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乡宁"鄂"

花间独酌

<p class="ql-block">  乡宁,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其古称“鄂”的由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鄂”的起源,有几种主流观点在学界流传。 </p><p class="ql-block"> 一、图腾崇拜说。有人认为,“鄂”与鳄鱼 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也有反对者指出,乡宁地处北方山区,与鳄鱼的生活习性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 二、历史遗迹说。这种观点将“鄂”与商纣王时期的噩侯国和晋鄂侯相联系。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巨大跨度,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衔接的证据,使得这一说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 三、花萼说,有观点认为,“鄂”源自花萼,并由此引申出其它学说。</p><p class="ql-block"> 四、源于地名说。但该学说并未给出此地名起源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不少其它观点,尽管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道理,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有确凿的文献或考古发现来支撑它们。</p> <p class="ql-block">  那么,“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鄂”字作为地名或国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三》和《史记·殷本纪》等传世文献中,按文字演变的规律,“鄂”是由“噩”演变而来。“噩”字一般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到秦篆时期,“噩”字逐渐演变为从“口”从“屰”的“咢”字,因此在《说文解字》中只收录了“咢”而没有“噩”。在“咢”字的基础上,为了表示国名或地名等具体含义,古人在其后加上了意符“邑”(在汉字中常用来表示与地域相关的概念),从而形成了“鄂”字。这一过程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即通过添加意符来明确或扩展或原有字形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随着文字的发展,“鄂”字所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如《国语.鲁上》中用“宑鄂”一词来表示捕兽器,其中的“鄂”字用来表示设于陷阱中的柞木格子。《诗.小雅》中用鄂字来表示花托等等。在许多文献中,“鄂”还有表示边际、尽头、边界、界限、断岸等含义。如西汉文人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的《甘泉赋》中就有“攒并闾与茇䒷兮,纷被丽其亡鄂”的句子,这句话是描写风景的,翻译过来就是“棕榈薄荷丛聚而生,繁茂分披,无边无际”。</p><p class="ql-block"> “亡”,古同无,没有。“鄂”字在这里表示为“边界”、“界限”、“边际”、“尽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古代鄂和崿、鍔、堮字都是相通的,所以“垠鄂”亦写作“垠崿”、“垠堮”、“垠鍔”,都表示着相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俶真训》:“萌兆牙櫱,未有形埒垠堮”。</p><p class="ql-block"> 汉张衡《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鍔”。</p><p class="ql-block">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一》:“乃自圣人言之,彼此合成一理,初无垠鄂,不期於立言之妙而妙自无穷。”</p><p class="ql-block"> 宋梅尧臣《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京口山,断崖如巩洛,抱谷黄芹泥,百丈耸垠崿”。</p><p class="ql-block"> 邵庸舒《与曼殊孟硕同游江之岛》诗:“垠堮披高萝,壄竹翳危石。”</p><p class="ql-block"> 根据古籍中对“垠”和“鄂”这两个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可以组合,也可以分别被用来表示与边际、界限相关的概念,并被用来描述相似的意象或情境。</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地名中,类似“鄂”字这样表示形态的词并非孤例。如河北的邯郸,三千一百多年来从未改过名字,其地名邯郸的‘’郸‘’字释义就与“鄂”字相同。</p> <p class="ql-block">  “邯郸”二字基本释义:邯郸城。从邑,甘声——《说文》。</p><p class="ql-block"> 朱日:“今直隶广平府邯郸,甘地有邯山。进至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邯郸的“郸”和乡宁的“鄂”一样,都表示边际、尽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按这种思路,那乡宁“鄂”所指又是哪里的边际或尽头呢?</p><p class="ql-block"> 打开卫星地图,鸟瞰乡宁地形,你就会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巍巍吕梁山由北而南绵延400公里,在乡宁县南端戛然而止,至此为尽,高山与平原在这里界限清晰,出了乡宁县地界再无吕梁。登上云丘山山巅极目远眺,一边是峻拔的吕梁山,一边是无边无际的汾河平原,你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诚不我欺的感觉。毫无疑问,乡宁县所处吕梁山地理位置的特征与“鄂”字相呼应,进一步验证了“鄂”作为乡宁县描述性称呼的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  因为地处吕梁山尽头,所以古人将乡宁这片‘’尽头‘’之地称之为“鄂”,并将这里的山称为鄂山,这里的河流称之为鄂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地名为姓,“鄂”姓由此产生。统治者征服这里后,将这里划为自己的疆域,并作为封邑或食邑分封给自己的家族宗亲,所以就有了杜预《集解》:“鄂,晋别邑也”。分封到这里的王侯也被顺理成章地称为鄂侯,所以《左传》隐公六年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鄂侯镇守的地方也就出现了鄂侯垒,所以《一统志》里说:“鄂侯故垒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南一里”等等。</p><p class="ql-block"> 那么,乡宁称“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史记.素隐》:“晋初封于唐,故称晋唐叔虞也。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这说明“鄂”这个地名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存在,但乡宁乃偏僻蛮荒之地,成为一国之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可信度并不高。乡宁鄂只能是晋国的一个封地或采邑。乡宁开始称鄂的时间,应该是古人开始用“鄂”字来表示边际、界限、尽头的时候。当乡宁“鄂”作为独特的地理符号产生时,并不与其它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历史事件发生直接关联,这或许也是在史书里和考古中找不到与之发生碰撞痕迹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该文刊于《乡宁慱览》2024年第九期</p> <p class="ql-block">自由撰稿人 张新生</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