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

红色岁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b></p><p class="ql-block">1946年历史资料供应社刊行 作者鲁登艾泼斯坦等……</p><p class="ql-block"> 在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出版后,国民党对红色根据地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新闻封锁,不准任何中外记者进入延安。1944年6月9日,由福尔曼、爱泼斯坦等6名外国记者和国统区记者组成的21人记者团冲破阻力,对延安及其晋绥解放区进行了3个多月的采访。该书即将记者团成员所见所闻所写编辑成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b></p><p class="ql-block"> 外国记者看到延安解放区的人们有着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里的军民充满理想信念,大家为了抗日和建设新的根据地而齐心协力。例如,人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如宣传抗日思想、组织民兵训练等。像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看到战士们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精神饱满,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有坚定的抗日意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民主的政治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延安解放区实行民主制度给外国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边区政府,有选举等民主程序,普通民众能够参与政治事务。农民、工人等群体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选举自己信任的代表。这种民主氛围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专制形成鲜明对比,让外国记者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是真正重视人民权利的地方。比如,边区实行“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党外人士能够在政府中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民主联合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平等的社会关系</b></p><p class="ql-block"> 延安解放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也被外国记者所关注。在这里,没有明显的等级压迫,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的领导人生活简朴,与普通战士和群众同甘共苦。例如,毛泽东等领导人穿着和普通战士一样的粗布衣服,一起吃小米饭,这种平等的作风使得外国记者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模式,和旧中国的封建等级观念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活跃的文化生活</b></p><p class="ql-block"> 解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虽然物质匮乏,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有许多文艺团体,如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艺人才。这些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创作了许多贴近生活、反映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作品,像秧歌剧《兄妹开荒》等。外国记者看到了在艰苦环境下人们通过文化活动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场景,感受到了解放区文化的活力和对群众的动员能力。</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辑 陈龙</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坪山区主题教育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