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研:写在十七中听课后

美美的小花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融合教研开展一年来,我们参加项目的四所初中学校和片区校已经习惯于打开校门,迎接兄弟学校的共同听评课研讨,在互相激励和学习中,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了一节节精彩的好课在我们的身边,如花朵般绽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这一次十七中两位新入职教师的课堂展示,不能说完美无瑕,但也达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情境化、合作学习、实践性与工具性结合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请跟随我,一起去看看这两堂课的独到之处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堂课是由马老师上的《饮酒(其五)》一诗。总体上来说,这是一节巧设情境贯穿始终的语文实践课,也是一节立足学情赏析诗意的基础过关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展示李白、苏轼的朋友圈导入课堂,营造借景抒情的诗语表达情境,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朋友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趣,又通过回复朋友圈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情和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说有什么不足,大概是在知人论世环节的助读资料的补充时,选取的资料不够精准,有评课老师建议,把《饮酒》(其一)拿来比读,特别强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而引出对“此中有真意”的辨析,可能学生会更好理解陶渊明寄情于山水田园风光的悠然与自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一个“猛志固常在”的陶渊明为何出世,又是如何避世、他避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老师未能说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答案,在《晋书》中有,在梁衡散文《心中的桃花源》里也有涉及,之前备课补充了时事介绍,依稀记得当时战乱频发到一月之内百余次,各路军阀彼此倾轧,若非强大的门阀势力,根本无法实现个人政治理想,即使是权势盛极一时的割据,也很快被消灭或削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不聊生,乱世之中,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得的是,诗人在战乱中远离喧嚣扰攘,选择深山的庇护,悠然采菊南山下的诗意,为后世失意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一方可供心灵栖息的避世之地、审美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选择如今看来或许有点消极,但是浊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本心已属不易,远离是非也是情非得已,成败争斗中的这第三种选择,难道不也是一种执着勇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绝对是陶渊明作品最难被领悟的地方,学生的积累阅历达不到的地方,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能否提供相应的帮助,就要看师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诗最难教。备课尤其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教诗最有趣,教好最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老师勇于创新尝试,重点突出,品读结合的课堂教学展示,已经是初出茅庐的教坛新秀中明亮耀眼的新星了,也让我这个“老教师”,深深佩服,感叹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节课《皇帝的新装》也值得圈点。马老师以“侦破诈骗案”做为情境贯穿教学,以复述情节感知案情,分析情节了解人物,演读课文还原现场,探究原因透视主旨,一气呵成,学生们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到童话的魅力,从熟悉的故事中品味到了更深刻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的流畅,体现出教师专业素养的扎实;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日常训练的到位;设计的创新,看得出教学研究的深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两堂教坛新秀们带来的好课,好在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评价语言的恰切及时,作业设计的精巧适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出,教师的板书设计还应当更精致,老师不必把学生的每次回答都重复一遍,课堂的读书声还可以更多一些,演读任务应当更聚焦,演读中小组分工更明确……但是,新老师需要鼓励,我们的教学,是一场场45分钟的现场直播,失误昭然,且无法弥补,多看到亮点,多发扬长处,在肯定中走向成熟,一定会走得更长久更踏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喻冰老师的讲座此时记不大全面了,回看了十七中的简讯,才能记起一二。喻老师准备得很充分,脱稿且流畅,讲座是对一个阶段工作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情境化研究的沉淀与激扬。保持对研究的热情和敏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喻老师的踏实认真,感染了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七中的教研团队整体的提升,离不开一个专业的领队,李新元老师带领的团队,带给了我一场关于教学的思考和对于自己的深深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向的奔赴,才最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恩遇见,珍惜学习的机会,成长,我们都在路上,携手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