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 隐喻”和“隐寓”

楚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简历:本名冷绍田,网名兴安荛牧人 ,1946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市。原工作单位: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2001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远方传媒第二场分享创作体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浅析隐喻和隐寓在诗歌中的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兴安荛牧人</span></p> <p class="ql-block">各位文友、老师,远方的诗家人们,晚上好!</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即将开启,在这幸会的时刻,海南社的兴安荛牧人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再有十几天我就是一名岁序八秩的老翁了,和古稀的春天老师属同龄人,但水平却存在着天渊之别!古稀的春天老师把七尺讲台舞动的雷电交加,用三尺教鞭指点的精彩纷呈!小马驹老师的演讲也是精彩之极。昨天晚上有文友赞美二位老师具体、细致、生动的演讲,用诙谐的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说——“老马识途,小马奔腾”!不得不说,这位文友老师也是才思敏捷,具有依马可待之才!</p><p class="ql-block">好了,线下我再学习吧。现在表述我的发言。今天我谈的是诗歌创作中的“ 隐喻”和“隐寓”。</p><p class="ql-block">这不是绕口令。第一个隐喻是隐藏的隐,比喻的喻;第二个隐寓则是隐藏的隐,寓言的寓,简言之,就是暗中比喻和暗中包含,也就是暗指和暗喻。这两个词的词性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隐寓是动词,而后者的隐喻是名词。</p> <p class="ql-block">谈到创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浩瀚的文学创作的世界里,我只能捡拾别人嚼过的馍。在我们这个群体里,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天能够和文友、老师们一起探讨文学创作这个大课题,除了荣幸和勇气之外,也表明了我对远方传媒的一份热爱,一份尊重与支持的态度,因为,退休前我是一名司法战线上的天平卫士,不是文化领域中秉笔的文人,对于文坛,我是一个门外汉,一个一辈子带枪杆子的人和众多豪横的笔杆子,尤其是都能点石成金的笔杆子在一起探讨文学创作,我好像有点“毛驴子跟牛顶架”的感觉。其实这个歇后语“毛驴子跟牛顶架”是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俗称“引子”,而后半部分叫“目的语”。其实,这个歇后语的“目的语”就是用了隐寓的手法,也就是说,毛驴子跟牛顶架——暗示了毛驴子“豁出那张脸了”!试想,野牛都敢跟狮子比拼,因为有坚硬的角,毛驴子跟人家牛顶架不是豁出那张脸了吗!这不是很好的写作方法吗?所以,这个歇后语隐寓的好!</p><p class="ql-block">好在大家都是本平台的本家人,发言好坏不论,积极参与就好。所以,我只谈一点诗歌创作的一个片面——隐喻与隐寓。</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写作技巧——什么启、承、转、合;修词手法;表达方式等等,不一而足,传唱了千百年,要想独出心裁,谈何容易!所以,只能肤浅的谈一谈关于“隐喻”和“隐寓”的认识。</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隐喻和隐寓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诗歌大餐中的珍馐美味!譬如:</p><p class="ql-block">要写什么,就不能只写什么。要写人就不能只写人,要写:</p><p class="ql-block">惊天地泣鬼神,千里单骑一路尘,</p><p class="ql-block">舍生忘死为诚信,忠孝仁义集一身。</p><p class="ql-block">写漂母饭信为良善,写鞭打芦花见恶人。</p><p class="ql-block">要写民族脊梁民族魂,写出肝胆两崑崙。写胸容三江五湖水,写心思清明月一轮。写无情雪花打寒门,写谁人勤政为人民。写五卷精神彰华夏,写心云心迹永世存!</p><p class="ql-block">再如:续写“秋风微凉擦身过”</p><p class="ql-block">我是老年人,写的是老年版的。</p><p class="ql-block">秋风微凉擦身过,惊看芦荻满头雪。</p><p class="ql-block">浮尘此世悲寂寥,壶漏滴落零星月。</p><p class="ql-block">霜露重,草生怯,画栋新愁蛛网结。</p><p class="ql-block">自把清袖向云拋,人间对错凭谁说。</p><p class="ql-block">醑尚温,情未灭,雷音经卷已看破。</p><p class="ql-block">且将洁身化踯躅,净魂闲钓南瓮河。</p><p class="ql-block">注释一下:</p><p class="ql-block">踯躅一一达达香花(又名杜鹃花),初春的时候,我们这里漫山遍野开的都是这种花</p><p class="ql-block">南瓮河一一国际上著名的重要湿地,在大兴安岭地区境内。</p><p class="ql-block">我的这两段小诗,要表明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贴切的隐喻之外,还要正确运用“隐寓”——“惊天地泣鬼神”就是隐寓,暗中说明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惊看芦笛满头雪”也是隐寓,暗中影射着头已白,不再年轻;而“千里单骑一路尘”则是隐喻,暗中比喻了做人要象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一样讲忠义,讲诚信!</p> <p class="ql-block">“壶漏滴落零星月”,暗喻时光流逝。通过隐喻和隐寓,深层次的挖掘与主题有关的、能够有利于主题拓展、能使主题得以升华的另外的事物,以衬托和突出主题,同时要考虑语句跌宕起伏,既要避免和尚帽子平平塌塌,还要避免无故大风飞散沙,必须让整篇作品:构思新颖,结构紧密,语句精炼,主题突出,最大限度地张扬作品的耐读性和朗朗上口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要强调:隐寓必须准确!如果一首诗,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那么我完全有理由怀疑:读者意会了吗?读者看懂了吗?</p><p class="ql-block">诗不是眼神!眼神在特定的情况下,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此时的不可言传,不是言传不了,而是碍于某种情况不便明说。战场上,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而寓意,绝不是不可言传!如果寓意不能正确的表达意愿内容,那肯定是言传不了——因为寓意尚不明确,怎么做到言传?!</p><p class="ql-block">我的认为是:沉博绝丽应褒!五迷三道应蔽!</p> <p class="ql-block">关于隐寓,很容易联想到80年代兴起的朦胧诗。朦胧诗很盛行,但是,我却认为,朦胧诗不应当别树一帜,另立门派!当然,我的观点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但我愿意引火烧身!如果能讨论清楚,即使是体无完肤,我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关于诗,有人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我认为: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在诗这个文学形式的宝库中,其体裁是诗的分门别类。既是分门别类,当有区别特点。</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特点——此物区别与它物,此有而别无的,为其特点!</p><p class="ql-block">朦胧诗什么特点?有人归纳为四个特点,前三个特点,诸如歌颂真善美、揭示人性等等,别的诗里边也有的啊,所以,不能成为朦胧诗的独具特点,甚至把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列为朦胧诗的第四个特点,我认为:代表人物不能成为某诗体裁区别于别诗体裁的特点!有人说,朦胧诗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我想问:其新在什么地方?无非是“追求个性,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朦胧诗具有明显的哲理性”云云。——诗的哲理性是朦胧诗的独具特点吗?“百舌黄鹂正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宋•道潜的这诗句不是哲理诗吗?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是哲理诗吗?唐•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是哲理诗吗?</p> <p class="ql-block">古人的哲理诗许多许多,而非今天所谓朦胧诗的独具!</p><p class="ql-block">其实让我说,朦胧诗,它就应该是自由诗,不应另立朦胧一派,或者只不过是隐喻或隐寓的句子更多、更深刻一些而已。</p><p class="ql-block">对有些诗或句子,比较含蓄,给读者以更遐远的留白,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我的一位诗友曾有“醉花阴里看醉花”之句。“醉花阴”,词牌,“醉花阴里看醉花”——是花儿自恃娇美而自我陶醉,还是诗词中洋溢出来的花香令人陶醉,抑或通过诗词看到花儿的无比娇媚而令读者陶醉不已,都在似是而非、非而还是的朦胧之中……这一手法,正是写诗填词的高超手法——给读者以似是而非,自己体会的留白,这只是比较浪漫的诗句,而不是什么朦胧诗独有的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一切诗词也都要讲究隐喻和隐寓。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波澜壮阔,没有隐喻和隐寓,那是流水账!所以,隐喻、隐寓、留白不应该是所谓朦胧诗的独家特点!</p> <p class="ql-block">隐喻和隐寓,任何诗里都可以讲!比如:茶老师的</p><p class="ql-block">“故乡的鸟鸣瘦成一条小径</p><p class="ql-block">我循声而来</p><p class="ql-block">伸出急切的双手</p><p class="ql-block">拽住袅袅升起的炊烟</p><p class="ql-block">一股脑地搂进怀里</p><p class="ql-block">仿佛搂住母亲瘦弱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寓意,多么深刻,多么浪漫!然而,我认为这不是朦胧诗,而是优秀的自由诗!</p><p class="ql-block">蕙泽兰香老师的“远方之树已历七载年轮,不敢妄言参天,却业已繁茂。远方是根,远方的家人是冠。根有多深,冠就有多华丽”。</p><p class="ql-block">古希春天老师的“远方给我富足的奶水,使我不断的枝芽发绿,滋长,重归春天”!</p><p class="ql-block">星云之右总裁老师的“七年行,铁鞋踏破续掌钉;七年行,抖掉征尘啸长空。七年蓦然回首,原以为越不过的高山,如今在身后微风腾细浪;原以为夜色如鸦终盲行,如今黑色眼眸洞穿黎明”!</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极为通透又极具灵性的隐喻和隐寓,而并非朦胧!</p><p class="ql-block">于谦的石灰吟——语句最平淡不过了,但是,它却能千古流传,为什么?因为隐喻和隐寓准确!“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隐喻——也就是暗喻人,经受无数磨难和锻炼、摸爬滚打在尘世和社会中。据说星云之右总裁先生就曾经经受过这样一些磨练;同时“要留清白在人间”——暗喻饱经风霜的人给社会和人世间留下了高尚的人品!这是绝妙的隐喻!</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笔下的“皑皑轻趁步,剪剪舞碎腰”——这是隐寓!暗中隐含着雪大,路况不明,探索而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咱们再看看当今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和朦胧诗的代表作品——舒婷老师题为“致橡树”的诗。舒婷老师的所谓的朦胧诗,哪里朦胧了?只不过是隐喻和隐寓,用的基本是比比皆是,而且,暗喻和暗指,恰到好处,入木三分!不仅构想出现了思绪云骞,而且修辞也出现了暗喻和暗指,使作品达到了金翅擘海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写诗要往深层次挖掘。舒婷老师的诗,我们读的很惬意,领会的很通透,怎么就非得说是朦胧呢?</p><p class="ql-block">所以,由此可见,朦胧只是隐喻和隐寓的笼统说法而已,并非所谓朦胧诗的专利!</p><p class="ql-block">“朦胧”应该是隐隐约约,似是而非,非而还是的一种现象。</p> <p class="ql-block">有些朦胧诗,人们看不懂。当然,如果部分人参悟不透,比如,“碧落”,有人不知道指的是天空,那是自己的问题,另当别论,但如果是读者都看不明白,甚至连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的应当做何理解?数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大学的校长(姓刘已退休),问某地方报社的总编:“什么是朦胧诗?”该总编因为无法给朦胧诗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就是说,没有关于朦胧诗的准确说法,无法回答,所以,他玩笑的说:“朦胧诗就是你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是,显然说明,这位总编对朦胧诗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现在我们试问:有谁给朦胧诗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我这里说的准确定义是朦胧诗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别人也都具有的特质,至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也就是说,网传的那个定义,我不认同,因为,他所说的朦胧诗的特点,其他诗也都是具有的,并非所谓的朦胧诗的独具!没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所谓朦胧诗,写好了,是自由诗的尚品;写的不好就是大风飞旋着的一片散沙!</p><p class="ql-block"> 其实,隐喻和隐寓充斥着文坛的名个角落,其作用不可忽视,就连起名字,都可能用到这种写作技巧,比如:共言——诗言志。我则认为:名也言志!起名字也须要创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试解两个网名:兴安荛牧人(平民)、星云之右(总裁),通过这两个名字的对照,可以看出创作手法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兴安荛牧人——受唐•柳宗元《童•欧寄传》中“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的启示,起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直接道出了此人是兴安岭上砍柴放牧的人。所以,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运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手法。众所周知,平铺直叙的写作方法其写作内容和主旨叫人一看便知,从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起这个名字的人,未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砍柴放牧的人一般的都没受过高等教育),胸无大志,只愿做一个砍柴放牧的自由人。但是,这个名字,也暗中提醒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应联想:别惹他,他是一个信奉“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行为的人。</p> <p class="ql-block">再看星云之右总裁老师的这个名字——是不是受“无出其右”这一成语的启发,亦未可知,我只是猜想。结合“星云”,我们再看“之右”。不管是出类拔萃的人还是平庸无奇的人,都称为芸芸众生。星云,在这里,是不是暗指(也就是我们说的隐寓)芸芸众生呢?我认为是!人们常说的将星、巨星不都是暗指人吗?“七侠五义”小说中包拯是文曲星,“五虎平南”小说中狄青是武曲星,这不都说他们是顶着星星而临凡的吗?所以,我猜想,这里星云就是指芸芸众生!而“无出其右”指的是在某领域,某行业,非常优秀,无人能及,更不用说超越了。“无出其右”,典出汉朝,在许多朝代中,右丞相大于左丞相。</p><p class="ql-block"> 通过“星云”这一隐寓影谢,又以“无出其右”暗喻了理想和志向!此名字的意思可理解为:总裁老师夙有大志,以在芸芸众生之中,无出其右的成绩为目标,时刻激励和提醒自己——努力奋斗,争取做出最大成绩!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励志人生——这是值得推崇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名字中,我们看出:暗指和暗喻,也就是隐寓和隐喻在创作手法上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各位文友,各位老师,我准备接受万箭穿心,因为我不自量力的挑战了朦胧诗一说,而所谓的朦胧诗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极具盛行,而且势头汹涌澎湃!所以,我准备好了:文友、老师们,开弓吧,我愿意成为你们的靶子!</p><p class="ql-block"> 我已有言在先——不管我是正面的声音还是反面的教材,只要能澄清辨明朦胧诗的归属,就是成为众矢之的,我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的演讲有污惠听,请文友、老师们放箭——以正视听!</p><p class="ql-block">谢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提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开场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①介绍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②向文友、老师们问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③向昨天演讲的二位老师学习、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二、关于隐喻和隐寓浅析,并用一个歇后语,说明隐寓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三、用自己的小诗,进一步说明隐喻和隐寓在诗歌中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四、阐述隐喻与隐寓同朦胧诗的关系,并举例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五、结束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茶主持:感谢兴安饶牧人老师的精彩演讲,您辛苦了!先喝杯水,润润嗓子,坐下来休息一下。同古稀的春天老师一样,都是80岁的老人。能够不顾疲倦为我们讲课,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感动。老师在讲解中提到了隐喻和隐喻的不同,一个是比喻的喻,一个是寓意的喻。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想必我们在练习中啊,也不会刻意的去关注去参照。有了您的明示呢,知其了所以然,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举例出自于平台论证,来自于大家都作品分析令人信服。在这里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歇后语,非常明了的给大家做了解释。这样的讲解诙谐幽默又生动逼真,让大家听的饶有兴致,谢谢兴安饶牧人老师在文中提到了我的拙作,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啊,请大家移步楼上点开听,开卷有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