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断孕脉!!!

肖三熊

<p class="ql-block">  写作:肖三熊 济世堂第八代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中医把脉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即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当时的著名医学家秦越人(即扁鹊)即是以切脉而著名。《史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世根据这一记载,公认扁鹊为脉学之祖,并将讨论脉学为主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伪托为扁鹊所著。根据《内经》三部九候论“有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两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中部人,手少阴;下部天,足厥阴,下部地,足少阴,下部人,足太阴。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可见古代医家切脉所采取的部位颇为广泛,即所谓遍诊法也。至《难经》出后,切脉才改以寸口(桡动脉)为主,《难经》开首即指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难经》并将古代广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于寸口。又《史记·仓公传》记仓公的脉位有“弦出左口”、“脉气口至小紧”等,仓公名淳于意,乃秦、汉时人,所以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是自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的,后汉张仲景于其所著的《伤寒论·自序》中云:“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伤寒论》为二世纪著作,它所指的遍诊法为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胫前动脉),三部虽与《内经》有所不同,但观其对当时医生的批评,正反映了遍诊法已演变为独取寸口了。同时张仲景自己的著作对于寸口脉记载独详,趺阳、人迎则较少,对一般外感病的脉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积聚、结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则详分寸关尺部候之,若病入于胃或久病杂病,则多分寸口趺阳并举,说明了后汉时期,独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诊尚未全废。至三国时吴太医吕广注《难经》云:“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竟把遍诊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前一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纪时,王叔和著《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而不涉及其他,这才使寸口在脉学上完全独立,几乎把遍诊法全部废除了。其所以演变的原因,当然与封建社会礼教束缚分不开,特别是六朝以后,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妇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可以推测可能先在妇女诊法上独取寸口,以后并由女及男,对男子亦独取寸口了。在封建社会中不独一般男女的交际为礼教所不许,这种封建的伦理在医学上也同时受到影响,只要从读《小学》载:“一旗妇不肯医持手诊脉,宁病而死”,与襄阳县志载:“万历朝,太后病笃,崔真人孟傅应诏,诏自帘孔引线候脉”的两种例子看来,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封建社会束缚了脉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毫无疑问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就来谈谈孕脉,女子怀孕时,又称妊娠。其脉象称妊娠脉、胎脉。脉象特症为滑脉,而且不同妊娠阶段脉象可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怀孕女性月经初停时,脉象特征为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珠,《脉学》二十八脉中称滑脉,张仲景说,女子有孕其脉如盘中滚珠,其搏动极其流利,往来之间有一种由尺部向寸部回旋滚动的感觉。脉位分寸、关、尺三种,尺脉属阴,为肾之脉位,因胞宫为肾所主,胎气鼓动,导致两尺脉滑数,搏指有力,异于寸部阳脉,可诊断为妊娠。</p><p class="ql-block"> 妊娠不同阶段脉象可有所不同,若孕妇脉沉而涩多见精血不足,胎元受损;涩而无力多为阳气虚衰,胎儿发育不良;临产时见尺脉转急浮大而滑,关脉搏动明显,称为离经脉,为欲产征象,新产后脉象以虚缓平和为特点。</p><p class="ql-block"> 单评滑脉是不能盲目诊断为孕脉的,滑脉者,湿邪忠者也可见,但因湿而滑者,脉象为虚滑无力。</p><p class="ql-block"> 孕脉可辨清怀男女性别,左尺滑动比右尺有力者怀男,右尺滑动比左尺有力者怀女。睡醒起床开步先左脚为男,先右脚为女。喜吃酸者为男,喜吃辣者为女。</p><p class="ql-block"> 提示</p><p class="ql-block"> 本文只供参考,没有明显科学依据,还得配合问诊或西医其它测试才能确定。</p> <p class="ql-block">  《难经·十八一难》则谓“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下部,……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是将三停九处完全置于两手寸关尺之间,而寸、关、尺又各分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合为九候矣。《难经》虽独取寸口,但对两手六部的脏腑分配尚未全面指出,及王叔和著《脉经》,于《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平三关病候并治》等篇,对左右分配脏腑的说法才十分明显;至六朝(或云北宋)高阳生之徒综合脉诀,就概括地定为“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后来更有膀胱从肾配左尺,三焦从命门配右尺等。这种说法受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尤其是大肠小肠分配寸部更是争论不休,但大体说来,《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是可信的。在一般情况下,膈以上至头部的疾病,可以在寸脉上反映出来,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可以在尺脉上反映出来,(这些)是有临床事实表现的,(而)在概念上脏腑所居的地位上下既有不同,自然也可以同时测知。</p><p class="ql-block">后唐肖渊《褚氏遗书》根据《难经·十九难》:“脉有顺逆,男女有恒而相反……,男子之脉在关上,女子之脉在关下……”又说:“男子顺阳,自下生上,故右尺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出,故右关为脾,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肾,肾生左关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左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出,故左关为脾,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寸心。”把男女的分配完全颠倒过来。宋储《脉辨疑》亦有类似说法,经元载同文《脉诀刊误》指出:“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引止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子位为反耶!”才纠正了这种谬论,但男左女右,男子主气,女子主血的说法,则至目前未有少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