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九,天气晴好。今天的计划是狂市区,主要打卡市政大楼、关子角、姓氏桥、侨生博物馆等。</p> 槟城以华人为主,马来人和印度人也不少,所以在街上会看到教会、寺庙、宗祠等,建的相当好!马来人属于穆斯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并且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被定为国教。 槟城博物馆 海关楼 pemberitahuan 圣乔治教堂在装修中。 槟州大会堂 关子角草坪 市政大楼 关子角,当年英国殖民统治登录点地标,就在市政大楼旁。 海军码头 角子 炮台 康华利斯堡是槟城乔治敦的一座堡垒,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82年建造,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堡垒,也是槟城最古老的古迹。前面的炮台也是它的一部分。 旧关子角钟楼,为英国女皇60大寿而建,楼高60米。 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旅游大巴和游人、拉客向导很多,好多老头问我们要不要导游?说的是中文,但也会参杂些英文,就象香港一样。当我们说不需要,也顺便问一下姓氏桥怎么走,老人指了两条道:右边游人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左边很多offerc,一般人不走。那我们就选择了左边的,安静。 难得空隙一下,照个全景。 走到这就快到姓氏桥了 林姓桥 快过年了,各祠堂都装点新貌。 周姓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姓氏桥如同茂名的疍家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创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印度餐,咖喱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宗祠、庙宇、会馆。</p> <p class="ql-block">鼎门甲第荣阳堂--槟城侨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堂号:荥阳,亦作“荣阳”,姓氏:郑、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大量中国人迁徙到马来西亚,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当时清廷战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当时威斯利省(简称威省)一带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已初具规模,半岛上多个州属也相继发现丰富的锡矿。这两项产业都需要大量劳工。于是一种叫“劳工掮客”(俗称“蛇头”)的行业应运而生。这门生意是以垫付小额安家费和盘缠,从中国引进一批批劳工,然后待价而沽予园主或矿家当长工数年。当时的情景,可从槟城和威省华人数量喷井式上升窥见一斑。1786年英国占领槟城时,据说岛上58名渔民中,只有3个华人;1812年时槟城华人数量为7558人;1850年官方进行人口普查,显示槟城和威省华人数量分别为15475人和8731人。21年后(1871年)公布的新、槟(含威省)、甲三殖民地华人已过十万众。日本侵朝战争(即1894年爆发,清廷被卷入惨败的甲午战争)之前的1891年,新、马华人已近40万众(391,418人)。之后的30年,一每10年增加20万人的数量增加。“九一八事变”后,增幅又倍增,每年有四五十万之众。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1941年,新马华人已近242万人。</p><p class="ql-block">在马来西亚一些华人新村,或某些华人住宅,偶尔会看见家门上方挂着个匾额,上面写着两个字,较常见的包括:颖川、西河、江夏、陇西、清河等等。这块匾额,便是“堂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先辈,深恐后代忘了根,便在住家门上挂上堂号,提醒着自家祖先的起源,同时也方便外来人辨识同宗。现今堂号的意义,少了宗族主义的作用,主要是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同时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郑景贵(1821-1898),祖籍增城,马来亚侨领,原名嗣文。马来亚锡矿业巨子。倡建增龙会馆,兴办华侨学校,被英国殖民当局授予其“甲必丹”武官职衔。</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1870)直隶大水灾,捐巨款赈济。李鸿章上报朝廷褒扬其义举,赐“急公好义”牌匾于其故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侵犯南疆,景贵捐巨款支持抗法,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三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郑景贵20岁时因其父到马谋生,久无音讯。道光二十一年(1841),景贵奉母命到南洋寻父谋生,在霹雳州随父经营工商业,其父原在马来亚经营小本生意,仅可糊口。郑景贵去后,以其机灵聪敏,助父一臂之力,生意渐有起色。至咸丰十一年(1861)他40岁时,已跻身富商行列。</p><p class="ql-block"> 当时马来亚锡矿丰富,亟待开发。郑景贵以雄厚财力率先投资矿业,锐意经营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矿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百业兴旺,为各界所瞩目。郑家鼎盛时期,实业发展到香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成为锡矿业头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郑景贵为了改善华侨处境,倡导建立以维护华侨权益、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宗旨的马来亚增龙会馆,导引华侨开发矿业,协力繁荣当地经济。他痛感文化低给创业带来的艰辛,又倡议在各州埠创办华侨学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咸丰、同治年间,内地一些品流复杂的人流亡到马来亚,斗殴仇杀,聚众抢劫,危害当地社会治,而英国殖民当局却束手无策。郑景贵以自己在华侨中的影响,与当局协力整治,从此声望更高。英当局封他为“甲必丹”勋衔,凡华侨事务都先由他处理。</p><p class="ql-block"> 郑景贵于1898年在槟榔屿逝世78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郑景贵的三子-郑太平于1921年封为甲必丹,他也是霹雳州最后一任甲必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郑景贵的影响力体现--槟城共有两条街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是JALAN AH QUEE 亚贵街,一个是Lebuh Keng Kwee景贵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槟城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s Mansion) 坐落在 槟城 打铜仔街的侨生博物馆是由甲必丹郑景贵故居改造而成,这座 四合院 融合峇峇娘惹住宅风格,不只内部与外观均保持完整,这栋百年古宅内,更收藏着上千件古董和珍藏品,晶光闪闪的峇峇娘惹文物,金漆屏雕精致典丽,也有礼服、闺阁秀女的妆奁柜、绣花鞋、凤冠霞帔、嫁喜礼饼盒等,沉寂着时光,一派旧传统的喜气洋洋。建筑物结合中西风格,精致独特的设计,足以令人叹为观止。难电影《夜.明》也选择在这里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睡个午觉,下午来到海滨沙滩--巴都丁宜沙滩纳凉。晚饭后打的回到公寓结束了今天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