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2/17</p><p class="ql-block">参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成贤街(国子监街)</p><p class="ql-block"> 元朝已形成,大德十年(1306年)在此建成孔庙和国子监。清朝称成贤街,长680米,宽12米。</p><p class="ql-block"> 街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国子监街保留有四座座牌坊和下马石碑。</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p><p class="ql-block"> 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成贤街北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现碑为清物,高约4米,宽近1米。碑阳碑阴分别用汉、蒙、回、藏等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p><p class="ql-block"> 又称”先师庙”,”宣圣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孔庙先师门</p> <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图</p><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古迹是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乾隆石经和大成殿里的古代祭器。</p> <p class="ql-block">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 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龢、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末科进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以后,科举日趋衰落,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科时,政府已无力负担立碑银两,进士们只得集资自立碑。在这通碑上,还可找到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为黄瓦飞檐,门阔五间,其上三出门,前后三出陂?。因门内列二十四戟,也称”戟门”。</p> <p class="ql-block">碑亭群</p><p class="ql-block"> 清代在庙内增建了13座碑亭,8座树立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平定叛乱后告成太学碑,其他为皇帝御制的孔子赞诗、维修孔庙记录。</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殿远景</p><p class="ql-block"> 孔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它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两代均有重建或扩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殿近景</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殿内</p> <p class="ql-block">触奸柏(辨奸柏)</p><p class="ql-block"> 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知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或”辨奸柏”。</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大哉孔子展厅(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为”孔子的思想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雕塑</p> <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路线</p> <p class="ql-block">大哉孔子展厅(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为”孔子思想在国外”。</p> <p class="ql-block"> 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将孔子列为第5位,评价是:”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根据以这种哲学来保持国内和平繁荣所发挥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的最佳地区。”</p> <p class="ql-block">砚水湖</p><p class="ql-block">此井当年水清而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皇帝赐名为”砚水湖”。</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门)</p><p class="ql-block"> 崇圣祠是用来供奉和祭祀孔子先人的地方,孔子五代先祖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的牌位曾供奉于此,标志孔子在封建社会中所拥有的较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九年(1531年)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孔庙第三进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岫玉孔子圣像</p><p class="ql-block"> 位于崇圣祠前,圣像高1.92米,选用一块高达5米,宽近4米的巨型岫岩美玉,以画圣吴道子孔子画像为蓝本,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统技艺精雕细刻而成,彰显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万古圣贤练达之道。</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十三经)</p><p class="ql-block"> 位于孔庙和国子监之间,两处均可通往,这是孔庙第三进院落向西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十三经)</p><p class="ql-block"> 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许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共计189通,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1956年移至此处。</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十六方</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大学碑</p><p class="ql-block"> ”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此碑为康熙手书,功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p><p class="ql-block"> 又称”太学”,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北京国子监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集贤门</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所确立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颁发的许多儒家经典文史书籍起到了统一全国教材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国子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系统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经历元、明、清三代,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太学门</p><p class="ql-block"> 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 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 横额正面“圜桥教泽”,背面“学海节观”为乾隆御书。</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辟雍</p><p class="ql-block"> 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与“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p> <p class="ql-block">辟雍大殿</p><p class="ql-block"> 大殿中间,金饰木质丹墀上的宝座、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御用器物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辟雍内场景</p><p class="ql-block"> 辟雍大殿长宽各17.6米,面积约310平米,殿内正北上方悬挂的“雅涵於乐”匾额是乾隆皇帝亲题的;南边的“涵泳圣涯”和东边的“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 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p><p class="ql-block"> 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收藏皇帝训諭的场所,原列于此处的12通碑现移至乾隆石经。</p> <p class="ql-block">绳愆厅</p><p class="ql-block"> 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位于彝伦堂的东侧。</p> <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展厅</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代(公元605年)至1905年(清光绪)止,实行了1300年,但弊端越来越显现且积重难返,封建社会一旦中举就平步青云,落榜则颜面无光,潦倒一生。唐末的黄巢、清末的洪秀全,都是因为科场失意,最终揭竿而起。</p><p class="ql-block"> 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科举制走向了终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率性堂场景</p><p class="ql-block"> 是国子监的高级班,有助教和学正两位老师。学生恭敬站立在老师身侧,向老师请教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有所质疑,为表示尊敬,学生则要跪在老师面前提出疑问。</p> <p class="ql-block">金代考场搜检</p><p class="ql-block"> 金代对考生的考前检查极为严格,配刀武士对考生一一盘问搜检,所带之物都要仔细查看,甚至”索及耳鼻”,以防夹带入场。这是一组反映金代搜检的塑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2024/12/20 参观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上</p> <p class="ql-block">城楼入口安检处</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西侧北面的蓝球场,应该是给武警官兵锻炼身体的。</p> <p class="ql-block">城楼西侧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城楼西侧楼梯</p> <p class="ql-block">城楼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眺望场景</p> <p class="ql-block">城楼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枚国徽</p><p class="ql-block"> 现置于城楼大殿东侧展厅,于1950年国庆前夕在天安门城楼悬挂,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等主持设计完成,全松木制成,重量213.4公斤。</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1日,由沈阳第一机器厂制造的金属国徽替换了这枚木质国徽。</p> <p class="ql-block">城楼大殿面阔五厅,中间三厅为客厅,两侧为展厅,东侧为新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展,西侧为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史展。</p> <p class="ql-block">城楼东侧和北面的故宫大殿</p> <p class="ql-block">端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天安门的北面,1999年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现用作故宫博物院的端门数字馆,</p> <p class="ql-block">2024/12/24(星期二)</p><p class="ql-block">参观北京宋庆龄故居</p> <p class="ql-block">北京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清醇亲王府花园,</span>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p><p class="ql-block"> 北京宋庆龄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珠府邸(纳兰明珠康煕年间宰相) → 成亲王府(乾隆十一子,嘉庆的兄长永瑆) → 醇亲王府(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咸丰的异母弟、光绪生父)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政王府(光绪的弟弟载沣,第二代醇亲王,光绪的弟弟载沣,清朝最后三年中国的实际统治者)。</span></p> <p class="ql-block">东广场宋庆龄塑像和竹林</p> <p class="ql-block">畅襟斋</p><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两棵百年以上的西府海棠,是醇亲王奕譞所植,已成为北京赏花的一处胜景。</p><p class="ql-block">《畅襟斋》匾额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所书。</p> <p class="ql-block">岁岁平安石</p><p class="ql-block"> ”岁岁平安”四个字出自于成亲王永瑆之手。永瑆喜爱书法,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它将繁体”岁”下部的”少”写成”小”,意思是每过一年都不是少一岁,而是小一岁,希望可以活得更年轻。宋庆龄生前经常邀请友人再此拍照。</p> <p class="ql-block">瑰宝亭</p><p class="ql-block"> 高六米六,柱立五角,圆檐双重,形似梅花,以寓宋庆龄的品质高洁而不染,凌寒傲雪而不娇,领发百花而不矜。</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为国为民,殚精竭力,女中英杰,华夏懿范,伟业丰功,世人敬仰,周恩来曾赞颂为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此值宋庆龄百年华诞,特建此亭,以表达人民的心愿并永志纪念。</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接福石</p><p class="ql-block"> 醇亲王府西花园旧物。”接福”二字,以篆书刻于太湖石上,石后栽种青松,寓意接纳福气,诸事顺遂。</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主楼)</p><p class="ql-block"> 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策划下,国家为宋庆龄修建此中西合璧小楼。宋庆龄自1963年乔迁此楼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小楼保持了宋庆龄身前的原状,一层是小会客厅,小餐厅及工作人员办公室,二层是卧室和书房。</p> <p class="ql-block">小客厅</p><p class="ql-block"> 位于主楼一层,宋庆龄经常在这里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国内外宾客。</p> <p class="ql-block">卧室兼办公室位于主楼二层</p><p class="ql-block">靠北墙有一架施特劳斯牌竖式钢琴,是大弟宋子文送的。</p> <p class="ql-block">书房位于主楼二层</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与新中国专题展 —— 庆祝建国75周年》</p> <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照片为部分与会者合影,有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恽代英、宋庆龄、宋子文、谭延闿、孙科等。</p> <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被捕,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等文稿,辗转经宋庆龄交给冯雪峰,得以传世。</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动员全世界和平民主人士支援中国抗日。图为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香港合影,有宋庆龄、廖梦醒、廖承志、爱泼斯坦、邓文钊等。</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在抗战时期经常穿用的旗袍。</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9日,新四军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亲笔致信,感谢宋庆龄组织向苏北淮安运送50箱西药。</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宋庆龄自选文集《为新中国奋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宋庆龄1927年7月至1952年7月间发表的演讲、文章、声明等共计63篇。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题写书名,毛主席表示”承赠大著”,”极为高兴”!</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生平展</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07年赴美留学,191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毕生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妇女儿童事业。1981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同年安葬于上海宋庆龄陵园。</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塑像 </p><p class="ql-block">位于宋庆龄生平展厅一层,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辈,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p> <p class="ql-block">1917年宋耀如、倪桂珍和六个子女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宋氏三姐妹(1918~1920年间)摄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前,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隋永清捐)</p> <p class="ql-block">金丝绣花夹被</p><p class="ql-block">宋庆龄结婚时的嫁妆之一。为了怀念孙中山,宋庆龄一直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p> <p class="ql-block">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p><p class="ql-block">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后,宋庆龄的母亲补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p> <p class="ql-block"> 镌刻着”庆龄”二字的金戒指,在保卫中国同盟的募捐活动中,宋庆龄常用这枚戒指在捐助者的收据上盖章。</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1927年7月12日写给宋庆龄的信</p><p class="ql-block">汪精卫1927年8月1日写给宋庆龄的信</p> <p class="ql-block">”吉斯”牌轿车</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送给宋庆龄,从50年代到70年代,宋庆龄一直乘坐这辆车。</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北上</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28日,宋庆龄由邓颖超等陪同,从上海抵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与洛杉矶托儿所的孩子们一起到火车站迎接。</p> <p class="ql-block">1981年6月1日,联合国会旗下半旗半天,是联合国下半旗致哀的唯一的一位中国女性。</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16日五届人大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29日,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儿童科学公园基金会(简称宋庆龄基金会,后更名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成立,与宋庆龄同志故居合署办公,此为曾悬挂于正门外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汉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在宋庆龄生前创作完成的,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她性格中的坚强和对民众的慈爱,得到了宋庆龄本人的认可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2025/02/01 (正月初四)</p><p class="ql-block">参观北京西黄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黄寺和西黄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朝阳区,始建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北京两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另一座是雍和宫),也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的驻锡地(即下榻处)。西黄寺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艺术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博物馆有多个常设展览和临设展览,显现了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记载了西藏地方政府与清中央政府数百年往来的历史事实,也记载了藏传佛教多位大活佛和大德高僧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不朽功绩。</p><p class="ql-block"> 西黄寺自建寺三百多年来未对外开放,直至2018年5月才对游人开放,仅每周六、日开放且限定人数,被称为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和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 <p class="ql-block">北牌坊</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 / 藏经殿</p> <p class="ql-block">藏经殿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成塔记碑</p> <p class="ql-block">婆罗寿并赞释义</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国家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大师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十世班禅 (1951年)</p> <p class="ql-block">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 (1954年)</p> <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在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代表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记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展</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