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没在岛城里的(54)青岛李村大集

自然国地

<p class="ql-block">  李村大集,起始于青岛市郊区老李村河滩,始建于1872年,距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人们都来赶李村大集,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根据记载,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这里是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是老崂山人的美好记忆,更是后来青岛人最生动的城市记忆。</p> 李村河中段的河床上,流淌着一部小商品贸易的发展史。李村河发源于石门山,属季节河,李村正在它的中游,旱季时,河水退去后裸露出的河滩,聚得起吆喝叫卖声,拢得住土特烟火气,正好用于举办集市。同治版《即墨县志》所附的即墨县地图上即出现了“李村集”的标注。 1872年版的《即墨县志》曾记载:李村大集为当时即墨县24乡集之一。根据记载,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集市位居李村河中段。据《胶澳志》记载,“乡民张幕设店,米粮、布匹、木器、农具及家畜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 德国人海因里希曾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描述了旧时李村大集的热闹景象:“人们去赶集不仅仅是买卖货物,而是过节,与朋友和熟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谈谈新闻。在集市上可以听到各种事。甚至还有说书人,讲述长久在人民中间流传的故事和神话。”德国人曾十数次对莅会人数做过调查,平均每集约有22000人。 据载,当时李村区有名的市集有李村、枣园、沧口、浮山所。流亭、华阴在即墨县境,都与李村区毗连,附近的胶州人也在此购买所需。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集以自由交易为主。交易的商品有粮食、海产品、手工制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交易品有本地自产的,也有产自外地的,还有洋油、洋火等洋货。 日占青岛时期,日本人多次对大集主要陈列物品进行过统计,在日本人所著的《李村要览》中,有每集日主要陈列品的平均总值,并说明了商品产地,如:小麦,1150元,属城阳赵村产;棉纱900余元,属日本产;布匹800元(土布占4/10、洋布占6/10);茶叶700余元,属潍县产;豆饼500元,属沧口、流亭、大村庄产。 《李村要览》中还记录,总值在200元以上的,为海州产豌豆,大连产玉黍;总值在150元上下的,为海州产黄豆,李村产高粱、地瓜干,宋哥庄产柳条筐,上海运来的火柴;在百元以上的,有泰安、莱芜芝麻,上海粗纸,安丘苇笠,赵村粟米等。日本人过细的统计,表明了其统治中国的狼子野心! 而关于旧时的李村大集,在李村的居民中间一直有一个“聚宝盆”的传说。传说中描述李村河滩下埋藏着一个破锅状的聚宝盆,所以当年的李村大集才如此红火,人人进市都会发财。至于传说的真实性我们无法验证,但这个传说却侧面证明了李村大集在老青岛人心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赶集主要为吃的口粮交易,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集的物品结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河南岸硬化了地面,设立了台式摊点,辟为海产品市固定摊点,并改为全日市场。河北岸全线建设了2层楼房,部分摊点退河进室有其他行业参与进来。 <p class="ql-block">  不了解李村大集的人可能还不知道的是,现在李村大集所在的位置和原来李村大集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青岛市、李沧区政府决定,李村大集已于2016年6月底就搬迁至重庆中路与青山路交叉口的原青岛钢瓶厂地块,现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区、文化交易市场区、赶集区和停车区。</p> <p class="ql-block">  李村大集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记录着青岛人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传统商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形态。带有浓厚青岛印记的李村大集,不仅折射出青岛商业的发展史,更是青岛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青岛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热闹与喧嚣中,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李村大集,是中国集市历史的“活化石”。2008年12月,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李村大集原址通过景观绿化、亮化改造更加美观,早已经被掩没在岛城里。自然国地近几年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青岛地区古近代遗迹及书面、展览文字资料,设想配以图片整理完善后逐步发表,敬请期待!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p> 2024.12.1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