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有幸观展了一次北京嘉德中心举办的《遇见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大师馆藏展》。脑子不好别的没记住,但其中多媒体展示拉斐尔创作的湿壁画《雅典学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凭着拍摄的几张照片,逐渐消化理解。一幅湿壁画,半部西方文明史。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Raphael)因受任装饰梵蒂冈使徒宫而在1509年至1511年间创作的一幅壁画,位于教皇宫的签字厅,现在是拉斐尔画作展览厅,也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雅典学院」壁画把时间跨度两千多年的人集中在一个空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五十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人类智慧的和谐,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美。拉斐尔很聪慧的编造一个臆想出来的“雅典学院”,把不同人物的思想特点,以最通俗易解的方法绘画出来。▼</p> <p class="ql-block">面对壁画舞台,观众如同亲临剧场一般。拉斐尔采用透视法以二维空间呈现三维空间的纵深。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居中,以他二人为中心,激动人心的辩论场面向两翼和前景展开,展现一卷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史,唯心和唯物之争的大戏。▼</p> <p class="ql-block">画作采用拱形圆屋顶作背景,以透视法增强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整幅画气势恢宏、场面宏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首先中心定位。▼</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最崇敬的女性,是希帕提亚。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是当时顶尖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因为倡导科学和哲学,被基督教暴徒迫害致死。时年27岁的拉斐尔优先把她放在了画面C位。▼</p> <p class="ql-block">整幅壁画以一点透视为主,在确定主点(也称灭点)后,以主点为圆心向四周放射。人物的比例与其位置相符,近大远小。经过主点的水平线为地平线,地平线在画面中略微靠下一点,说明作画人对先贤的仰视尊崇。▼</p> <p class="ql-block">圆拱曲线与框架结构直线结合运用,显得画面柔中有刚。加上人物的动态曲线,更使得画面既庄重又气氛活泼。▼</p> <p class="ql-block">三角结构在图中反复出现,增加画面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多媒体演示一步步剖析▼</p> <p class="ql-block">整体与局部不断呼应▼</p> <p class="ql-block">更多人物不断叠加上来▼</p> <p class="ql-block">多重复杂的透视结构关系,成为当今美术学院课程教案分析范例。▼</p> <p class="ql-block">《雅典学院》壁画运用了一点透视、对称式构图、倒三角形构图等构图基本型,特别是使用群组、近景中景远景、视觉引导法、均衡、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的构图基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柏拉图右手指天表示理在天外,亚里士多德右手平伸掌心向下表示科学知识重要性。师生二人的哲学理念有继承又截然相反。他们共同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安排同在一条水平线上。他们三人被称为“西方哲学灵魂三圣”。▼</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边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在专注演算有关宇宙和谐的关键在于与音乐协调的数学比率。一个小孩为他支着一个琴板,上面的结构图表可能对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演算有重要参照意义。另一个很显赫的位置上,斜坐着的沉思者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是朴素辩证法的代表人。▼</p> <p class="ql-block">我查阅网上人物对照的解说文字,发现各种版本繁多,有些完全不靠谱,有些让人云山雾罩。事实上拉斐尔本人在创作时也常把一个人的整体形象换上另一个人的脸。真正能对号入座的也就十几人。我做这张图表对照,每确定用一个人的名字,都要查阅他们的生平伟绩。那也不敢说就正确。别较真儿。▼</p> <p class="ql-block">英年早逝的拉斐尔,给世界留下宝贵的遗产——《雅典学院》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把自己也画在《雅典学院》壁画中与世纪大师们同堂。他让自己处在最边缘“露一小脸”,却是经典的拉斐尔自画像。你看到了吗?</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制作美篇</p><p class="ql-block">马卓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