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坑娃红宝书《天龙八部》详细介绍了各类爸爸去哪儿坑娃的独到经验,通过海王之子段誉、战神之子乔峰、权欲之子慕容复、带头甩锅大哥之子虚竹、<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脑高知之子游坦之的一生再现家族</span>埋坑填娃的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多抑郁者,只是为了报复——让父母的孩子别想好,哪怕自己就是那个小孩。</p><p class="ql-block">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是有很多愤怒的,愤怒有很多来源。例如有个女孩数学没考好,她爸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央求她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气了很多年,病都没好。因为父母求孩子,把自己变“小”了,将自己的责任推掉了。</p><p class="ql-block"> 在家排场域中,年纪大的人是靠后站的,年纪小的人是站在前面的。我们能够看到善于对孩子说“对不起”或者恳求话语的父母,他们容易走向比孩子更小的位置,孩子因为在位置上被迫变大,承担了更多责任——比如父母自己想上大学,但是没有实现,原本是父母自己学习的责任或者家族对于事业辉煌的信念,却推给孩子一并承担,孩子会感到特别生气,却无以名状。所以我会警惕父母对孩子说“<b>对不起</b>”、孩子<b>可怜</b>父母的情况——前者父母是否善于逃避责任,后者孩子是否善于当拯救者?</p> <p class="ql-block"> 门诊发现很多抑郁症小孩,除了对于“愤怒”的情绪没法识别和释放,更是从来不知道可以对父母表达愤怒。因为很多父母自己也识别不了不同的情绪,当孩子情绪过激时,有的父母会回避孩子的痛苦,甚至反压造成孩子心理创伤,或者上各种价值直接扼杀孩子,如强调父权:你想造反啊反天了不成?如孝道pua:指责父母是不孝顺!硬控孩子数十年,孩子到医院被诊断为焦虑、躯体化症状、抑郁症,或者躁狂、双相情感障碍,吃上了情感稳定剂的药控制了不稳定的情绪……其实有的只是这家人识别不了情绪、觉得愤怒是特别糟糕的东西(在关系中令人生厌)、不知道如何释放与抚慰,孩子天天捂着情绪释放不出来,显得容易烦躁、易怒、歇斯底里,亲子关系交恶,父母还以为是青春期的叛逆。</p><p class="ql-block"> 所以抑郁症、双相案例中,当中有很多是情绪障碍,孩子对父母的愤怒释放不出来,包括有很多孩子<b>“控诉”</b>父母的个案,孩子们从来不知道,可以爱爸爸的同时也恨爸爸,孝顺母亲的同时,也可以对母亲表达憎恨。</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感到别人对自己“没有道义”时,个人良知会驱使我们让对方“付出代价”,报复“算账”的欲望,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的驱动力,“需要报复”算得上是人类的一条法则,能跨越国家、宗教界限或文明上的差异——以其人之道、以牙还牙,在常见的神话(水漫金山)、文学(王子复仇记)或影视作品中都能勾起大家的共鸣。而报复之中的情绪,不是个人仅有的,它是系统(集体)情绪——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愤怒。当一个人的生命意志被打压而感到愤怒时,如果没能达到圣贤开悟的见地,会被某一种有更多人认同的良知体系中的以德报怨、克己复礼的要求压制掉,然而这些负面情绪并没有消失,可能终其一生萦绕在人心头。 </p><p class="ql-block"> 很多小孩想吃苹果,父母却给了橘子,不仅小孩不开心,处关系还没有效果。要知道孩子到底要什么,投其所好,孩子就轻松愉悦;看上去付出很多,但是给孩子不想要的东西,关系的链接会越来越弱。养孩子是为了开心,不是付出,或者证明自己付出多,或者在关系相处中有掌控感。</p> <p class="ql-block"> 可以对识别不了愤怒情绪的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需要看到情绪背后的需要,如果能满足这个需要,能够抚慰自己,能用得当的方式释放情绪,情绪都会好转。举一例抑郁案例。</p><p class="ql-block"> 进入来访者潜意识,发现她与原生家庭的边界、复杂性创伤、关系养育等问题都好转很多,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抑郁症始终纠缠在小时候的创伤年代,除不了根。实际上本人是可以从创伤的阴霾黑暗中走出来的,不愿意出来的原因是始终</span><b style="font-size:18px;">手握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罪证。</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像小人一样,会坑孩子。如重男轻女送养小孩甚至遗弃,不尊重女性、把女孩当男孩养,家暴,诺言经常无法兑现,父亲暴力破门破坏孩子边界,在公共场合羞辱孩子等,这个来访者只是众多抑郁者之一,把着手上的证据的内容是——“小时候被父母、爷爷、奶奶伤害的时候<b>生不如死</b>”。</p><p class="ql-block"> 潜意识这个位置的真相浮现出水面的时候,来访者出现了剧烈的腹痛,以往她的躯体化症状都是被封控在脖子以下的部位,经常出现干呕、胸痛症状,腹痛是压制在更深身体部位的创伤和情绪。因势利导,她的气终于能慢慢越过脖子,朝上释放出来,所以在个案中她就感觉到脑袋发热,其实是真正允许、接纳了愤怒的自己。像有的人生气的时候血往脑袋涌、面红耳赤、怒发冲冠。</p> <p class="ql-block"> <b>潜意识的诉求跟意识层面的要求相反的点位,就是人的问题和障碍点。</b>愤怒能出来,但是不敢对父母表达,因为会被家族信念定义为“泼妇”,对父母表达愤怒情绪也会被她母亲认为是大逆不道、不孝顺的表现。潜意识的情绪始终压抑,无法表达,甚至造成来访者无法看到自己(愤怒)的真正模样,会刻意回避看见自己,回避身心真实的感受——也是造成身心解离、无法内观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 就像一个漫长的举证的受害者,等待别人为自己主持公道、有人能替自己控诉父母一下,但法院迟迟不开庭。</b>曾经身上受的伤青一块紫一块的,都快要长好了,身上不能没有伤了,如果身上没有青的话还把自己掐出青的来,如果活得活蹦乱跳、活得很幸福,法官看了也不相信,“生活太甜,就不像了”。最可悲的是父母罄竹难书的罪证的内容,构成了这个孩子能够看见自己的“模样”,对自己“存在”的解释。比如我天生就是一个不被爱的人——形成了她最基本的存在信念。</p> <p class="ql-block"> 所以咨询师面临的难题是这类人纠缠地卡在儿时创伤的坑中,可以把坑拿走,但他们会有存在焦虑,因为早年的创伤经历构成了他们人格主体的构建元素,就像一个房子的材料地基(有一种父母“看见”孩子的看,是附带上负面评价的,比如:你考99分,为什么不考100分?你这么垃圾,将来怎么办、去拾垃圾吗?孩子虽然被看见,但是会被迫接受很多负面评价的烙印,对自己模样的塑形,例如我不优秀、我不是好孩子,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抱持很负面的信念</span>)。如果不出坑,“就是不被爱、果然不被爱”的重复论证的一生和反复加强的信念,就会让他们杜绝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潜意识决定的命运——我学会了你们的言传身教,糅合了指向你们的愤怒的反噬,融合成为:我要坑了你们的孩子, Keep going on。</p><p class="ql-block"> 这一类“控诉”个案,一样是呈现来访者家族潜意识中的图像,通过客观描述改变家族中每个人和事件的能量流动,改变潜意识图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治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解构创伤,像手术中的瘤体剥离,将创伤与罪证脱钩。认清楚人,“你们是我的父母,不论小时候你们怎么对待我,不论创伤有多么惨烈,我都活下来了。我独自承担了创伤带来的恐惧和痛苦,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承担的,我能够承担创伤带来的痛苦,我有足够的智慧承担。把创伤还给当时那个年代,即使当时创伤惨烈,心境阴霾,现在我活在2024年,早已云开雾散。”在这个位置还涉及到背叛家族良知的死亡恐惧,所以进一步处理。</p><p class="ql-block"> 场域上的能量发生了移动和变化,确认创伤归还之后,将个体的存在定义与父母罪证脱钩。“你们是我的父母,你是爷爷,你是奶奶,我是你们的孩子,我回到我自己,这是创伤,这是罪证,我以你们本来的样子看着你们。无论我经历什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优先看见我的生命,我不是创伤,我也不是罪证,我的存在不是由经历决定,我的概念不是由创伤决定,我只是孩子(用一个木偶作为小时自己的代表),我以我本来的样子看着自己,现在我长大了(用一个大一点的木偶作为现在的自己的代表),我以现在的样子看着自己。我尊重我的生命,我臣服于我的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 第3部分是将骂人、表达愤怒的自己与泼妇的定义脱钩。来访是刚起来愤怒之火时,就被打熄打灭了。所以反向离断不合理的家族信念,注意教会来访可以背叛家族“良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生活,链接新鲜的优质关系。教会来访者学会以“我”为开头,在安全的空间中,对父母、爷爷奶奶分别表达自己的愤怒——“我恨你”、“我很愤怒”,来访者不停的干呕症状,也代表这种控诉骂人的强度,可以借由干呕的身体能量表达愤怒,来访者发现在房间里骂别人,谁也不会少一块肉。同时加强心理教育,愤怒都是人的继发情绪,在平时就可以拿小人(木偶)代表自己的父母,定期释放表达,愤怒表达完之后,悲伤、孤独、痛苦、羞耻等原始情绪才表现出来,再进行抚慰。人对自己原始情绪的直抒胸臆、直言不讳,不仅不会破坏关系,反而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促进了沟通和交流,真诚是排在与人相处的优良品质的第1位。</p><p class="ql-block"> 最后,处理来访者灵活变通的应对表达愤怒和孝顺父母的矛盾。人可以一面控诉父母,一面亦有能力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同时发现、看见幸福的生活,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去了解和熟悉。随着治疗推进,来访者的腹痛和干呕症状都恢复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所以抑郁症也是可以除掉根的,来访者评价“这次感觉对上了”,之后结合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疗法继续后期的客体印刻和支持治疗。</p><p class="ql-block"> 在带抑郁团体的时候,可以专门组织吵架团体,让来访者下定决心成为吵架者,并且自定角色,在接龙环节提前匹配好角色分工。在团体演练过程中,也能够看到别人的吵架方式和内容,寓教于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有来访提问:不敢表达愤怒,一方面是说那些攻击的话有困难,非常不习惯,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不是真实关系里的互动,只是内心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觉得自己依然不敢和她有真实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这里面是四件事。1.对攻击不熟练,不熟练的事情可以多练习。2.认为表达情绪就是攻击。哭、无力是攻击吗?愤怒的情绪有外放性,但是表达愤怒可以只有两种语言形式:我很愤怒/我恨你。愤怒有情绪的外放,表达属于直抒胸臆,但不等于攻击人,而且是别人伤害自己在前,才会产生愤怒情绪。3.认为表达情绪不是真实关系中的互动,那你本人想要的理想中的互动是什么?愤怒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沟通与交流。4.不敢有冲突,是有其他的担忧需要处理,处理完了之后,不会害怕人与人之间的冲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