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路难行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亦称横断山系、横断山区,是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p> <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岭谷高差悬殊,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横断山脉最高峰,其西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相距最近处在北纬27°30′附近,直线距离仅76千米。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峡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地震频繁,是中国主要地震带之一,鲜水河、安宁河和小江等地震带都分布于横断山区。</p> <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气候上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是中国主要水能资源分布区。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2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横断山脉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中国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是人类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形成演变</p><p class="ql-block">大约在2亿多年前,横断山连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都还是海洋环境。后来,板块间的剧烈碰撞、挤压,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横断山脉就是在由海转陆的过程中,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是地质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欧亚大陆板块被印度次大陆板块狠狠撞了一下,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挤压最紧、压缩最窄的复合造山带。</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在碰撞过程中遇到很多刚性的地块,北面有塔里木地块,阿拉善地块,东北有鄂尔多斯地块,东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西南面有印度板块。这样青藏高原周边一圈基本被刚性块体给包围了。在与这些刚性块体的碰撞中,青藏高原的边缘发育非常陡峭的山脉,比如北面的昆仑山,东面的龙门山,西南的喜马拉雅山。</p><p class="ql-block">在地质构造上横断山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的东翼,当印度板块由南俯冲而来之时,青藏高原因为北有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的阻截,难以随之向北推进,因而被迫向上生长,与此同时也向东西两端流逸,但东部却又遭到扬子地块的顽强抵抗,只好转向在南北之间寻找发展空间,于是便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是统一的浅海区,属东特提斯的浅水广海,陆壳性质,是冈瓦纳古陆的广阔大陆架。晚古生代开始发生分异,扬子地块首先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并向华北方向漂移。扬子地块与昌都地块间就产生了一个力偶,相互间出现左旋张扭运动,进而产生张扭性破裂。</p><p class="ql-block">泥盆一石炭纪时期,包括昌都地块在内的拉萨一察隅地块还稳定于南纬30°左右,而当时扬子地块已漂移到北纬20°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动状态的持续发展,张裂槽继续扩张,逐步出现程度不等的洋壳,形成成带的串珠状洋盆,乃至大洋。</p><p class="ql-block">二叠纪时期,扬子地块已接近华北地块,至晚期或许前陆已开始接壤,从而减慢了漂移速度。而这时冈瓦纳古陆北部产生新的裂开,新特提斯开启,位于其北的几个小地块(包括昌都地块和波密一察隅地块等)向北漂移加快,北移速度大大超过了扬子地块的北移速度。因此其间必然产生右旋扭动的剪切挤压汇聚力。几条洋盆带至此由扩张转化为收缩消。收缩消减作用与张裂作用一样,也是先从南面开始,并逐步向北发展。首先是澜沧江构造带,在石炭纪晚期开始向东消减,形成沧岩浆火山弧;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海洋被封闭。其次是金沙江构造带(往南为哀牢山构造带),二叠纪起开始向西消减,形成江达岩浆火山弧和昌都、思茅中生代大陆坳陷,中三叠世末海洋被封闭。16</p><p class="ql-block">甘孜一理塘构造带,三叠纪起向西消减,形成义敦岛弧带,三叠纪末海洋被封闭。至此,横断山区再次连成一片,并已基本抬升成陆,海洋向西退至怒江一线及以西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北移,并最终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在横断山区陆块敛合后,大陆汇聚及陆内消减作用仍很强烈。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下,使青藏高原本部的物质向横断山区蠕散和滑移以及它本身的叠覆和深部物质的转化,地壳不断增厚,地形升高,于是横断山区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p> <p class="ql-block">区域范围</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狭义上,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褶皱带”属于横断山脉的区域。广义上的横断山脉范围已基本完整,但仍无法兼具地貌、生物、文化、民族、历史等各种属性。</p> <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其间的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等。此外,横断山区还包括黄河上游河段,西南部有伊洛瓦底江支流大盈江和龙川江。除黄河、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及一些小支流源出横断山区外,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区内所有河流都为外流水系,除怒江、伊洛瓦底江(两条支流在横断山区内)经缅甸流入安达曼海,属印度洋流域外,其余河流都分属于长江、澜沧江与黄河水系,属太平洋流域。横断山区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河道坡陡,落差集中,水能资源丰富。全区是中国水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成因完全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大小湖盆,如构造一侵蚀型的洱海(大理)、西湖(洱源)、苑碧湖(洱源)、沪沽湖(宁浪、盐源)、邛海(西昌),侵蚀一构造型的剑湖(剑川),构造一岩溶型的纳帕海(中甸),构造型的程海(永胜)、碧塔海、属都海(中甸),冰蚀型的稻城海子山湖群、理塘错尼巴湖等。</p> <p class="ql-block">主要山脉</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7条山脉。</p> <p class="ql-block">邛崃山</p><p class="ql-block">邛崃山为强烈褶皱断块隆起的山地,呈南北走向,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北起四川西部的阿坝县,南至盆地边缘的邛崃市,南北绵亘250多千米。北段的鹧鸪山、霸王山海拔分别为5257米和5551米;中段的巴郎山、夹金山海拔分别为5072米和5338米;南段的二郎山最高处照壁山海拔3782米。邛崃山主峰四姑娘山(4座山峰海拔分别为5672米、5670米、6250米和5664米。)</p> <p class="ql-block">大雪山</p><p class="ql-block">大雪山(一称折多山),中国大渡河与雅砻江的分水岭。属于横断山脉。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介于大渡河和雅砻江之间,北接牟尼芒起山,南止小相岭,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耗牛山为大雪山余脉,向南伸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南北绵延400多千米。大雪山西部为藏族分布区,东部属汉族、藏族杂居区。</p><p class="ql-block">大雪山多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有现代冰川分布,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有西北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南山脊4条主山脊。属高原气候。大雪山为四川重要林区,是318国道川藏线所经之处,公路通过处的折多山垭口(海拔4290米)在冰川溯源侵蚀作用下形成,是从四川盆地和大渡河谷进入川西高原海拔超过4000米的第一个垭口。</p> <p class="ql-block">沙鲁里山</p><p class="ql-block">沙鲁里山是四川省境最长、最宽的山系。金沙江和雅善江的分水岭。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属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山体呈南北走向,由北到南有雀儿山、素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山脊海拔在5500米以上,山峰则大多超过6000米,最高峰格聂山海拔6204米。</p> <p class="ql-block">怒山</p><p class="ql-block">怒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延部分,由西藏自治区东南进入云南省德钦县后,称怒山(见图)。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南北走向。</p><p class="ql-block">怒山主体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南部可延至保山市境内。长达400千米,宽18~60千米,面积6462平方千米。像像族语称为怒果,怒指怒族,果为山,意为怒族居住的山。</p><p class="ql-block">怒山山体可分三段:</p><p class="ql-block">1.北段。由滇藏交界的阿东格尼山至贡山丙中洛,称梅里雪山,长约120千米,山脊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10余座,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千米,是云南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雪线约在海拔4000米,有现代冰川发育,最长的明永恰冰川,冰舌下降至海拔2660米的森林带内,斯恰冰川下降至海拔3000米。卡格博峰南侧有瀑布自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称雨崩神瀑。</p><p class="ql-block">2.中段。由丙中洛至泸水市六库附近的雪蒙山,称碧罗雪山,长200千米,山脊线在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查布朵嘎峰海拔4820米。此段山顶冬半年积雪,曾发育过古冰川,冰川地貌遗迹普遍。</p><p class="ql-block">3.南段。雪蒙山至保山市,称怒山,长80余千米,山脊线下降至海拔3000千米左右,主峰道仁山海拔3655米,山体增宽,其间有漕涧、瓦窑、保山、昌宁、施甸等陷落盆地。穿越保山市南部后进入临沧市境内,山地分成两支,为老别山与帮马山,为怒山山脉的余脉。山脊线海拔2500~3000米,主峰永德大雪山海拔3504米。为滇西南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北纬25度以南海拔最高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p><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西侧山地。位于云南省境内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和保山市西部,怒江西岸,为怒江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山地北连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岛,长440米,宽15~4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山的主体部分南北走向。支脉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部,转为南西一北东向。山脉中段为中缅界山。景颇语高黎贡为高日贡,即高黎家支的山,高黎家族为景颇族分支,山因此得名。傈僳语为曲过,意为独龙雪山,独龙族语为独龙腊卡(山)。</p><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整个山地大体以腾冲市东北部与泸水市交接处为界,分为三段:</p><p class="ql-block">1.北段较高,平均海拔3500~4000米,主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米。在贡山县境,山体高大,顶峰常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峰顶雪线以下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2.中段分布在福贡县、泸水市及腾冲市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丫偏山海拔4161米。山体南北走向,狭长高耸陡峭,大部分为中缅界山,顶峰山脊一带也被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覆盖,山下则为滚滚南下的怒江。怒江峡谷的主体部分,大部分出现在中段。</p><p class="ql-block">3.南段在保山市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分两支,东支呈南北走向,经腾冲市、隆阳区及龙陵县和芒市辖至国境,山峰高度逐渐降低,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最高峰大脑子峰海拔3780米。西支由腾冲北部经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等中北部按南西一北东向入缅甸境内。山地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主峰琅壬牙山最高海拔3741米。高黎贡山建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梯田等。</p> <p class="ql-block">云岭</p><p class="ql-block">云岭因山峰高耸入云而得名。横断山地中宽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山脉。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在青藏境内称大雪山和宁静山,在云南境内称云岭。位于东经98°20'~100°10',北纬25°30'~29°17'。近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山峰约20座,高山部分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主峰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位于玉龙县西北。山体大致可分为3支:西支基本呈南北走向,西侧紧贴澜沧江,东侧北部以石鼓镇以上的金沙江为界,南部以石鼓镇拉玛洛一剑川坝一洱源乔后镇一线为界;中支主要在香格里拉市境内,西、南、东皆以金沙江为界;东支主体在丽江市和大理州境内,西以金沙江石鼓镇沿虎跳峡至川滇交界段为界,东以程海断裂为界。云岭山脉的西支和东支延伸到巍山县、弥渡县以南,山体逐渐变宽变矮,海拔一般都低于3000米,习惯上称这一带的山地为云岭余脉,东支哀牢山,西支无量山。受澜沧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山地垂直高差很大,北部一般1500~2500米,最大高差超过4000米。南部在1000~2000米。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有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建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碧塔海、云岭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水能资源</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河流众多、河道坡度陡、海拔落差大、径流充沛、水流急、含沙量小,是中国水能资源名副其实的富矿区,著名的南北流向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蕴藏潜力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四川2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五大流域,五大流域在2省境内共规划的干流大型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6亿千瓦。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五大水电基地占据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的1/3,占据了西南六大水电基地的83%。金沙江理论水电装机容量为6225万千瓦,占到了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18%;澜沧江3656万千瓦,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怒江4600万千瓦,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雅砻江2600万千瓦,大渡河2250万千瓦,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5大流域的理论装机容量占到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总量的46.2%。</p> <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8月,横断山区A级景区共249个,其中包括5A级景区8个,占3.21%,4A级景区76个,占30.52%,3A级景区116个,占46.59%,2A级景区47个,占18.88%,1A级景区2个,占0.8%。</p> <p class="ql-block">名称来源</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一词,最早出现于邹代钧撰写的《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1900—1901)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三江横断区域”一说,横断山脉别称众多。刘鸿泳称“纵贯山脉”,葛绥成称“纵贯山系”。有些学者还赋予自然区划名称,如李长傅、许逸超称“康滇纵谷山地”,周廷儒称为“康滇平行纵谷”等,这些名称与“横断山脉”涵义并非雷同,但所指区域大体相当。川滇藏接坡地区,金沙江以东属印支摺皱带,以西属燕山摺皱带或喜马拉雅褶皱带,形成时期有别,以横断山系来概括这一区域的山脉,横断山系的范围,徐近之以川滇经向构造带作为东界,横断山系所指区域就与李四光的“青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所在区域相吻合。</p><p class="ql-block">横断山从不是一个单独的山脉,而是中国西南部一处划分宽松的区域,现今一般界定为四川省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的全部地区和青海、甘肃的一小部分地区。总体面积接近100万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30万平方千米。关于横断山的定义,在形成统一的“七脉说”前有不同的主张。</p> <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横断山脉是中国目前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禄丰古猿化石和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横断山脉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横断山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雅砻江下游、金沙江中游、澜沧江上、下游等流域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四川营盘山、刘家寨、麦坪、皈家堡、西藏卡若、云南银梭岛等遗址。这些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从甘青经由川西进入云南乃至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文化与人群交流在距今5000年前通过横断山区已经实现,它构成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史前基础。地处西南的横断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空间与中国西北及东南亚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族源和文化关系。绵延分布于南北纵贯、东西骈列的横断山区中的西南丝绸之路构成中国西南地区沟通南北文化交流与人群交融的重要走廊,在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文化交流与族群迁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间夹杂的坝子成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藏族聚集区内世居着彝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10余个民族,这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交汇地带仍以藏传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藏族、羌族、彝族等众多民族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共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从历史坐标看,在唐以前的几千年间一直主要为“羌人”以及与“羌人”难以分割的“氐人”,正是这一时期的“羌人”或“氐羌”族群的频繁迁移,初步形成了民族走廊的特征,唐以后千年间“羌人”与藏族、彝族系统的众多族群先民共同在这一地区迁移、交融,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逐渐在地理空间上显现。</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是中国西部历史上藏族、羌族、彝族众多民族先民为主体、贯穿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由于横断山区处于四方文化交汇之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之高山峡谷等地形地貌阻隔,对外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和保留了丰富多姿、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区,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然与生态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之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与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通过历史、民族、文化、地理的千年时空交汇,使横断山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魅力的走廊地区。</p> <p class="ql-block">交通</p><p class="ql-block">横断山区主要交通干线为:南北向213、214、108国道;东西向的317、318国道。通过山区的铁路有成昆铁路、昆广大铁路和攀枝花—格里坪支线。干线公路有317国道、318国道、214国道、108国道、320国道,以及昆明—保山高速公路、成都—攀枝花高速公路,县以上城镇均有等级公路相通。岭谷间的人行、驮运小路蜿蜒崎岖,间有栈道、吊桥、溜索等。建有西昌青山机场、康定机场、攀枝花保安营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昌都邦达机场、大理机场、保山云瑞机场、芒市机场等,开辟有至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