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目睹了太多人在追逐完美的道路上疲于奔命,我却对“抱残守缺”有了别样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抱残守缺”并非是消极的固步自封,而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纳。生活恰似一幅拼图,那些残缺的部分恰是其独特韵味所在。我们常常在身体的病痛、事业的挫折、情感的失意中苦苦挣扎,试图将这些“残”与“缺”修复如初。然而,很多时候这只是徒劳。当我们放下执念,以平和之心与这些不完美相拥,或许会发现别样的风景。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命运于他可谓“残”且“缺”。但他没有在困境中沉沦,而是将一腔豪情寄于山水之间,在黄州的赤壁之下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他接纳了仕途的不顺,守住了内心的豁达与才情,让残缺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抱残守缺也是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尘世喧嚣,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诱惑着人们不断追逐。在这无尽的追逐中,我们的心变得浮躁不安。而当我们懂得抱残守缺,便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港湾。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与污浊,毅然辞官归隐。田园生活虽清苦,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与质朴,远离尘世的纷扰,于残缺的物质生活中收获了精神的富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抱残守缺是对人生无常的敬畏。生命脆弱如琉璃,命运的轨迹难以预测。亲人的离去、梦想的破灭、突如其来的灾祸,这些无常之事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无法弥补的缺口。面对这些,我们唯有抱残守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与陪伴。在汶川地震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那些幸存者在悲痛中坚强地活下去,他们守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带着残缺的家庭记忆,重新拥抱生活,努力让生命继续绽放光彩。这种对残缺的接纳与坚守,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与敬畏。</p><p class="ql-block"> 抱残守缺,是一种历经千帆后的从容,是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更是一种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会与残缺相伴,守住内心的那片宁静与美好,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完美却真实而深刻的人生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