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一段抹不掉的童年记忆,在小小的书桌旁,我疑视着有点泛黄的日历,不知不觉中发现日历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一岁一枯荣,刚送走枫叶红,又迎来了霜雪飞。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似乎触手可及。唉!黄童焉知白叟愁。又要过年了!仿佛越老行走的脚步越快。生命的列车离终点也就越来越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丝转白发倏尔一瞬间。垂暮之年,怀旧之心油然而起。</p><p class="ql-block"> 时光把我带入了五十年代,我努力追溯着儿时的记忆,随着思绪的深入,脑海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座落在海门以北,一个叫木行头的小村庄。据老人讲,之所以叫木行头,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有个木材市场,规模不小。有小酒馆,茶馆店,理发店,修车行。听说茶馆还有说书的,闲时花两个铜钱,可以听一个月。这些都是听爷爷奶奶叙述的。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这个村并不大,总共有五个宅,六个姓,分别是朱家宅,方家宅,丁家宅,滕家宅,还有一个不成宅的陈氏人家。在幼小的记忆中,每个宅多则五六户,少则二三户。每个宅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共同点每个宅都有一条四汀宅沟,就是围绕宅子开一条十几米宽的沟,留一个出口,安装一道宅门。有钱人家有吊桥,一到晚上吊桥拉起,宅门关上。据说解放前盗贼较多,无奈之下,方出此下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特点,每个宅都有一片竹林。什么篾竹,二月季,三鲁头竹,还有宴竹。其中篾竹是编制各种生活用品,如竹蓝,筛子,凉席等,品种繁多。三鲁头是制作农耕工具,如锄头柄,丁爬柄,铁拉柄。宴竹是出笋之物,每年春天开始出笋,味道鲜美可口,是其它笋无法相比的。</p> <p class="ql-block"> 岁寒三友,竹是其中之一。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爱画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画出了竹子坚韧不拔的意志,道出了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格。世人爱牡丹,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不贯官场的腐败,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悠闲,躬耕自作的田园生活。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托物言志,把为官,为道,为人,刻画的淋漓尽致。海门人为人正直,故也爱竹吧!随着时代的变迁,海门的老宅,和老宅后面那片熟悉的竹林,也将云飞烟灭,留下的只能是老一辈人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宅不大,两户人家。就是我祖父和堂祖父。也没𠕇竹林,宅沟周围全是杏花树。每到阳春三月,杏花争相绽放,灼灼其华。使人欲醉,空气中芳香四溢,将整个陋宅装点得艳丽多姿。一到秋天硕果累累,鲜红的杏子躬身相迎。不管南来北客,只要喜欢随手可摘,也无需花钱。虽然时隔六十多年,但仍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我祖父是农耕出生,靠祖业留下的十亩地,种些玉米,高梁,麦子来维持全家生计。农闲时帮人家推芭,赚些小钱贴补家用。同时还要供我父亲上私孰,因我父亲是独子,家中望子成龙心切。解放后我父亲参加了土改,因父亲有文化,土改后成了国家干部。祖父也就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靠争工分过日子。因祖父乐善好施。但凡村里哪家盖房,他就去帮忙,那个年代帮忙是不收钱的。在不耽误农时的情况下,只要队长一声号召大家就去帮忙。当时的社会非常和谐,哪家遇到天灾人祸,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因当时受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有许多人家住的是草房,加上生火做饭都是柴草,所以火灾较多。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人家都换成了青砖瓦房。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加上共产党领导有方,我祖父的推芭手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人们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全党上下一个声音,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儿时影响最深一件事就是开凿圩角河。我的老宅就是民工食堂,那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没有现代的挖土机,推土机,完全是人海战役。平地插锹,肩挑人拉。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记得我家宅门口搭了一个大彩门,彩门上插满了五星红旗以及各种颜色的彩旗。门的两侧两条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来吃饭的民工非常友善,他们操着不同的乡音。虽然开河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苦中有乐。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来我宅就餐的民工大都来自产稻区,带来的都是米。每到开饭时,饭师傅总会给我盛上满满一碗饭。那一年是我儿时最幸福的一年。在那物资馈乏的年代,能吃上一碗白米饭是何等的奢侈。多少年过去了,虽然不知他们是否健在,但我衷心祝福他们!谢谢他们!虽然不能当面叩首致谢!但此时此刻我的心是纯的,眼是湿的!</p> <p class="ql-block"> 我儿时影响最深的第二件事是祖父带我去看戏。那时我刚满五岁,祖父是个戏迷。有一次乡礼堂演戏,所谓礼堂其实就是一幢东西走向的大房子。主要用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即乡,大队,生产队领导开会的地方,每年一次,条件非常简陋,水泥凳子。</p><p class="ql-block"> 从我家到坝头镇要走两公里河边小径。途中还要过两条木桥,沿途蒹葭苍苍,风声一起四处都是沙沙声,怜人毛骨耸然,如若胆子小一点,夜问断然不敢前行。但有大人陪着,倒也无妨。等我们赶到礼堂,已经是人山人海。凭借祖父虎背熊腰的身躯,加上一米八几身高,我在他的肩膀上一坐就两个多小时。戏是牵线木偶戏,孙悟空大闹无底洞。我生来第一次看这样的戏,看得我如痴如醉。第二次又带我去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因我是长孙,祖父对我宠爱有佳。后来又偷偷教我扎风筝,放风筝。可惜人生无常,在我刚上学不久,就突然驾鹤西去!一点感恩和报答的机会都没有给我,哪怕是一双鞋,一条围巾。这是我一生中留下的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 再说我的奶奶,名叫吴秀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人,身穿大胸襟衣服,腰系黑布围腰,脚穿三寸金莲,性格温和,品似幽兰。从我记事起,从未见有人同她争吵过。除了下地劳动外,主要是打理家务,纺纱,织布,纳鞋。这是她这辈女人的強项。她可以从擀棉花条,纺纱,染色,包浆,织布可谓是一囊棉花做到头。什么老蓝布,格子布,蚂蚁布都出于她之手。虽然没有现代布漂亮,可是那个年代能遮风取暖已经很奢侈了。其实这辈人也很爱美!我宅临近有三个小宅,同奶奶年龄相仿有三个,都是三寸金莲。其中一个姓陆,大户人家出生,面如白玉,柳树眉毛,樱桃小嘴,杏子眼,身材高窕,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每到逢年过节她们集中起来修面。就是用一根丝线,绕成一个菱形,上下拉动就能把脸上的汗毛去掉,梳一个弯子,显得非常精神。我奶奶是非常疼我的。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缺吃少衣,生活非常艰苦,每晚临睡前,奶奶总会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盒子,冲两勺炒麦粉给我充饥,她自已再饿也舍不得吃,这是植根我心头的记忆。十七岁那年我应征入伍,每月六块钱的生活费,除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须品。其它的分别寄给了奶奶和外婆,也算是尽我一份孝心吧!</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物资是匮乏的,生活是艰苦的,身心是健康的,心灵是快乐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个曾经熟悉的村庄不见了,那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不再重现,清晨起来再也看不见袅袅炊烟了,晚上你也看不到北斗星,扫帚星以及牛郎织女星了。火烧云也没有那么红了,天上的彩虹也难得一见,更谈不上儿时追逐的萤火虫了。那种东看日出太阳升,西看夕阳入乾坤的场境,变得越来越陌生了。我留恋,留恋过去的天,过去的水,过去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的金色童年已经远去,却永远烙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注:本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