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特别想去友谊关看看。<div> 一方面是由于那场战争,友谊关是我们50后这代人尽人皆知的地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教学中涉及了友谊关,看着友谊关的照片,我总是很纳闷:它怎么长这样?与中国传统的关楼不太一样,像是个现代建筑。但友谊关肯定不是近代才有的。怎么回事呢?</div><div> 11月中旬,正好有机会去广西公干,非常高兴,终于可以有机会去友谊关看看了。此时的北京已经进入冬天,人们已经穿上了棉服,到温暖的华南去走走,也一件很惬意的事。</div> 繁忙之余,终于坐上了从南宁琅东客运站出发的长途客车,颠簸三个小时,到达崇左边防检查站。<br> 进入崇左,道路两旁楼房林立,是一个因着边贸而不断发展的繁荣的小城。<br><br> 到达友谊关客运站了。下车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丛丛盛开的美丽异木棉,粉粉的花朵挂在枝头,雅致又明艳,令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br> 穿过客运站大楼,行走不远,就来到了边贸第一街,即关前的服务区,建筑别具特色,到处售卖着华南特有的各种水果和小吃。 在边贸第一街的最南面是一尊雄伟的抗法英雄冯子材的雕像。望着骑在疾驰的战马上的威武的冯子材,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进入景区再往前走,就看到一栋异域风格的二层小楼了。咦!这么偏远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一栋洋气的西式小楼呢?走近一看,原来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级别还不低呢! 仔细辨认石碑旁边的说明牌得知,原来这是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根据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的《中法边境对汛会巡章程》而设立的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div> 原来这是个署衙,即政府机构的办公楼。虽然友谊关和越南接壤,但由于此时越南已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所以这个机构是由中法共同设置的中越边界管理的对等机构,负责与边事有关的事务,比如界碑交涉、便民往来交涉、边民边事纠纷等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当年清政府设在凭祥的对汛署就叫做“镇南关对汛署”。</div> 此楼1914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故而呈法式小楼的建筑风格。据说此楼旁边本来还有关帝庙、纪念1885年镇南关战役中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死的清军爱国将领的昭忠祠。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后来均在日寇侵华战争中毁于战火。 小楼对面就是友谊关了。终于看到实物了,这些年由于教学的缘故,看了太多遍照片了。见到实物,感觉比照片要雄伟的多了。 关楼下竖着一通石碑,原来关楼连同旁边的城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楼两边的城墙建于明代,迄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城墙的建筑也很有特点,即只在朝向边境的一方建城垛,内侧无城墙,只修建步阶,通向山上。由于现在关楼两边的高山依然是军事禁地,所以只允许中国人登上。 对于友谊关,我嘴中常说的是镇南关,特别是近年来南边不消停,老是想着占我们的海岛,加之教学是中国近代史,所以一直叫做镇南关。到了广西才知道,这里一直还在叫友谊关。<br><br> 其实友谊关不止这两个名称。这个关隘始建于汉代,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它曾几易其名。初名雍鸡关,后先后更名为界首关、大南关,至明代改称镇南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易名友谊关,一直沿袭至今。<br> 镇南关为中国古代九大关隘之一,所以屡遭战火。在抗法和抗日战争中,五度被外国侵略军占领,关楼两度被毁,三度重修。一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军解放镇南关时,关隘还没有关楼,只剩门洞和关楼下的基座。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现在的关楼是1957年重修的。难怪关楼的长相非同寻常,确实是现代建筑的成果。<br><br> 关楼一共四层,我们拾级而上,来到关楼上,关楼内部已经辟为友谊关历史的展厅。我们仔细观看展览,镇南关不但发生过镇南关大捷,发生过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龙州起义的重要节点之一。<br><br> <p class="ql-block"> 龙州起义发生于1930年2月1日,为了筹划起义,邓小平曾两次过镇南关向党中央汇报并返回领导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红军第8军,邓小平(当时化名邓斌)任政委。在起义遭到国民党第15军和当地地主武装的残酷镇压后,红军第8军转战中越边境和桂滇边界地区,10月在凌云县上岗村(今属乐业县)与红军第7军会合。11月,编入红7军。红8军的生命在红7军中继续延续。</p><p class="ql-block"> 红色血脉也浸染着曾历经沧桑的友谊关。</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南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游人三三两两的在散步观景。远处左侧的山就是界山了。广场的右侧是海关大楼,过了的大楼就通往外国了。看看通道,来来往往人很多,都提着大包小包,看来边贸生意很兴隆啊!</p> 参观结束了,终于得偿心愿,吾心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