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乡村行——探寻《走绛州》的岁月回响

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

<p class="ql-block">民歌乡村行——探寻《走绛州》的岁月回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 年 12 月 14 日 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晋强 文</span></p><p class="ql-block"> “一根扁担软溜溜的溜呀哈咳,软溜软溜软溜溜地溜呀哈咳……”《走绛州》这首在晋南大地传唱许久的山西民歌,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影像,用其独特的音符与韵律,勾勒出往昔岁月里挑担者的鲜活形象。凭借着重复与加衬字的巧妙手法,歌曲将音乐延展为五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让那活泼欢快的旋律,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听众的心间。</p><p class="ql-block"> 绛州,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地名,坐落在今日山西省新绛县这片土地上。在岁月的长河中,它曾作为平阳府下辖之县,静静依偎在汾河下游与涑水河上游的怀抱之中,与乡宁县关王庙相邻而望。北苏村,作为关王庙一带百姓商业与文化交流的汇聚地,那熙熙攘攘的集市见证了无数担着担子往返于两地的身影,也在无形中为《走绛州》的传播搭建起了桥梁。</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与瑞祥、亚军一行三人在原关王庙文化站站长张登宇的引领下,踏入了贾庄村,去拜访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赵国关。岁月的风霜在老人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但 82 岁高龄的他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p><p class="ql-block"> 老人的思绪随着回忆飘回到了五六十年代,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那时候,咱关王庙的日子过得艰难又落后,连种菜都还没学会,红萝卜、白菜都是稀罕物。为了生计,大家常常挑起一百二十来斤的木炭担子,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在崎岖山路之上,队伍有时候能排出一里多长,那场面,现在想来都觉得心酸。”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微微颤抖,“好不容易到了绛州的北苏村集市,把木炭换成些衣物、油盐酱醋,那就是全家人生活的指望了。”</p> <p class="ql-block">  当问及老人是否听过或唱过《走绛州》时,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腼腆的笑容,“时间太久咯,只记得几句。”说着,他便亮开了嗓子唱了起来。那洪亮的嗓音,质朴而醇厚,带着浓浓的关王庙乡土气息,仿佛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唤醒。一旁的张登宇也被这氛围感染,忍不住说道:“我小时候听父亲唱过,也是这个调,我也来几句。”一时间,歌声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交织着往昔与当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老人在深情演唱《走绛州》</span></p> <p class="ql-block">  采访渐近尾声,我向老人说道:“听您讲述的这些过往,这首《走绛州》不正是咱们关王庙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老人微微点头,“按道理说是这样,我们当年就是担着担子走绛州,和歌里唱的一样。那些平川县的人走绛州,有小平车可以推,不像我们只能靠这根扁担。”</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份珍贵的收获,我决定将《走绛州》收录进乡宁民歌集。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让后人也能听到那些来自过去的足音与心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