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脱离尘俗</p><p class="ql-block"> 吴志云</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将未得解脱、仍在生死轮回苦海中挣扎的众生托付给地藏菩萨,说:“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仞利天,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室中者,付嘱于汝。”</p><p class="ql-block"> 佛对末法众生可谓用心良苦之极。地藏不负厚望,表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佛陀和地藏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是具有很大缘分的,是极为慈悲关怀和人道主义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人看重释迦牟尼的慈悲和欣赏地藏的侠肝义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恶化到如此惊人的地步,这恐怕是释迦佛祖所始料不及的;判不完的罪犯,杀不尽的恶徒,度不完的荷载,恐怕也是地藏菩萨所始料不及的。对于那些丧失道德、公德的人而言,他们心中唯有享乐纵欲和损人利己,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干出许多伤天害理乃至灭绝人性的事。《刑法》在他们面前也丧失震慑作用,冥冥之中的佛法又于其奈何!</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十分钦佩地藏大无畏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地藏要拯救芸芸众生,应好自为之。</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更钦佩那些远离贪婪、恪守道德规范和公德行为的人。我们这个社会,正是有了他们,才营造出太平盛世的光景;正是拥有他们,才构筑一道道通向美好未来的驿站。</p><p class="ql-block"> 我确信,《刑法》的刚性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到位,必定能最终挽救一批“迷途的羔羊”;佛法的柔性弘扬,也必定能最终度尽所有“末法的众生”。</p><p class="ql-block">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庄严国土,是以建立合理、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己任;利乐有情,是以营造和平安乐的清净佛土为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与“建立繁荣富强的祖国,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是一致的。说心里话,我很欣赏《弥勒下生成佛经》中描述的未来理想社会:“国土富庶,无灾荒厄难;地生软草,出自然香稻;树生衣服,花果常满;城市为七宝所成,名花充满,好鸟翔集;人民皆自然行善,寿长八万岁……”</p><p class="ql-block"> 我也很赞叹以寺院为中心的僧人所管理的山美、水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那些旅游胜景和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但另一种现实是:人类虽然已经走出森林很久了,尽管心灵深处还保留着对大自然的一份痴迷和眷恋,还想方设法在阳台上、斗室内放置些绿色,以平衡日见干涸的心田,然而,人口膨胀,土地锐减,环境恶化,使人们失趣于自然,失落于生态,失衡于和谐。这算不算作一种文明的倒退?用强硬的手段征服自然,用掠夺性的开发破坏生态,这与我们东方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而东方文化中伟大释尊的佛学思想及其宗旨,或许有助于我们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种群绝灭、生物入侵、战争和贫困等危机,提供一种思索和借鉴,以创造和迎接崭新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营造“禅意”。大凡寺庙的天王殿,都供着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总是以笑颜、大肚或布袋迎送十方檀越、善男信女。按照佛学的说法,弥勒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现住兜率天内院,当于第十的灭劫之时在人间出世,以继绍释迦佛的宏愿,化度一切天上人间众生。</p><p class="ql-block"> 见到一份杂志上有一出家僧人的文章,题为《问弥勒》,曰:“开怀畅笑,一笑了之,了得了吗?大肚包容,丑恶污垢,容得下吗?布袋张开,装下放下,交给谁去?菩萨呀,换一副面孔,行么?”</p><p class="ql-block"> 阅后心头一惊:出家人向佛菩萨一连四个发问,意在何处?细细一想,该出家人问得不无道理!尘世间有些事儿可以一笑了之,有些事儿却不能;把一切罪恶都容下,岂不是成了混世乱世,因为有些罪恶是不能容忍的;布袋内一旦装入利和欲,可就成了“魔袋”。</p><p class="ql-block"> 倒不如换一种说法:开怀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布袋张开,装天下烦恼之障。如这样,可笑之人会反思自己,如何不让人耻笑?难容之事会自我调解,不使得矛盾激化。烦恼之障会自然撤除,换个心胸坦坦荡荡。那么,通过这种修行,能得到名利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但不一定不是凡人;能舍去得到的一切,可能是不显眼的人,但一定不是凡夫。到了这种境界,弥勒菩萨“化度众生”就为期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话虽这样说,真要在弥勒菩萨面前“通得过”,是有很大难度的。教法中说,一个人只要做到七天七夜心不散乱,随着他的行为,就一定会获得菩萨的感应。七天七夜,理论上讲就那么些个时辰;七天七夜,生活之中却千变万化。或许咬咬牙关你我都能熬过这七天七夜,但如果形貌虽在一处,心神四方游荡,外表看似不动,心中摇晃不定,那你这种“修”,只是自欺欺人,与春天鸟类日中啼叫、秋天虫类夜晚鸣唱无区别——虽然啼鸣千万遍,结果毫无益处。如果效仿耿恭择井,井里就能流出清泉;效法鲁阳挥舞兵器,能将太阳留住,其所谓精诚所感,只在一瞬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p><p class="ql-block"> 人啊人,一旦有了这种顿悟,尽管你不会像“十千游鱼,听到佛的圣号,成为十千位天子;五百蝙蝠因乐听法音成为五百圣贤;蟒因为修治经忏而生天道;龙由于听到说法而明悟佛道。”但毕竟获得了“知道往哪儿走”的高明,获得了“知道如何走”的聪明,获得了“能够马上走并坚持走下去是成功”的佛明。就能正确面对人生历程中有过的一些惆怅与无奈,一些失望与期待,一些晦暗与亮点,一些热情与冷眼,一些沉溺与超越。就能懂得,人生有了那么多的“一些”,教会了自我的沉默与忍耐,而沉默结束不会是失去,忍耐之后或许是坦然。</p><p class="ql-block"> 其实,弥勒菩萨是大度。松杉影里,只要抱着佛心来,男女老少可成佛;钟磬声中,只需自寻禅意去,花鸟风云即是禅。关键在于众生能否真有一颗“佛心”,能否营造“禅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