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连载《江淮英烈李慰农》(21)

欧歌

<p class="ql-block">(三)发展组织,吸收新党员。在蒙达尼郊区的于山孙橡胶制品厂,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先后吸收了于履中、穆青、吴棋、周维焕、谢诗常、李季达、李楠等十几个勤工俭学生入党。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先由郑超麟等人同刚进厂的勤工俭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找他们谈话交流,条件成熟后再交给李慰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由李慰农把发展对象带到巴黎,同专管蒙尼达方向发展工作的中央组织部的汪泽楷谈话,最后确定是否吸收入党。一般情况下,由李慰农审查后的同志,都能顺利入党。</p><p class="ql-block">邓小平(时名邓希贤)是1920年 16岁时来到法国的。起初在别处游学,1922年2 月迫于生活来到蒙达尼,进于山孙橡胶制品厂做工,和李慰农同在制鞋车间。当时,由于他年龄比较小,人又活泼可爱,大家都把他当孩子看待,叫他四川小孩,在做组织发展工作时,对他有所忽略。后来,李慰农在编学习小组时,有意识地把邓小平编在自己所在的那个组,这个组共4 人,另外两人是郑超麟和韩奇,都是党员。小组中的三名党员,经常向邓小平提供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带他一道,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李慰农和邓小平的关系一直很好,经常在那个大木棚里交谈到深夜。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邓小平渐渐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1923年6月,邓小平在李慰农的推荐下,由汪泽楷等人介绍,加入了青年团组织(当时“少共”已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李慰农在领导蒙达尼地区党的工作的同时,还同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等在华工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和教育工作,帮助华工们摆脱行会和帮口的束缚,建立起自己的统一组织——华工总会,出版了《工人旬报》和《新工人》等刊物。华工领袖袁子贞和马志远在他们的帮助教育下,先后加入了共产党。这些活动,锻炼和提高了李慰农的组织才能,为他以后回国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提供了不少经验。</p><p class="ql-block">(四)统一思想,支持中央的统一战线政策。1923年年初,蒙达尼地区的党组织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的背景是,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愿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同年8月,中共中央执委会在杭州西湖召开了一次特別会议,原则确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p><p class="ql-block">不久,孙中山派王京歧到法国筹备组织国民党支部。王京歧原是留法勤工俭学生,曾经积极参加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同蔡和森、李立三等一起被强行遣送回国。他重到法国后,周恩来以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的身份会见了他。随后,旅欧支部以“少共”中央的名义,通知各地,讨论并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当李慰农在讨论会上公布这一议题时,多数人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唯独他的最亲密的战友郑超麟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他在从福建出国前,曾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广州住了个把月,亲眼看到满街的烟馆、赌馆和妓院,政府以筹措“边防经费”为名,准许公开吸雅片、公开赌博、公开卖淫,从中抽取烟捐、赌捐和花捐。由此他认为,南方的国民党政府并不比北方的军阀政府更好些。他本人就是因为对国民党的失望,才参加共产党的,现在要我加入国民党,那是万万不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