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

董国平

<p class="ql-block">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每到年跟前,便对故乡的年倍加思念,思绪伴随着童年的记忆,飞回到了故乡的年,怀想故乡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年从腊月的杀猪就拉开了年的帷幕,杀猪的场面固然有些血腥,但作为男孩子,自然少不了围观杀猪的场景,目睹了猪怎样变成盘中餐。农村人杀猪用的是一口1米5左右的大尺寸铁锅,在杀猪前就找个空旷的地方把铁锅支好,然后在锅里点上柴火热锅。这时候伴随着大铁锅的烧红,杀屠用绳子捆绑住猪嘴,把猪摁倒在铁锅边,猪从开始撕心裂肺叫喊声逐渐变得没了声音,鲜血流淌在主家早已准备好的盆里,大人们七手八脚的开始干拔猪鬃,攒多了可以换钱。此时,家里各火炉子及锅灶上烧开的水,伴随着死猪被抬进锅里的那一刻一同下锅,大家娴熟的拔猪毛。没一会功夫,白净的胖猪上了架,一块块猪肉被杀屠一刀刀割下,抬进了厨房。男孩子围观看杀猪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能抢到猪尿泡,大伙儿拿来当球玩,孩子们玩的津津有道,看的一旁的大人们漏出了满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吃猪肉也是有讲究的,猪的要命骨既锁骨是杀屠的专用品,其他人都不能啃这个骨头,听老人说是杀屠吃了就能赎杀生的罪,其他的肉和骨头都留给了帮忙的人和左邻右舍。我的记忆里,每到猪肉炒熟后,母亲便用蓝边碗装满肉,让我们孩子端给左邻右舍的邻居家,让他们也尝个鲜,这碗肉拉进了和邻居之间的感情。</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很少有人家去洗猪小肠或吃小肠,杀猪时趁着猪的热乎劲,清理赶紧肠内的粪便,然后整齐的盘起挂在某个地方冻成冰肠,家里的孩子可以随时拿到集市上交给供销社换钱,换来的钱再买鞭炮。</p><p class="ql-block">一到腊月,村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但那时候没有放一串的条件,小孩子都是把鞭炮按个分离,一次只能放一个听响声,渲染年的味道。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玩的是火柴枪或炸药枪,大伙儿用铁丝折成不同大小的枪样,再把链条一个个排列起来,用皮筋捆绑在一起,枪眼里塞满火柴头和火药,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巨大的枪响声总能把家里的大人惊动的跑来看看是否安全,有些安全意识强的家长直接没收了威力较大的枪,生怕炸到玩耍的孩子。没了枪就没了快乐没了年味,孩子像苍蝇一样嗡嗡的缠着家人要枪,经不住耐烦的家长就把枪给了孩子,大会像找到了根据地一样,围绕在一起放炮弄枪,把年的味道从响声中营造起来。</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送完灶爷,就开始大扫除,农村的所有的家庭在这一天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的彻底打扫一遍,清洗干净所有的脏衣服,包括炕上铺的被褥,让过年的时候都穿的干干净净,预示着来年的幸福生活。当然孩子们过年每人一件新衣服是少不了的,让他们尽可能的留下幸福的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年三十这一天是最忙的一天,家里的妇女们围着锅头筹备过年的吃喝,条件好一点的都要准备一两桌席,家家都炸油饼、做花馍、蒸馒头、搓麻花、捏花果,每家最少都要筹备一大缸油饼,一缸馒头,开了花的蒸馍都点上红颜色,年的味道一下就浓烈起来。故乡的人几乎都用大缸储存熟食,储存环境温度适宜,缸里的油饼和馒头越到最后味道越香,这些年货一般都能吃过正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便准备好了大红纸准备写对联,家里所有的房间、粮仓,包括牲畜圈都会贴上对联,顺便也给左邻右舍人送上几副对联,大家共同喜迎新年。到了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母亲让我和哥哥开始贴对联,我们兄弟两一个负责贴,一个负责拿并负责对联的对称高低适合,有时候为分清左右联而争持老半天,最后还是在父亲的一锤定音下规范了对联的正确顺序,等贴完所有的对联就放上几个大炮,那响声把一家人带进了年里面。</p><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一家人先吃一些面,然后一家人围观在一起等待春晚的开始。这时候的锅灶上早已经炖好了猪骨头、猪蹄等,节目开演的时候一起端上来边吃肉喝酒边看春晚,当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孩子们开始给父母拜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起跪下来向父母亲磕头拜年,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的压岁钱,每人五角或一元,再每人分一些糖果,孩子们兜里装满了沉甸甸的年货,一家人在欢天喜地的氛围中享受着一年的幸福时光。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守岁,孩子们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一般不走亲戚家拜年,但村上流传下来叫“出行”的习俗。一大早家家户户把自家的牲畜都赶到场里,大人孩子们都穿上新衣裳集中一起迎喜,按照时间节点朝着指定的方向跪拜磕头,祈祷来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在我和哥哥两是一个拜年组合,不管走姑家还是姨家,都是我两一个骑车一个负责送礼包。礼包都是自己用纸包的糖、茶、点心或饼干,每一个礼包的封皮上贴着一条红纸,年的味道伴随着我们一家家送出的礼包而衍生亲戚的联络关系。这一天,当年结婚的新女婿们都要带着媳妇去给老丈人家亲戚拜年,当然每家人少不了给一对新人每人给十元二十元的见面礼,算是认个们成了亲戚。我家也少不了几位姐夫姐姐来过大年,所有人聚在一起分享着年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到了晚上孩子们都端着面做成的香油灯,聚会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互相比着谁的油灯捏的最好看,攀比着谁的灯着的时间最长,互相诉说着年的味道。其实,连日来的噼噼啪啪的鞭炮早已烧尽了孩子兜里的压岁钱,孩子们再次回归到身无分文。</p><p class="ql-block">最为热闹的还数正月二十三的撩杆,年在这一天基本过完。天黑的时候,几家人把准备好的柴火堆在一起,点上一大堆火,大家开始跳火,用火撩去一年的烦恼和疾病,跳火的过程充满了喜剧,有些孩子不按照方向和顺序进行,有时候逆向而跳,和对面跳来的伙伴碰个人仰马翻,甚至被火星烧着了衣服。等快要熄火的时候,有人就用铁锹扬起火灰,火星在空中飘飘洒洒,然后大伙儿齐声喊洋芋花儿,豌豆花,祈祷新的一年能大丰收,来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热闹的年在大伙的嬉笑声、鞭炮声中悄悄落下帷幕。故乡红红的春联依旧鲜艳,可游子们却已开始整理行囊。那浓浓的民俗风情,满是年味儿的团圆场景,都成了心底珍贵的回忆。此刻,他们怀揣着家人的牵挂与期盼,告别熟悉的乡土,迈向远方,开启新一年的征程,带着满满的干劲,去追逐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