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间评为包头市劳模,退休后每年进行体检。最近检查身体测量血压有点高,可能环境有点原因。大夫让我吃降压药,因为我没有吃药的习惯,怕我坚持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每天坚持打乒乓球,在山东修养期间游泳晒太阳。感觉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最近查找了有关高血压的资料和传说。归纳起来制作美篇文章与美友们分享,想听听朋友们的意见。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6大误区:</p><p class="ql-block">1.血压越低越正常</p><p class="ql-block">高压在90-140mmHg,低压在60-90mmHg属于正常的血压范围。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容易导致头晕、昏厥、缺血性脑梗塞、心肌梗塞等</p><p class="ql-block">2.拒绝药物治疗</p><p class="ql-block">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副作用大,有时候甚至血压160/170也自己挺着,就不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私自服用,以为既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是不是还没有副作用了!</p><p class="ql-block">3.吃降压药一辈子不能停 ?</p><p class="ql-block">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要一辈子吃降压药!找对方法,不用终身服药。</p> <p class="ql-block">4.降压药忘了就不吃</p><p class="ql-block">降压药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用,不然,皿压经常波动,对体内器官的损害只会更加严重。</p><p class="ql-block">5.吃了药就万事大吉</p><p class="ql-block">有些患者,吃上药就开始胡吃海塞,过分依赖降压药会导致血压越来越不可控,日久还会产生耐药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高盐饮食、适度锻炼等,才能全面地调控血压。</p><p class="ql-block">6.只吃药不看效果</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吃了药就高枕无忧,要长期监测血压,如果发现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跟你的医生反映,调整方案。</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这个常常被称为“无声杀手”的健康问题,正在悄悄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每年因为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然而,很多人却对它的防治存在误解,有人认为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必须终身依赖药物;</p><p class="ql-block">也有人干脆对高血压置之不理,觉得不痛不痒没什么大不了。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指出:控制高血压,药物并非唯一的出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做好生活管理才是更关键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这一观点不仅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更为无数正在被高血压困扰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高血压是指血管中的压力长期处于异常升高的状态。很多人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害。中医有句老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p><p class="ql-block">高血压的危害正是如此——它就像埋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长期得不到控制,可能突然引发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等严重后果。</p><p class="ql-block">研究显示,全球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p> <p class="ql-block">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高血压是导致全球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容忽视的是,高血压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尽管高血压听起来充满危险,但它并非不可控。事实上,如果能正确认识高血压,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绝大多数人可以将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甚至不需要药物干预。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p><p class="ql-block">药物不是万能的:高血压管理的新方向</p><p class="ql-block">提到高血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降压药。然而,医学研究早已证明,药物并非高血压管理的唯一手段。尤其对于一些早期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是生活方式。长期的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p> <p class="ql-block">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核心。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以下几条关键建议:</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饮食偏咸,高盐饮食已成为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每天多摄入1克盐,患高血压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一小勺盐。</p><p class="ql-block">而中国居民的平均盐摄入量却高达10克以上。减少盐的摄入并不意味着饮食变得无味,可以尝试用天然香料如姜、蒜、胡椒等来提升菜肴的风味。</p><p class="ql-block">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钾、镁等有助于平衡血压的营养成分。</p><p class="ql-block">尤其是香蕉、菠菜、西红柿等含钾较高的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钠,从而降低血压。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中,蔬果也被认为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适量多吃可以保持机体的平衡。</p><p class="ql-block">运动是控制血压的天然“良药”。坚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可以显著降低血压水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提倡“动静结合”,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平稳血压。</p><p class="ql-block">肥胖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风险。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适量饮酒似乎无害,但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并损害心脏和肝脏的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酒为百药之首”,但也强调“过犹不及”,饮酒应以适量为原则。</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是很多人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练习冥想、腹式呼吸或者通过兴趣爱好放松身心,都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中医讲究“心平气和”,古人常用“琴棋书画”来调节情绪,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适用。</p><p class="ql-block">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成年人每天最好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和调节。</p> <p class="ql-block">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很多人存在一些常见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血压高了就必须立刻吃药,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效果不理想,才会考虑药物治疗。</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患者在血压恢复正常后擅自停药,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事实上,高血压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p><p class="ql-block">此外,也有不少人过于依赖保健品,认为吃某些“降压茶”或“神奇药丸”就能解决问题。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带来副作用。高血压的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迷信所谓的“速效”方法。</p><p class="ql-block">高血压虽然危险,但它并不可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无论是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还是学会调节情绪,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却是维持健康最有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古人常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在现代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控制高血压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夜晚,是我们身体修养生息的关键时间段,但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晚间的日常习惯,特别是饮食和作息,直接影响血压的波动。</p><p class="ql-block">保持恰当的夜间惯例,能有效促进血压稳定,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中医的养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科学分析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切实有效的养生建议。</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病患晚间应严格杜绝进行重体力锻炼活动。锻炼对于血压降低确实有益,然而挑选合适的时间点极为关键。</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夜晚是人体的“藏精”时间,剧烈运动会使血气浮动,不利于血压稳定。现代医学也指出,剧烈运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可能因此诱发心脑血管意外。</p><p class="ql-block">最佳的运动时间应在早上或下午,晚饭后可以选择适度的散步来舒缓身心。晚间应以静养为主,保持心平气和,不宜过度消耗体力。运动时间安排得当,有助于血压管理和心血管健康。</p> <p class="ql-block">夜间,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进入相对低潮状态,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使血压迅速升高。</p><p class="ql-block">中医倡导“心境安宁则体自凉”,意在强调情绪稳定对健康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当代医学探究证实,紧张、恼怒等情感状态会导致血管紧缩,促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患晚间宜远离刺激性视听材料及激烈争辩,维持心境宁静,有益身体自我平衡,避免血压剧烈起伏。</p><p class="ql-block">高血压患者应谨防高盐饮食习性,这是他们维持健康征途中的一大绊脚石。钠元素藏于盐中,可诱发血管紧缩、提升血压值,尤其夜晚盐分摄入超标,会加重肾脏作业压力,引发体液潴留,促使血压升高。古人提到“淡食而心平”,意思是清淡饮食对情绪和身体均有益处,也体现出古人对于饮食养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现代医学明确表明,盐分摄取超标是促使血压升高的一大关键成因。</p><p class="ql-block">夜间尤其要避免含盐量高的零食,如薯片、腌制食品或快餐。晚餐宜以清雅风味为主,降低酱油、味精等增鲜调味品的使用量。</p><p class="ql-block">挑选钾含量高的食品,例如芥蓝、芭蕉果等,对维持体内钠钾比例均衡有益,有助于缓解高血压状况。</p> <p class="ql-block">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导致血压攀升,触动自律神经的激活区域,进而使心跳频次增速、血管呈现收缩的反应。</p><p class="ql-block">夜晚摄入咖啡、浓茶这类含咖啡碱的饮料,会让自律神经持续亢进,引发睡眠障碍,并且可能让血压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偏高状态。</p><p class="ql-block">中医的“安神静心”理念也与此相契合,认为夜晚的食饮宜平和,不可过度刺激五脏。</p> <p class="ql-block">对于高血压患者,避免晚间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是控制血压、保护心血管的重要环节。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放松的温热饮品,如温牛奶或淡薄的枸杞茶,既可帮助入睡,也不会引发血压波动。</p><p class="ql-block">高血压患者的夜间保健小贴士:睡前宜放松身心,避免紧张情绪,减少盐分摄入,选择低脂饮食,确保充足睡眠,以维持血压稳定,促进整体健康。</p><p class="ql-block">除了两不做、两不吃,高血压患者在夜间还应注意一些细节。例如,睡前保持适当的温度,避免受凉刺激;同时注意入睡时的姿势,最好采取左侧卧位,有助于血液循环。枕头高度适中,有助于呼吸通畅,避免睡眠中因呼吸不畅而引起的血压波动。</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患者要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习惯都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晚间的调养不仅有助于稳定血压,还有助于提升整体睡眠质量,对心血管健康的维持有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血压调控不仅靠药物辅助,日常作息的规律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古代医学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的指导,高血压患者在晚上做到“两不做、两不吃”,是对自己健康的最大保护。</p> <p class="ql-block">低脂、低盐饮食</p><p class="ql-block">低钠和地中海饮食可以预防高血压,对降压和心血管有益。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的钙、钾、镁和微量元素,多吃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少吃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以降低血压和维持健康体重。</p><p class="ql-block">合理摄入鱼类</p><p class="ql-block">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鱼类可以替代红肉。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血压、心率和甘油三酯。每天摄入2~3克的Omega-3脂肪酸对降压最有效,超过3克或对心血管风险较高的人群更有利。</p><p class="ql-block">少吃高糖、高果糖食物</p><p class="ql-block">经常食用高果糖的食物和饮料(如果汁、含糖饮料、干果、蜂蜜等)、高血糖食物(如白薯、白米等)容易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与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等心脏代谢紊乱有关。</p> <p class="ql-block">不喝酒或少喝酒</p><p class="ql-block">从预防心血管病的角度看,最好的饮酒量是不喝酒。没有安全的饮酒量。特别要避免暴饮暴食。咖啡和茶等对血压和心血管有一定的好处。</p><p class="ql-block">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p><p class="ql-block">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往往是由于吃太多加工食品,吃太少未加工食品所致,尤其是高脂肪、高精制谷物和果蔬摄入不足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豆类、甘蓝类蔬菜(如甘蓝、白菜、花椰菜和西兰花等)、蓝莓、牛油果和全谷物等都富含膳食纤维。</p> <p class="ql-block">每天走路或做其他运动</p><p class="ql-block">每天走路或做其他运动也可以降低血压。建议成人每天都要活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相当于这些运动量的运动。</p><p class="ql-block">每周至少在两天不连续的时间内进行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p><p class="ql-block">保持健康体重,防止肥胖</p><p class="ql-block">肥胖不仅影响外表,还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减肥不容易,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多走路,多骑车,定期锻炼,少久坐。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控制体重,坚持减肥。</p> <p class="ql-block">学会放松心情,减轻压力</p><p class="ql-block">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病发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引起的血压波动。每天花些时间做瑜伽、冥想或太极等有助于缓解压力的活动。听听音乐也是一个好方法,每天一次,每周三次,每次25分钟,可以让你放松身心。</p><p class="ql-block">睡眠充足,保持规律</p><p class="ql-block">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血压的正常节律。建议成年人每晚睡7~9个小时,白天不要超过30分钟的小憩。如果有睡眠障碍(如打鼾、失眠等),要及时就医,并定期监测血压。</p> <p class="ql-block">远离烟草和空气污染</p><p class="ql-block">吸烟会刺激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戒烟是降压的必要条件,包括电子烟在内。</p><p class="ql-block">空气污染也会对心血管造成损害。空气质量差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平时锻炼时,要选择空气清新、远离车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指南发生了变化,新指南强调一旦确诊高血压,患者应尽快启动降压药治疗。</p><p class="ql-block">过去的治疗建议:患者满足三项条件,可先不吃降压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治疗建议:血压只要≥140/90mmHg就建议启动降压药治疗。两大趋势:心血管风险分层标准趋严和血压控制目标下调。</p> <p class="ql-block">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并不是只要确诊了高血压,就一定得吃降压药的!</p><p class="ql-block">比方说,假如平时的血压值不是特别高,通过少吃盐、多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生活方式上的优化就能让血压降回到140/90mmHg以内的话,理论上就可以不吃降压药了。</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样的观念究竟对不对呢?</p><p class="ql-block">客观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观念的确有着明确的医学支撑。然而,如今最新的医学理念,却已经开始发生转变!</p><p class="ql-block">过去:同时满足3项条件,可先不吃降压药</p><p class="ql-block">2020-2021年左右,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就有非常地明确提到“在怎样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可以暂缓使用降压药”。</p> <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这份在当时非常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认为,只要高血压患者能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p><p class="ql-block">那么,原则上就可以先不吃降压药。这3项条件分别是:</p><p class="ql-block">条件1:确诊高血压时血压值不能太高,收缩压(“高压”)<160mmHg并且舒张压(“低压”)也得<100mmHg。</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只有确诊【1级(轻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的患者,才符合条件。</p> <p class="ql-block">条件2:除了高血压以外,不能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其他问题。</p><p class="ql-block">因为,上述任意疾病的存在都会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而【心血管高风险】本身就代表必须服药治疗。</p><p class="ql-block">条件3: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在3个月时间内能让血压达标。</p><p class="ql-block">那么,所谓“血压达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p> <p class="ql-block">这份医学指南认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而同时满足前面2项条件的高血压患者,毫无疑问正是属于“一般高血压患者”。</p><p class="ql-block">因此,他们只要在3个月以内,通过减少食盐、加强运动、调整饮食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方法让血压降到<140/90mmHg并且长期保持住,那么,原则上,就可以不启动降压药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所提出的这一套标准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p><p class="ql-block">直到如今,依然有很多高血压患者甚至医生都坚信这是“完全正确”的。</p><p class="ql-block">但不得不说,对此,最新的医学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了!</p><p class="ql-block">现在:血压只要≥140/90mmHg就建议启动降压药治疗。</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份医学指南是当前我国高血压治疗领域最新、也最为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之一!</p><p class="ql-block">其主要的特点与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开始逐步弱化部分传统、保守的治疗理念,并基于很多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证据提出了更加积极的降压策略。</p> <p class="ql-block">在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当中,关于“高血压患者何时应该启动降压药治疗”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对于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应该立即启动降压药的治疗。</p><p class="ql-block">这具体包括3种情况,其中,第1种就是收缩压(“高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低压”)≥90 mmHg的高血压患者。</p> <p class="ql-block">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临床上所有确诊了高血压的患者都应该尽快启动降压药的治疗!</p><p class="ql-block">大家没有必要再去纠结自己的血压是否<160/100mmHg,也不用去衡量“非药物”手段能否让自己的血压降回到140/90mmHg以内。</p> <p class="ql-block">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还专门强调了:</p><p class="ql-block">对于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高血压患者而言,</p><p class="ql-block">无论一级还是二级预防,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p> <p class="ql-block">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完全浇灭了高血压患者想尝试“不吃药”的希望。</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这一看似“过于绝对”的医学推荐背后,又反映出了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当中的哪些趋势变化呢?</p><p class="ql-block">相信只有在搞清楚了这背后的原因以后,大家才能真正接受这种观念上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不可忽视的“两大趋势”</p><p class="ql-block">客观来说,之所以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会提出与《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不太一致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关键就在于近年来在高血压诊治领域所出现的“两大趋势”。</p> <p class="ql-block">趋势一:与血压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标准】正逐渐趋严</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其实决定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立刻启动降压药治疗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并不是血压值的高低本身,而是患者总体的心血管风险分层。</p> <p class="ql-block">早在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当中就已经提到:</p><p class="ql-block">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心血管风险处于【高危】或【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不论血压多少,都应该及时启动降压药治疗。</p><p class="ql-block">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p><p class="ql-block">而这一原则,几乎完整无差地延续到了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当中。</p> <p class="ql-block">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p><p class="ql-block">那么,究竟怎样的高血压患者属于心血管【高危】呢?</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标准当中,只有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160/100mmHg时,才会被明确划定到心血管【高危】的范畴当中。</p><p class="ql-block">而在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所提供的最新标准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只要≥140/90mmHg,就可以被划定为心血管【高危】了。</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标准变化,使得新指南认为: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就应该启动降压药的治疗。</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大家用不着奇怪为何有关血压的标准会这样变来变去。</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人类对于“血压标准”的探索,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p><p class="ql-block">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血压的相关标准还可以比原本所设定的要更低一些。</p> <p class="ql-block">比方说,在我国,应该很少有人会质疑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到底是不是“≥140/90mmHg”。</p><p class="ql-block">但其实,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早就已经被下调到了“≥130/80mmHg”。</p><p class="ql-block">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就可以理解为何血压值一旦≥140/90mmHg就属于心血管【高危】了。</p> <p class="ql-block">血压的【控制目标】也在下调:</p><p class="ql-block">相信对于大多数血压值只是刚刚超过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都有信心通过“非药物”手段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p><p class="ql-block">毕竟,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血压降幅,理论上不会太大。</p><p class="ql-block">但假如让这些患者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呢?大家真的还会那么有信心吗?</p> <p class="ql-block">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认为</p><p class="ql-block">一般高血压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不同;</p><p class="ql-block">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这样设定的:</p><p class="ql-block">无临床合并症,年龄<65岁的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年龄处于65-79岁的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p><p class="ql-block">也是“<130/80mmHg”。</p> <p class="ql-block">根据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建议,年龄<80岁的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应该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对于血压值≥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要想不依靠药物就稳定地让血压降回到“<130/80mmHg”的水平,这确实难度就太大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p><p class="ql-block">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明明是“140/90mmHg”,那为何非得把血压降回“130/80mmHg”才行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表明:</p><p class="ql-block">把血压控制目标由“<140/90mmHg”给降至“<130/80mmHg”,可以进一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甚至死亡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我国学者还专门发布了《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p><p class="ql-block">这份医学指导文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在不需要太多种药物、太大剂量和太复杂治疗方案的前提下,</p><p class="ql-block">“<130/80mmHg”应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如果是放在几年以前,一部分满足条件的高血压患者的确可以尝试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血压。</p> <p class="ql-block">最新的医学理念则是建议大家在确诊高血压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药物治疗手段!</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血压一经确诊就意味着【心血管风险不低】,尽早启动降压药治疗会更有利于“保护心血管”;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已经从“<140/90mmHg”下调到了“<130/80mmHg”,这使得单一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确实很难让血压长期、稳定地达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