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伍连德故居开放了,今天特意到东堂子胡同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竟然路过蔡元培故居。只见大门紧闭。走近轻轻一推,门就开了。进去没有人,看说明是可以参观的。</p> <p class="ql-block">按路标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走廊就到了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北京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 75、77号。民国六年(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租赁此处居住。在这里,他开启了北大的新纪元,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旧居占地面积约566 平方米,坐北朝南。前院倒座房五间,东南一间为门道。内院正房三间,南房四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北房五间。整个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典雅。走进旧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蔡元培先生为教育事业奔波劳碌的身影。在这里,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吸引了众多大师级人物汇聚北大,为中国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2000年,东堂子胡同西口拆迁改造,蔡元培旧居原址保留并对院落进行了修缮维护。2009年,蔡元培旧居作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不仅是对蔡元培先生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在旧居的展厅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物。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蔡元培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早年参加反对帝制的斗争,在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于1916年12月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积极促成进步青年赴法留学。蔡元培生活简朴,曾在北京多地租住,但从未购置房产,其中蔡先生在京最为重要的一处旧居,要属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的住所,这是蔡先生1917年至1920年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的。1919年5月,当蔡元培得知政府命令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后,于5月3日召集北大学生代表就是到此处开会,策划了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可以说这处蔡元培故居就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邀请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书房,只能在外面看。</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就是伍连德故居。免费参观,按门铃,凭身份证登记进入。</p><p class="ql-block">伍连德博士(1879年3月10日一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台山。他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卫生防疫专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他开创了中国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实验动物等学科,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位为被世界现代医学界所推崇,也是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第一位华人。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建设者之一。</p><p class="ql-block">1910年末,东北三省爆发了一场引发肺部病变的鼠疫一“东北鼠疫”。伍连德临危受命赶赴东北,找到了这场鼠疫的病源不是普通老鼠,而是土拨鼠,并成功扑灭了这场一度令人绝望的瘟疫,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在此期间,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主体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德式小洋楼,“医学泰斗”伍连德在这里生活过近30年,几年以前这里还曾是破败的大杂院,历经大规模腾退改造后,复原了它百年前的模样,并打造成一处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伍连德先生是中国抗疫第一人,在一九一零年代临危受命,奔赴东三省扑灭鼠疫,挽救了亿万人的身家性命。</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史家、医学教育家。在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时,伍连德临危受命,成功控制了疫情,避免了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p><p class="ql-block">伍连德还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一、二任会长,主持创办了包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p><p class="ql-block">伍连德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6号,刚刚对外开放,这座建筑主体部分建于1916年前后,具有典型的法国建筑风格,于1950年捐赠给了中华医学会。</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餐桌</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万国鼠疫大会期间访问哈尔滨时的菜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送瘟神”</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塑像</p> <p class="ql-block">鼠疫终结者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他的外公林道解(祖籍新会)是爱国侨领。他的六个舅舅都曾在清政府水师服役。三舅林国裕在甲午海战中牺牲,二舅林国祥在甲午海战中接替方伯谦任管带指挥“济远号”战舰。他的夫人黄淑琼是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p><p class="ql-block">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留学生与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p><p class="ql-block">193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他先后兴办了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内的20多所医疗机构;今天保护我们的中国海关检疫制度,最早也是根据他的建议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伍连德是清末中国的大英雄,1910年10月25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满洲里首发鼠疫,迫于形势,清廷委任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1910年12月24日傍晚,31岁的伍连德迎着逃难的人群,抵达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三日后在贫民区中一栋昏暗的小楼内完成了近代中国防疫史上的第一例尸检。伍连德通过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肺鼠疫”病理学说,提出鼠疫可经过飞沫传染。随后,伍连德提出了鼠疫防治方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保护人群,伍连德还发明了伍氏口罩。在这套方案下伍连德控制住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鼠疫,将死亡人数缩小到了6万人,创造了奇迹。</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