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祭祀中的请神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b>神与祭祀中的请神</b></p><p class="ql-block">神,对于大家来说都不是很陌生,虽然不是很陌生,但人们对神的概念,还是不是那么很理解。</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神?关于什么是神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文字学上去解释和认识。</p><p class="ql-block">最早的“神”字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神”字的古字形,是由一个“示”字和一个表示雷电的“申”字构成。</p><p class="ql-block">在古文字中的“示”代表着祭台,而“申”字的本意是天上的雷电。在先秦时期,人们对雷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自然的雷电现象,在古人眼里十分神秘。雷电来自于天,商代时期,人们称“天”为天帝,所以那时候的人为了与天对话,都修建了高高的台式建筑,人们通过高高的“台”式建筑与天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在与“天”进行沟通的时候,王的巫师或占卜,选择云层较低的时候,因为古人认识到云是天的组成部分,云层较低的时候,正好是与“天”沟通最近的时候,而天上云层较低的时候,正式阴雨密布的时机,这个时候往往会产生雷电现象。</p><p class="ql-block">雷电现象,我们今天也认识到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秘的,被古人认识是一种人与“天”沟通的契机,也就是说此时正是天、地、人沟通的良好时机。</p><p class="ql-block">所以,人们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以形化字,就是“申”字的来源。而这个“申”字正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神,这是因为人们在与天对话的时候,天上的雷电与大地接触,是对自然界现象不慎了解的情况下,认为是天帝派来与人对话的使者,以神的本意就是天神,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渺的神灵。</p><p class="ql-block">神字的偏旁为“示”,“示“字代表着供台和祭台。“示”与“申”两字相结合成今天的神字。两者结合起来表示“神”在供奉、祭奠、尊崇中的地位,这是一个上古时期人们对“神”的精神层面上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神灵。</p><p class="ql-block">神灵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无上的地位。为此,在古代时人们对“神”进行祭祀,还要献上牺牲和祭品。</p><p class="ql-block">在祭祀中,神灵要来到人间,并与人进行对话。人与神灵对话的环节在祭祀活动中十分的重要。</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古代时,无论是什么样的祭祀,请天帝、与神、鬼对话、与家神对话,都需要有一个十分庄严而肃穆的环境和仪式。</p><p class="ql-block">这个仪式的环节就是请神。当然,在今天,我们受现在人的意识所支配,特别是以唯物的思想认识,认为这是一种民间的迷信活动。而传统观念认为祭祀中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召请邀请神灵,以求保佑,指示吉凶,是一个十分神圣而不可亵渎敬畏的思想意识。</p><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祭祀活动中,请神仪式也非常的复杂,各个地方及区域,因为文化的传承的不同,请神仪式内容也略有不同。在祭祀请神时,人们通常都会选一个吉祥日子,从祖殿求取香火,在合适的时辰告祷并会合众神,由于人的虔诚的态度,神灵经过一个特殊的途径或通道,与祭祀的人们进行对话。</p><p class="ql-block">古人请神,主祭人告祭天神,通常有请神辞,曰:“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昌,立地焚香,香烟沉沉,神灵必降,香烟郁郁,请神降福,香烟烧起,神通万里,拜祭躬身,请!”请神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信仰活动与人们对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反映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p><p class="ql-block">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中,这种对神灵敬畏思想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和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既是一种对文化的表达,同时,通过请神和祭祀的意识形式,是对过去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和纪念,又是对人们或者后人的今后文化行为的一种警示,在当今唯物的环境下,也有着十分非积极和非常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民间的祭祀与请神</p> <p class="ql-block">传承下来的请神文</p> <p class="ql-block">祭祀中的供品和祭台</p> <p class="ql-block">尧山上的天字</p> <p class="ql-block">邢台古顺的开酿祭祀古顺祭祀中的请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