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祖籍修武县小营村。从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年间(1369 年至 1425 年)自山西军籍移户和民籍移民至获嘉甚多,民户归县管,军户归宁山卫管。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因遥制不便宁山卫归并县管,清康熙至乾隆《获嘉县志》中军户之屯营八十五个,其中“小营”十一个,其县西与县西南的屯营中有“周流小营”之名。遗憾的是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民国初年,小营村一直为获嘉县在修武县境内的“飞地”,县志不曾记录,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归并“插花村”才将获嘉县之“周流营”划归修武县,结束了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域外管辖之弊。</p> <p class="ql-block">小营刘氏始祖即刘氏始迁祖,应为原获嘉县管辖的宁山卫屯营军户,后世子孙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没有碑石史料记载,始祖名字不可知,出生年月亦无可考。根据《刘氏家谱》记载:“玉字门印昌公廪膳生员,顺治时(1638 年至 1661 年)入”、“闻字门俊声公岁贡生,顺治十三年(1656 年)贡俊邑”;又据同治十年(1871 年)馨字门始祖芳声公碑文记载:“公讳芳声,字馨菴,系前明天启(1621至 1627)至清初顺治(1638 至 1661)年间人”。三门始祖应为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1630 至 1640 年)人。印昌公、芳声公、俊声公三门始祖系刘氏始祖五世孙,往前推四代(印昌公、芳声公、俊声公至后十代子孙平均代差约二十五到三十年),小营刘氏始祖应为十六世纪初叶明武宗年间(1500年至1530年)人。</p> <p class="ql-block">我刘氏祖茔位于小营村正南,始建于明末或者更早一些时间(据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 年“报本·祖茔扩域记”碑有“刘氏始祖墓……由明迄今逾二百年矣”的记载,就是说二百多年前,即 1643 年前刘氏家族便已在此建茔立祖)。刘氏家族发展到第五世时已族繁人众,声望倍增,玉字门印昌公廪膳生员,而闻字门俊声公则是岁贡生。随着身份地位的提高,小营刘氏俨然成为显赫家族,建茔立祖乃家族之大事,于是便在小营村西南方规划创建了祖茔墓地,直到今天,这里便成为刘氏族人的最后归宿。</p> <p class="ql-block">明末建茔立祖之后过了百年,到了乾隆十年(1745 年)因茔域不足,刘氏祖茔又往东展拓了十一亩,使祖茔面积进一步扩大。道光十五年(1835 年),刘氏族人开始在始祖茔前立碑纪念,茔正中有墓志镌曰:“刘氏始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自乾隆十年祖茔东扩之后又过了百年时间,刘氏祖茔两边已无隙地,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春天,刘氏家族因户多人繁、茔不宜葬,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扩茔问题。吉公与岳公、士柱公、通公、祯公、清芳公、汝吉公等人做为首事内心深感愧疚,想用位于祖茔西边士柱的地进行交换作为祖茔用地,随与族人商量,大家听到这个意见都欣然同意。随后便按计划置换士柱的地扩大祖茔,共延地十三亩四分八厘八毫(道光二十三年即 1843 年“报本·祖茔扩域记”碑文最后对扩茔面积记载如下:东横二十八弓,西横二十八弓四尺六寸,中长一百一十三弓三尺七寸),左傍旧茔,右开墓路,并选定吉日请风水先生酙穴定向,复封祖墓。此次扩大的祖茔墓地也就是现位于祖茔西边,陈坟北边,东西长、南北宽,俗称“胳肘弯”的那块坟地,闻字门俊声公和岐字门泽周公的坟茔碑屋就在此处。</p><p class="ql-block">茔域既定,恐其世远年湮,久而无征,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春日,命石工刻石立碑纪念,并建立祠堂(看守祖墓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四年(1865 年)三月中浣,“刘氏玉字门始祖讳印昌字玉隆”修盖碑屋,时任族长的鈊亲自撰写墓志:我刘氏旧茔始于前明,茔正中有墓(志)曰:始祖墓道光十五年(1835 年)始立碑,镌曰“刘氏始祖之墓”。我族分五门,俊声公之子孙为一门,先七世祖印昌公(疑为前七世的祖先印昌公,即刘氏始祖五世孙)之子孙为一门,芳声公之子孙为一门,泽周(泽周应为岐字门始祖某公之孙)、泽兰(泽兰应为佩字门始祖某公之孙)两公之子孙各为一门。所谓始祖,则五门同出之始祖也,但尚无碑碣,始祖名字不可知,其生平言行亦无可考。然木必有本我合族之本,在是水必有源我合族之源,在是有万万不容遗忘者。鈊忝( tiǎn )任族长事,所以每年元旦入茔率族人先祀合族始祖,然后祀各门之祖。兹因修盖(原葢 gài,同蓋,简化为盖)碑屋略志数言,俾(bǐ)世世子孙不忘报本追远之意云尔。</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刘氏祖茔遭空前劫难,祖碑被推倒,柏树遭砍伐,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原古柏参天的刘氏祖茔仅剩些光秃秃的坟头,再到后来又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平坟运动,祖茔几乎被毁灭。直到上世纪末,刘氏家族又聚众筹资,先后为五门始祖印昌公、芳声公、俊声公、泽兰公、泽周公重新扶碑植柏,祖茔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小营村刘氏祖茔在村南,连接祖茔的是一条田间小路,儿时我常陪老人去坟头烧纸。由于是土路的缘故,晴天荡一身土,雨天踩两脚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遍布各地的刘氏后人前去祖茔祭拜苦这条路久矣。</p><p class="ql-block">今年是甲辰龙年,刘氏祖茔迎来了一个好兆头,在县慈善协会支持下,一条连接云台大道和村内的四点五米宽的砼路面全线铺通,这项举措不仅有利于家族的祭祀活动,也大大方便了周边村民的田间耕作。</p> <p class="ql-block">在祖茔原东西路拐角处曾立一块“泰山石”,当祖茔道路改造后,族人刘旗个人出资原址当路修建了一组风水照壁(影壁墙),并将那块泰山石镶嵌其中。当影壁墙砌好后,保玉又出资将其粉刷装饰,题句点睛,成为祖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影壁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有避邪挡煞的作用,现更有“泰山石敢当”的加持,这道影壁墙不仅美化了环境,而更增强了族人的信心,为保祖茔安全和子孙安康可能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祖茔风水墙正面冲路,背面向茔,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次勋提议将家族训规镌刻在风水墙背面,再补上一篇祭祖文,时刻提醒刘氏子孙不忘祖宗恩典。家族训规本已有之,我抽时间撰写了一篇“祭祖文”和家族训规一并制成板面安装在影壁墙上,其文曰:</p><p class="ql-block">岁在乙巳,中华新年;刘氏后裔,祭祀祖先。献帛敬馔,供奉茔前;燃竹焚香,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明武宗年,我祖生诞;宁山卫居,迁徙中原。黄河之北,太行之南;周流小营,首建家园。</p><p class="ql-block">历五百岁,世远年湮;延至五世,人旺族显。兄弟五人,分门立先;祖茔扩域,建祠护园。</p><p class="ql-block">佛有庙宇,神有道观;国有史志,家有谱传。祖茔于地,祖灵在天;祖荫厚重,祖德久远。</p><p class="ql-block">岁月更替,星移斗转;历史跨越,时代巨变。感恩怀德,尊老敬先;上行下效,身教言传。</p><p class="ql-block">先祖是根,果乃因缘;血脉延续,根生枝繁。不忘祖根,牢记祖源;培根育果,告慰祖先。</p><p class="ql-block">承先启后,家风承传;亲宗睦族,和谐共勉。刻规铭志,鸿发夙愿;夫妻和顺,子孝孙贤。</p><p class="ql-block">忠可报国,孝使家安;勤能补拙,俭聚仓满。诚信为本,守法当先;爱岗敬业,邻里友善。</p><p class="ql-block">生身亲厚,养恩似山;敬老如宝,膝下承欢。乌鸦反哺,颐养天年;厚养薄葬,孝在生前。</p><p class="ql-block">尊师重教,济困助残;重义轻利,广结善缘。热心公益,乐于奉献;修身忘名,励志图远。</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大业宏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团结奋进,梦想实现。</p><p class="ql-block">尊宗敬祖,财旺福满;敦伦尽分,防微杜渐。天道轮回,因果循环;四时祭祀,福泽绵延。</p> <p class="ql-block">祖茔,这是我们刘氏族人最后的归宿,去往祖茔的路乃通天之路,祖宗在,先辈在,而我等也将归去。孝道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作为人子孝敬父母也是我等本分,俗话常说,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头万堆灰,养儿防老,孝在生前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