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一世界:浙东古建中的地牖

四明山翁 赵建荣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在浙江省余姚市城乡采风时,常常会在一些明清古建筑中的厅堂、厢房的外墙面下部的石条上,发现一个个间隔排列并雕刻着镂空纹饰的孔洞,见图案精美,题材多样,十分讨人喜爱。但这些雕刻的构件叫什么呢?它安放在墙脚下又起何种作用呢?当年笔者并不清楚,只好把这些问题存放在心里。</b></p> <p class="ql-block">松鹰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麒麟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双福(蝙蝠)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出于对石雕艺术的喜爱,笔者</b><b style="font-size:18px;">开始在当地的老宅中有意识地寻觅,关注和拍摄这些20公分左右大小的石雕纹样,它们或圆、或方、或扇型、或海棠型等花样繁多。继而,我扩大范围,在宁波市及绍兴市内的一些周边县(市)的城镇老宅中寻觅、拍摄这种小巧而又精美的石雕纹样。作为</b><b>民间艺术资料采集,只要被笔者见到,总会拍照留存。</b></p> <p class="ql-block">双狮绣球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松鼠葡萄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松鼠葡萄纹地牖之一</p> <p class="ql-block"><b>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手头上有了不少这类石雕纹样的图片,但我叫不出它的确切的名称。请教老年人,有的叫它通气孔,有的称它小气窗,但我总觉这是老百姓的俗称。前不久,我把这类石雕件的图片发给一位文史专家,他回复我叫“地牖”,一个十分古老的名称。一语点醒梦中人,使我重新把积累的资料拿出来加以研究,对“地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地牖安放位置虽小,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出了当地老百姓崇尚吉祥美好的生活态度;继而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技艺由衷地敬佩。</b></p> <p class="ql-block">花朵图案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十字花连续图案地牖</p> <p class="ql-block">花朵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所谓“牖”,在康熙字典中释义为窗户,特指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在先秦时期,墙上开的窗较少,最初只是为了采光与通风。后来窗子功能拓展,牖越开越大,于是逐渐拓展出审美功能,木头做的各种不规则的花格窗应用而生。再后来,又拓展出了防盗、防腐朽的石窗,起初只是简朴的石条、石栅栏式的,后来石窗纹样越来越多,美不胜收。地牖与石雕窗同时出现,虽有大小、上下之分,但其艺术性、实用性及寓意性是一致的。</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卷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如意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中国结纹地牖。也是“八吉祥”之一,称盘肠,象征回环贯通,没有障碍。</p> <p class="ql-block"><b>  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的天窗,而开在墙壁上的窗就叫做牖。从古籍来看,秦朝时多用牖字,用窗字的很少见。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窗牖使用作了细分,在墙曰牖,在屋曰窗。笔者研究的地牖,就是开在地面上、墙脚下的窗。现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个牖字了,而地牖这些精美石雕件,还保留着这古老、高雅、文气的名字。</b></p> <p class="ql-block">宝伞纹地牖。“八吉祥”之一,宝伞象征张驰自如,广被众生。</p> <p class="ql-block">“香炉寿”纹地牖。图中香炉由寿字盘成。</p> <p class="ql-block">稍有变化的“香炉寿”。</p> <p class="ql-block"><b>  地牖虽小,也入诗人法眼。南北朝的鲍照曾在一首《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中写道:“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可见地牖一词在我国古代是多有应用的,只是现在能用到的地方不多,如有也会用窗字替代。</b></p> <p class="ql-block">卷草盘成的香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卐字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风车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石雕地牖是浙江东南沿海古建筑中的特有现象,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声的诗”“凝固的画”,是一朵艺术奇葩,它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而且还蕴含寓意性。</b></p><p class="ql-block"><b> 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东南沿海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再加上古时内河通海,常常会受到咸潮的侵入。这些因素,对古建筑中的木构件来说,存在着易潮湿、易腐朽、受水灾的问题,但当时人们又不能不使用木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着古代工匠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必(笔)定(锭)如意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暗八仙纹地牖。图中宝剑是吕洞宾法器,拐扙是铁拐李法器。</p> <p class="ql-block">孔型地牖。比较少见的特殊地牖。</p> <p class="ql-block"><b>  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东南沿海独有的“水文化”符号,即在古建筑中,对易潮湿、易腐朽,或易受水灾的部位,大量采用石构件。如石窗、石门框、石雀替、石墙脚、石地牖、石地漏、石门臼和石板等,把防潮、防腐、防水做到极致,努力保持木构件始终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从而使建筑得以“延年益寿”。地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水文化”符号之一。</b></p> <p class="ql-block">海棠饰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竹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卷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从地牖的实用性来看,因浙东沿海古代建筑中的地牖是设置在木地板房间外墙脚的石条上,它又处于木地板的下部,使木地板与地面有效分离,由于是南北或东西两端相对没置的,地板下会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当外部风力作用于地牖时,地板下的空气被排出,而新鲜空气则会通过另一端的地牖进入,从而起到防霉变、防潮湿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葫芦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石榴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在夏季,浙东沿海气候炎热,地牖还能通过风力,把地板下的热空气带出去,实现室内降温的作用。难怪夏季我们去明清古宅中走走,大家都会说老房子凉快,其实古人在建房子时运用了许多科学的原理。这种通风方式被称之为自然通风,类似于现在室内新风换气系统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建筑中设置地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发明。</b></p> <p class="ql-block">卷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卷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地牖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雕刻的精美和题材的多样上。中国古人对传统纹饰很有讲究,他们注重“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宗旨,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意愿,通过各种吉祥纹样来表达自己的祈求。</b></p> <p class="ql-block">变体钱币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钱币饰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钱币饰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经笔者的研究,地牖大致题材有:花卉、人物、动物、图案、暗八仙、文字、钱币、水果、蔬菜等大类。一、花卉类有卷草、梅、兰、竹、菊、牡丹、月季、玉兰、萱草等;二、人物类有神话人物、和合两仙、天官赐福、戏曲人物等;三、动物类有龙、凤凰、蝙蝠、鹰、鹤、松鼠、鹿、麒麟等;四、图案类有花朵纹、十字花纹、回纹、百结纹等;五、暗八仙类是特殊的一类,它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八仙过海”中铁拐李、张果老、荷仙姑等神仙的八种法器为纹饰主题,配以云纹、海水、绸带等;六、文字类有福、寿、卐字等,字多用变体篆文。如寿字,没计成香炉状,称香炉寿。七、钱币类在建筑中大量使用,这与人们招财进宝的愿望有关,钱币设计以中国古代方孔钱为主,为外圆内方型。使用中也有稍加变化的,如方孔中加饰花朵等。八、水果类有桃子、石榴、佛手等。九、蔬菜类有南瓜、四季豆等,这类比较少见,但日常生活气息浓郁。</b></p> <p class="ql-block">奔鹿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戏剧人物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双笔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当然古代工匠在设计地牖适合纹样时,除单独使用一种题材没计外,还有许多各种题材混合使用的纹样。如一幅松鼠葡萄地牖,把动物松鼠与葡萄放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把松树与梅花鹿或仙鹤放在一在,则具鹤鹿同春或松鹤延年之意,也寓意健康长寿。把龙、凤放在一起,则寓意龙凤呈祥,祥瑞美好;把和合两仙与云纹、蝙蝠放在一起,寓意和谐美满;暗八仙地牖,则有用法器避邪的寓意,梅兰竹菊,深得文人雅士喜爱,崇尚它们的品格精神。总之,每一扇地牖纹样,尽管做工上有精细和粗陋之分,但它所表达的寓意则皆是美好吉祥。</b></p> <p class="ql-block">菊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玉兰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地牖的用材,一般采用青石、红砂岩,少量早期的古宅中,还有宁波特有的梅园石出现。地牖的雕刻,一般采用了漏空雕和浅雕相结合的方式,漏空雕保证了地牖的实用通风性,是必须的。但不能漏空太多,使老鼠等小动物进入,也不能太小,通风效果不好。而浅雕则重在塑造纹样主题,地牖边框的美化,使之精美而又有层次感。</b></p> <p class="ql-block">暗八仙之蒲扇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暗八仙之玉笛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暗八仙之铁拐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地牖虽小,但内容博大,含义丰富。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就我们来讲,它无疑是浙东沿海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是一幅幅凝固的小品画,作为地方特有的民间文化,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特别是在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建没,美丽乡村打造中,也要保护和传承它,让子孙后代能看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b></p> <p class="ql-block">一根藤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牡丹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纹地牖</p> <p class="ql-block"><b>  谢谢观看,欢迎指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