄河水流泱泱》 刘国松1983年作品</h3> <h3>郎静山摄影作品<br>郎静山(1892-1995),祖籍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运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立集锦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一生酷爱摄影,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br>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人。<br>曾获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br><br>《云深不知处》1963年作品</h3> <h3>  ★《松荫高士》 1953年 <br>郎静山喜欢张大千的胡子,所以张大千常常是郎静山戏作的模特儿。</h3> <h3>《风枫桥夜泊》1960年作品</h3> <h3>《鹿苑长春之十六》1956年作品</h3> <h3>《云夜月》</h3> <h3>《晓汲清江》1934年作品</h3> <h3>《春树奇峰》1934年作品</h3> <h3>《绝嶂回云》1934——1936年作品</h3> <h3>《中国》1930年作品</h3> <h3>《工作者》之二</h3> <h3>《金波泛筏》1930年作品</h3> <h3>著名影星李丽华 1955年作品</h3> <h3>马思聪像 1950年作品</h3> <h3>著名京剧家卢燕 1956年作品</h3> <h3>梨园献艺 1951年作品</h3> <h3>张大千像 1970年作品</h3> <h3>于右任像 1958年作品</h3> <h3>齐白石像 1930年作品</h3> <h3>《 少陵诗意 》<br>张大千1934年作品</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局部</h3> <h3>2024.12.8<br>地址: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br>京华印书局,俗称船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77号,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原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书局,民国四年(1905年)被上海商务印书馆购入,现为中国书店办公楼。<br>在二层与三层间的墙体上还装饰有长方形图案,中间的图案中镌刻“1920”字样。屋顶有檐口女儿墙,正中镶有大钟。<br>京华印书局建筑内的货运电梯为木质导轨电梯,是北京最早的木质导轨电梯,也是现存唯一一部木质导轨电梯。<br>京华印书局是北京最早一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之一,建筑外观的造型处理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已很大程度地展示出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