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之古代中国(三)

琴韵悠扬

<p class="ql-block">  看过了陶器和青铜展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展品就丰富多了,青铜大件器物的时代已经逝去,陶瓷制品向多样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青铜印:三国 魏 /西晋(公元220年 316年),乌丸、氐、羌、胡、匈奴、屠各为少数民族的名称,青铜印记录了中原汉族政权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名号。</p> <p class="ql-block">  三体石经:三国 •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石经因立于魏正始年间又称“正始石经”,是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春秋》及部分《左传》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一般认为石经碑石原有28块,初立于汉魏洛阳南郊太学(今河南偃师佃庄乡)讲堂西侧。其后几经迁运,石经逐渐散失。宋代以后,陆续有残石出土,最大的一块1922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太学遗址,其上共1800 余字。</p> <p class="ql-block"> 乐舞陶俑: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男俑:三国•蜀(公元221年一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女俑:三国•蜀(公元 221年一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女俑的两手分持簸箕和工具,头上簪花,身穿交领、右衽窄袖袍,右手佩戴串珠。刘备建蜀,自称为汉室正统,服饰上保留了东汉传统的袍服。女子袍服的袖口有宽、窄之分,宽袖袍服是中上层贵族妇女的服饰,窄袖袍服为下层平民或侍女穿着。簪花亦为汉代遭风,多为年轻女子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  青瓷虎子:三国 吴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虎子的提梁呈背部弓起的奔虎状,腹部刻划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虎子是江浙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其用途有溺器、盛水器等不同说法。瓷器自问世以来,因经久耐用、不怕腐蚀、便于洗涤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日常用品日益瓷化,不仅具有实用性,器型亦精巧生动。</p> <p class="ql-block">  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三国 吴(公元222年 280年),江苏南京出土。魂瓶分为三层,贴塑有20余尊结跏跌坐的佛像。这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时期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地区,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三国、西晋时期,佛像作为纹饰被广泛运用于壶、罐、洗、钵、魂瓶等类器物上,是佛教传人中国初期的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 吴(公元222年一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瓷羊身躯肥壮,呈跪姿。头顶有一圆形插孔,昂首张口,羊角卷曲。全身施釉,釉色莹润。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此烛台釉色匀净,胎釉结合紧密,表现出较高的瓷器烧造水平。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坯料选用、成型工艺、釉料配制、施釉方法等方面都有改进,使得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p> <p class="ql-block">  青瓷狮形烛台:三国•吴(公元222年一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院落:三国 吴(公元222年一280年),1967年湖北鄂州出土。陶院落为随葬明器,应是模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左右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楼顶内刻“孙将军门楼也”六个字。围墙四角各有一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p> <p class="ql-block">  陶白杵、陶踏碓、陶簸箕、陶筛:三国 吴(公元222年-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羊圈、陶羊、陶鸭笼、陶鸭:三国 吴(公元222年 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青瓷猪圈、鸡笼: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76年江苏吴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瓷鸡首壶: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江苏镇江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瓷蛙形水盂: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江苏镇江出土。水盂是用于盛水的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  陶俑: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包括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该墓出士的7件骑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供上马使用的三角形马镫,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中国古代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无马镫,骑乘者上马费力,骑乘时要双腿夹紧马腹,马镫的出现改写了骑乘的历史。公元4世纪前期,单侧马镫逐渐发展为双侧马镫。马镫成为马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便利上下,而且借助于马镫,可以让骑乘者保持身体平衡,便于控制马匹,减少体力的消耗。马镫的出现,为骑乘技术的发展和组建重装骑兵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青瓷香薰: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香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薰</span>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薰</span>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薰炉。三国时期,瓷薰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薰</span>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 香薰既用于祭祀通神,也用以焚香洁室或熏衣染被。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惠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瓷质薰炉成为日常用品,稀有的香料更成为士大夫竞奢斗富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青瓷魂瓶: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的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楼阁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青瓷魂瓶: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魂瓶又称谷仓罐,是随葬用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及西晋时期。魂瓶成型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贴片、手捏、模印、镂雕等技术。</p> <p class="ql-block">  黑釉鸡首瓷壶:东晋(公元317年-420年),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瓷壶为盛贮器,壶体除靠近底部部位不施釉外,大部分施有深褐色的釉。此壶属黑瓷,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黑瓷器包括黑色釉和深褐色釉,是在青瓷器制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品种。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东晋时期已经可以烧制颜色纯正的黑瓷器。当时烧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浙江德清一带,后人称为德清窑,其产品色黑纯正。</p> <p class="ql-block">  陶女俑:东晋(公元317 420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女俑头戴巾,上身穿窄袖襦,下穿及地长裙。由服装式样及袖手站立的姿态看,其身份可能是家内的侍女。三国两晋南北朝女性的一般服装主要有袍、襦、袄、衫、裲裆、抱腰、帔、裙及袴褶等。日常服装是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目前所见的陶俑衣袖以大袖居多,但从事杂役的女仆则多穿窄袖。从事户外劳动女性的裙子一般较短,在家内活动的女性的裙子则较长。</p> <p class="ql-block">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公元317年—420年),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瓷羊身上有几处深褐色斑点,这是两晋南朝时期瓷器出现的点彩装饰技法。一般先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点彩的面积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加数点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还有的是在动物的重点部位点缀褐色斑点。这种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更显加活泼。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卷》(复制品):原作传东晋 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擅长画人物、佛像,强调“以形传神”,其作品线条如“春蚕吐丝”。</p> <p class="ql-block">  陶女乐俑:十六国(公元304年一43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陶俑是从事唱奏的乐伎形象,一位高歌,两位抚琴。琴是中原传统乐器,是清商乐的伴奏乐器。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琴乐渐为北朝社会接受,在雅集、宴饮等场合均可见到。北朝琴人不仅可以弹奏清商乐,还可以选择流行的时调在琴上随手应声面弹,展示了较高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  陶武士俑、陶牛车: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武士俑与陶牛车是该墓葬部分随葬俑。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甲骑具装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标志着中国古代骑兵发展到重装骑兵阶段。鲜卑重装骑兵军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白双且(jie)造石佛塔:十六国•北凉(公元401年一439年),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石塔造于缘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多为礼拜或禅观之用。原有塔座,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间圆柱形塔身和上层覆钵形塔肩均雕有佛坐像和普萨像。这类石佛塔多雕刻于北凉时期,也被称为“北凉石塔”,主要出土于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北凉石塔现存14座,除雕刻佛像和经文外,部分石塔上刻有八卦符号,且石塔发愿文的主要内容是为君王、父母、师长祈福发愿,表明早期佛教是依附和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  青瓷莲花尊: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俑: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  网纹玻璃杯: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玻璃杯以模吹制法成型,器壁薄而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经检测,此玻璃杯为钠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作为舶来品,网纹玻璃杯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  “河内太守”青铜虎符: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虎符为两半合成的整符,是北魏政权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的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p> <p class="ql-block">  “王阿善造”石像:北魏 隆绪元年(公元527年),石像是道教造像。道教的早期形式是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教,起初在民间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日渐兴起,促使道教发展,形成了对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神仙理论体系。早期的道教不供奉神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仿照佛教制作神像,因而早期道教造像上留有佛教造像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张开()造”石观音菩萨像:北魏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了2200余件石刻造像,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佛教造像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 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此杯是北魏时期输入的西亚或中亚产品。北魏平定夏、北凉,征伐鄯善、焉耆、龟兹以后,打通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道路,西域诸国多次派遣使节到平城访问。在访问的同时,这些国家也与北魏进行官私贸易,将各种商品运到平城。</p> <p class="ql-block">  彩绘执盾陶武士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邵墓出土。这类武士俑也被称为镇墓武士俑,多成对出现,是墓葬的护卫者。此俑双目國睁,嘴角下撇,表情狞厉,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出镇墓武士俑凶狞的神态和威武的形象,凸显出武士俑的感摄力。</p> <p class="ql-block">  陶镇墓兽:北魏(公元386年一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邵墓出土。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形式。该镇墓兽为兽首兽身形象,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着灵兽的属性,而张嘴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邵墓出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元邵墓多数陶俑身穿汉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  翻车(模型):根据《三国志•魏志•杜 夔传》裴松之注引《马钧別传》记载并参考洛阳旧式手转翻车按1:1比例刺作而成。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由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并推广。它引水效率高,轻便灵巧。</p> <p class="ql-block">  水碾(棪型):根据《魏书•崔亮传》和元代王桢《 农书》按 1:3比例制作而成。水碾曲北魏崔亮创制,利用水力推动石碾转动、用于谷物去皮。</p> <p class="ql-block"> 陶文官俑:西魏(公元535年一556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陶文官俑身穿交领宽袖短上衣,下着桶形帮裤。此俑出士地点位于南北交接地带,服饰风格也星现出南北文化并存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武官俑:西魏(公元535年一556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双丫髻陶女俑:西魏(公元535年—556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 弹琵琶陶俑:北齐(公元550年一577年),1973年山西寿阳厍(she)狄回洛墓出土。陶俑所弹琵琶为丝类弹拨乐器,能以少许之音引发丰富的音乐变化。中国古代的琵琶类乐器有四弦琵琶(曲项),五弦琵琶(直项)和阮咸(也称秦琵琶)三种,其中阮咸是原产于中国的琵琶,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则由域外传入。</p> <p class="ql-block">  黃釉乐舞图瓷扁壶: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扁壶的两面模印五位西域人乐舞场面: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表演胡腾舞。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唐代盛行,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  青瓷印花唾壶:南朝(公元420年—589年),1954年湖南长沙出土。唾壶的口部至腹下部施淡黄色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肩部印有莲瓣纹,腹部印莲花纹和直条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瓷器制作进入到成熟阶段,拍、印、雕、堆等装饰技法应用于瓷器制作。唾壶采用了印花装饰技法,使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印出花纹,简清的纹饰与典雅的造型再现了六朝瓷器实用与美观融为一体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职贡图》(复制品):原件北宋摹本(公元960—1127年),原作南朝•梁 萧绎。《职贡图》是以描绘各方来朝使节图像为题材的绘画。此图原绘有南朝梁时到中国来的25位外国使臣,现仅存12位,分别是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和末国使臣,每位使臣图像身后有文字题记,叙述该国情况及与中国交往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梁元帝萧绎(公元508年一555年)喜好文学,擅长肖像、风俗花鸟、佛画等类绘画,其中以肖像画最佳。他早年出任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居住有一些少数民族及外国人,萧绎常观其面貌,问其风俗,因此绘画中人物描绘细致,尤其重视对各使者的肤色、面目、须发、服饰、姿态及表情的细节表现。</p> <p class="ql-block">  陶骆驼: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骆驼背上驮有鞍架,铺有长毯,毯上有货袋,表现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雕塑者以写实的风格塑造出骆驼的健壮体魄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是北朝雕塑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陶马: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牛车:北齐(公元550年一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时期,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主要出行工具。</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胡瓶(复制品):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原物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夫妇墓出土。此瓶是映哒(ya da)控制下的中亚地区的产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映哒</span>与南北朝政权有较多往来。瓶上画面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画像砖:南朝(公元420年 589年),1958年河南邓州许庄出土。画像砖为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砖画内容分为三类,有贵妇出游、献贡、甲马、武士等车骑出行场面,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有王子乔与浮丘公、商山四皓等道教神仙,有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题材,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每块砖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线条流畅,人物画则具有南朝“秀骨消像”的特征,是南朝绘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平城人,看这些小陶俑费了不少时间,目的是要把大同博物馆的展品和这里的联系起来,相互印证,来激发学习兴趣。大同市博物馆“一主九副”的规模把大同作为北魏的首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可在国博只看到一件展品,说明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文物古迹众多,一个城市的历史在这里留下的是微不足道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以下几件物品来自大同博物馆,是大同博物馆收集的北魏时期的展品。</p><p class="ql-block"> 陶骆驼及牵驼俑: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这组陶器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用铸铁复制成大件展品,屹立在一楼的大厅外,镇守着这里的一方,供游人敬仰参观。</p> <p class="ql-block">  玻璃小瓶</p> <p class="ql-block">  玻璃珠饰</p> <p class="ql-block">  鸱吻</p> <p class="ql-block">  鸱吻</p> <p class="ql-block">  琉璃犼</p> <p class="ql-block">  琉璃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