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文水木</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感觉比现在要冷得多。</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农村的房子是草顶泥墙,冬天下雪后屋沿口掛满了一排的冰溜溜,有的都有尺把长。</p><p class="ql-block"> 河汪里结了厚厚的冰,我们上下学都会上冰面上去溜冰。</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来掛在院子里的洗脸毛巾冻成铁板样的硬。刚洗的衣服凉在绳上不一会就冻硬了。</p><p class="ql-block"> 家里烧土灶锅,烧好早饭后,把盛满水的“威灌”放入炉膛中,利用炉膛内的余热,待水温后取出倒入面盆中,供全家洗脸用,那个洗脸毛巾长期使用又旧又黑,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一盆洗睑水,没条件谈什么卫生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觉也是最难熬的一夜,我从记事开始就是跟我爷爷睡的,一直到初中。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电,更谈不上空调,光溜溜的芦柴席子上一床单薄的被子,没有任何铺垫,冰扎骨的凉,脱掉衣服钻进被窝,将被子两边折进身底,再把脱下的破棉袄、旧棉裤盖在被子上以增加保暖。好在是我跟爷爷一起睡,被窝里要暖和些。</p><p class="ql-block"> 早上起床是最困难的事,懒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因为太冷,加之也没有衬衣,只是一件光溜溜的旧棉袄旧棉裤,套在身上的那一刻,钻心的凉。那个时候谁要是有一件毛线衣就是有钱人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棉鞋,冬天都是穿的“毛窝则”,条件稍好的是“高木簊”,早上起来从柴席下面掏出些“芦花”或“麦桔”塞进鞋窝里,还是比较暧和的。</p><p class="ql-block"> 早上上学冒着冰冷寒风,冻的鼻涕眼泪的,冰冻的路上挺硬的,到中午放学回家时,路上化冻,道路泥泞,成了“水泥路”,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高木𦸀”的优势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高木簊”我一直穿到上大学那年,1979年我16岁时去淮阴医专读书还带了一双“高木簊”,结果到了学校,同寝室的同学争着轮流穿,有的外地的同学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小学(王圩小学)学校条件很差,教室也都是泥墙草屋,课桌和凳子都是土坯的,一到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晒太阳、“挤洋洋”,还有的同学拉开棉袄、扒开裤子在逮蚤子,两个大拇指甲掐的拍拍作响,鲜血染红了两个指甲,有的蚤子太多来不及掐死,直接抓住往地上摔,记得有个叫马广前的同学很幽默,一边逮蚤子还一边骂“给你吃、给你喝,还爬出来丢我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每年冬天手、脚都会冻肿,尤其是两手,肿得像馒头一样不能拿筷子吃饭,并冻疮,每年都有,至今两手上都还有几个小时候冻疮留下疤痕。</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很疼我,冬天每天放学回家,奶奶都会在门口等我,把我的两手放入她的怀里暧和一会。</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冬天依然很冷,但很少见到冰溜溜及河面上溜冰走人了,并且各方面条件也好了,永远不会再回到小时候的那个冬天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文水木,职业:医生,喜旅游、户外、摄影、读书、网络……偶尔会写一些豆腐块记录生活,自娱自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