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

翠微散人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神州大地上,中华儿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数奇迹。万里长城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瑰宝。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另一种瑰宝,那就是——非物质文化。</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形式多样化。在工作中、空闲时间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载歌载舞。为此,民间艺术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抢救民间文学、文艺作品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p><p class="ql-block">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美誉“赣南粮仓、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2010年,宁都县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p><p class="ql-block">客家人辛勤劳动,热爱生活,讴歌这片红色土地。如:洛口镇南岭竹篙火龙成功升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迎西面八方的旅客。石上镇曾坊村的桥帮灯也成功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宁都县曾坊村桥帮灯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暖阳普照大地,微风拂过,松涛阵阵,好客的客家人迎接一行尊贵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宁都县文联主办、宁都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举行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和抢救性发掘活动。宁都县文联主席许小青热忱邀请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张海华教授一行。参加活动人员还有:宁都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萧爱梨、赖金海、胡秋兰、李保生。</p> <p class="ql-block">桥帮灯制作县场。</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桥帮灯活动的日子里,许多国内和港澳的电视、报刊记者,别妻离子,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山村,记录下这场别具特色的民俗文艺活动。</p><p class="ql-block">活动寓意:元宵祈福,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曾坊桥帮灯,它既是宁都县曾坊村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一项民间艺术项目,已有2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这种灯一开始一块桥帮上只有四盏灯,到后来发展到一块桥帮上10盏灯,现在有一块桥帮上放12盏灯。12盏灯代表一年12个月,月月平安。12盏灯代表12生肖,人人幸福。</p> <p class="ql-block">86岁老奶奶曾长秀是桥帮灯传承人之一,主要以灯的剪纸。老奶奶耳聪目明,一双历经沧桑的手拿起剪刀来游刃有余,一会儿栩栩如生的12肖像、花朵、人物等贴纸展现在大家面前。老奶奶说从小跟母亲学习,除了老版贴画外还有自己后来的创新,一边剪一边跟我们诉说。老奶奶年龄大了,后辈们很少有人学,担心这项剪纸手艺无法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双喜临门</p> <p class="ql-block">瑞虎送福</p> <p class="ql-block">招财进宝</p> <p class="ql-block">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福娃迎春</p> <p class="ql-block">福、贵、寿</p> <p class="ql-block">喜雀闹元宵</p> <p class="ql-block">花好月圆</p> <p class="ql-block">雄鸡报晓</p> <p class="ql-block">双福</p> <p class="ql-block">双喜</p> <p class="ql-block">彩灯</p> <p class="ql-block">紧张有序的采访拍摄</p> <p class="ql-block">桥帮灯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点灯祈福</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薪火相传,血脉相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