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一一孟津一高70年

<p class="ql-block">孟津一高,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河南省文明校园,创建于1954年,坐落于邙山之巅,北濒九曲黄河,南接伊洛盆地,紧临连霍高速、定鼎大道,西连洛北机场,交通便利。学校占地412亩,规划科学,端庄大气。典雅古朴,精品高韵。楼宇高耸,连廊巧布,绿树掩映,碧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孟津一高在校生6657人,教学班128个,教职工575人。建筑面积17万m2,总投资10.5亿元,有教学楼八座,艺体中心一栋,报告厅一座,3个运动场,1个图文中心,藏书15万册。</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学校坚持“苦学成材,振兴中华”之校训,秉承“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思想,追求“创中原名校,为国育栋梁之材”的办学目标,遵循“德育为首,差异培养,为学生人生指津”的办学理念,弘扬“厚德、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勤奋、执着、激情、求真”的学风,薪火相传,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弦歌不辍,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省内闻名。</p> <p class="ql-block">闻名河洛地区的汉陵中学旧址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鹤南村白鹤中心小学内,坐北向南。门楼东西长14.65米,南北宽7.4米,为砖混结构,门帽采用两层青砖并列横券。拱券正上方镶嵌有“汉陵中学”石匾一块,上有“校长孙觉民题”等字样。门楼一层西侧靠山墙处有楼梯,顺梯可上到二层。</p><p class="ql-block">汉陵中学原本建在一座名叫法兴寺的寺院内,建于1942年,初名河清中学,因地近黄河,孟津县在唐宋时期又名河清县,因此取“海晏河清”之意。学校之所以改叫汉陵中学,是因为在它东北方一里多地就是汉光武帝陵。学校倡导新学、传授新风,为孟津各界所注目,成全县学子之向往。学校由孙觉民任校长,教导主任分别由李初平,陈公亮担任,当年秋季招全县英才二班。</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汉陵中学竣工。</p><p class="ql-block">1944年因日军侵略而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上课。</p><p class="ql-block">1948年7月汉陵中学解散,同年,白鹤地区解放。</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孟津县人民政府在汉陵中学旧址上建起孟津县中主校。</p><p class="ql-block">1949年孟津县教育科在汉陵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孟津县县立中学。</p><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县政府由长华迁至老城。1952年秋,在西关城湟庙新建孟津县中主校,抽调汉陵中学部分教师在老城组建孟津县县立中学(老城高中前身),汉陵中学改为孟津县县立中学分校。</p><p class="ql-block">1954年迁至孟津长华,改名为孟津县第二中学(即现在的孟津一高西校)。</p> <p class="ql-block">孟津一高会盟校区位于会盟路中段,占地308亩,学生6600余人,教职工570人。建筑面积7.5万m3,体育场面积2.5万m2,图书11.9万册。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2023年8月,学校又整体搬进孟津一高新校区(位于挂花路东段)建校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守正创新,深耕不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以“创中原名校为国育栋梁之材”为办学目标,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差异培养,为学生人生指津”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苦学成材,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p><p class="ql-block">学校坚持党建引领,精神立校。德育培根 文化育魂。凝心聚力,铸就铁军。钻研业务,追求卓越。群星璀璨,成就斐然。清北学子,层出不穷。高考成绩,勇跃一流。特长生培养,成效显著。荣誉良多,获奖无数。</p> <p class="ql-block">三七班</p><p class="ql-block">姚亚军 王澎 王俊峰 魏献国 宋朋云 郝可为 张俊跃 李玉娟 司治安 石战峰 李海峰 翟胜鹏 苏丽霞 牛俊晓 裴迎乐 栾晓慧 朱新辉 石孟林 李深博 朱敬华 黄宏尊 崔喜瑞 刘朋伟 杨洁亮 王银冰 马国辉 刘卫国 雷晓燕 吕宏伟 李向锋 杨雷 郭志伟 魏利娜 崔治国 苏战涛 姚兆峰 王建胜 牛红梅 卫栋栋 王克有 朱玉晓 杨海涛 赵艳琦 高继伟 林新雨 李德尚 马晓俊 李晓峰 谢银星 张艳艳 史旭平 曲艳艳 张国强 张长辉 刘春红 谢春晓 朱国卿 朱学磊 陈金銘 田治国 田蕾 施若君 苏新锋 屈艳红 王治国 王海朋 姚凤枝 何昊 王晓波 赵红莉 郭晓朋 李艳晓 </p><p class="ql-block">杨为民 </p> <p class="ql-block">我的恩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