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长湾》原稿连载(五十四)

白云山四哥

<p class="ql-block">旭吧假扮收棉花的贩子到灯芯洲打听,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找到葵儿舅舅家,旭吧进屋正弯腰装模作样地看看棉花,背后忽然一声:“叔,您喝茶。”一个姑儿过来斟茶了,转头一看,这不是葵儿吗?葵儿也认出了旭吧,惊叫了一声:“旭叔,怎么是你?”看来她娘出的馊主意失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葵儿舅舅也是懂道理的人,知道旭吧与黄家的关系,马上热情地招呼,旭吧没有费什么口舌,答应马上把葵儿送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旭吧与元钦和仁旺会合一起再去王家,王家人知道事情穿帮后也自觉理亏,葵儿爹看到元钦和旭吧坐在家里了,这时才发现自己办事的草率,元钦和旭吧他们王家还是得罪不起的,非常尴尬地使劲赔着小心说话:“幺叔,欧阳老弟,你们看我这事办得多丢人,还把幺叔您都惊动了,丫头嫌搬来安乡后再嫁国泰,隔河隔水的太远,回一次娘家不容易,就有些叛逆的情绪,我就这么一个丫头,比儿子还娇惯,便听了她撒娇的混账话,我是真的鬼迷心窍了,儿女婚姻本来就是父母做主,不由得丫头忤逆,您是黄家的天牌人物,您来了晚辈的事听您的吩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钦见葵儿爹主动软了口,也说了几句:“王家侄儿,至于两家结亲的事,你和仁旺是儿女亲家,你们谈,我做长辈的不过多掺言,但有一点你们王家要清楚,丫头没有死,黄家就认这门亲,国泰人才虽然有败象,但人品不坏,从小无父无母,他二叔把他养大,一直视为己出,他的婚事肯定是仁旺做主,黄家虽然是几代人同住一个大院,但家业在我这一辈时就已经分成了三份,国泰是黄家的大房长孙,继承他爷爷和他爹的独占一份,仁旺的六个儿加在一起只占一份,我的这份以后会视情况分给他们兄弟,也就是说,你王家的丫头嫁到黄家,跟着国泰一定不会过苦日子,这一点我保证,其他的,我听你们说。”元钦说完,端起茶杯喝了口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葵儿爹听元钦很严肃地说出这一番话,已经觉察出话语中的威严,好在没有讲自己丫头看不上国泰,这多伤元钦的面子,元钦在黄家讲的话一言九鼎,国泰独享长房家业,丫头嫁过去不说是飞进凤凰窝,也的确是能守一大份家业,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是因为丫头以貌悔婚,这传出去也不好听,还有搬来安乡时元钦和旭吧都出过大力,现在的日子过好了才悔婚,那更有些忘恩负义的意思了,葵儿爹越想越自责,顺着元钦说的话不停地歹话好说、好话细说,生怕再得罪元钦和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旭吧早把自己当做元钦的家里人,更是把国泰看得重,葵儿爹虽然是不敢悔婚了,但丫头还未必心甘情愿,以免夜长梦多,趁着葵儿爹和仁旺在商谈时,把元钦扯到一边说:“幺叔,我看干脆趁热打铁,找人算个日子,帮国泰把媳妇儿娶进门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的,你帮仁旺跟王家商量好,只要国泰把媳妇娶进门就行。”元钦当然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的金秋九月,国泰娶了葵儿进门,一个六指儿强娶了灯芯垸里他看上的最乖致姑儿进门,这桩婚事到底是喜还是忧,谁又说得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三十一年春,日本人好像暂时忘了津澧这片沃土,鬼子的炸弹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再轰炸这往西的黄金水道,澧水航道上大小船儿继续顺水逆流地追星赶月,那天从慈利回津市,元钦的船行到合口时已经天黑,他在合口停船过一晚,跟往常一样,睡觉前把几块糊锅粑放进地笼再扔下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元钦洗漱完了去收地笼,希望有些渔获可以给早饭加点腥荤菜,把地笼收上来一看,除了几条沉底鱼外,还收获了一只五、六斤重的团鱼,澧水的团鱼可是好东西,好吃又滋补,元钦是不吃乌龟王八这些东西的,他想着吃饭后船往下行经过县城,于是决定把团鱼送去给贞元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贞元现在专注办教育,其实也很忙,一半时间在外面跑,一半时间在澧县,刚好这天在家里,见元钦来看他也非常高兴,寒暄闲聊一阵后贞元说:“元钦,我还准备叫人去找你呢,今天你来了,那最好。”黄贞元呷了一口茶继续说:“这个月底,我女婿回来,准备同他一起到毛里湖边去走一趟,轮船只能到石龟山码头,从石龟山到毛里湖西湖渡口好像还蛮远,我年纪一大腿疼的老毛病经常犯,想坐船去舒服些,我第一时间想到你,到时驾船来石龟山接一下我们,坐你的篷船先去转一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的,要的,那当然好啊,是去钟灵山那边祭祖吗?我到时叫仁旺准备好饭菜。”元钦以为黄贞元要带女婿去钟灵山,又问多了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是祭祖,我女婿姓许,女嫁随夫姓,女婿那么会去祭我们黄家的祖。”贞元兄笑笑继续说:“女婿也是毛里湖边上的人,早些年走了好多弯路,国共合作后我才想办法把他拉上正道,而今在教育部任职,手上也有几个钱,他答应帮我投资再建所学校,省里几个党国元老也支持,我想在毛里湖边选个地方建校,以慰翊武兄生前之所愿,当年咱们一起常德求学时,坐船途经毛里湖,他感慨那一方壮美的山河,除了立志革命力挽中国危难,更希望兴办教育开启民智,他先驱于中华民国,我等革命同行者不能忘记初衷,尽管我不当权掌政,还是希尽力所能及之事。”贞元兄说着说着收敛了笑意,眼中充满了泪水,掏出手巾来拈揉着眼角,没让眼泪落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贞元讲的一席话,元钦没有完全听明白,但晓得贞元兄要到毛里湖建学校,而且是为了纪念贞元兄的好朋友蒋翊武,元钦没有见过蒋翊武,但听贞元兄经常提起,而且一说到时就眼噙泪光,饱含思念和敬重,元钦也深受感染,很早就对蒋翊武充满敬意和钦佩,元钦听贞元兄讲完,立马回应道:“这事包在兄弟的身上,定好时间了我就回石龟山码头等你们,吃饭还是可以我安排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不用安排饭,渡口那边离我女婿老屋里更近,到他们那里去吃饭算了,我们这次是去打前哨,不好惊动地方政府,等把建学校的位置定下来了,我们再跟澧县政府打报告申请,协调乡镇的地主买地,找人测量地形设计图纸,那时候就不用麻烦你了,毕竟我和女婿都还是党国的人,就算我们建学校是私人行为,政府也应该会安排专人跟进的。这次的个人行动只好劳烦兄弟你,其实我也想抽空到你们龙头咀去看看,你侄儿的几个儿子应该也得力了吧?到时建学校时还需要好多劳力的,你们可要帮忙啊。”贞元给元钦的茶杯续了点水接着说:“还有你那个叫憨坨的老表,他现在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还记得我们都深感荣幸,建学校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善举,我们是同宗同脉的家人,为你出点力那太应该了,憨坨现在也住在祥苑里,帮国泰操持田地里的事,国泰娶媳妇了,他们都过得挺好的。”元钦回答贞元兄,他怕黄贞元不记得几个晚辈,又补充一句:“国泰就是我大哥的孙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你的那个大侄孙都娶媳妇了,那好,那好,到时送份礼物给他们。”贞元兄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聊了一阵,元钦告辞,他要赶回津市码头,贞元兄送他出了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南发生“马日事变”时,黄贞元的女婿许和钧遭到通缉,而黄贞元又发表了一些同情共产党的言论,于是遭受到政府强硬派的排挤,他这个党国元老愤而辞职,回老家澧县专注教育事业,立志培养一批真正为国为民的精英,可以继承他这一代人“天下为公”的信仰,继续探索社会公平正义的正确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贞元虽然不问政事,但他资产阶级革命的初心始终不变,眼见国民政府这些年不顾民生,专注清剿政治异己,内战造成严重内耗,日本又趁机掠夺中国,国破山河恙,他深感痛心,无奈岁暮年晚,唯有在教书育人路上出力,而今国民政府终于开始正面抗日,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也更加增强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加上女婿许和钧通过他的运作,也站在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高位上,正好助他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半个月,黄贞元翁婿二人约了元钦驾船载他们先行考察,因为是筹办的私人学校,先出来找位置选地方,没有确定好需要用地的具体位置,二人就没有惊动地方政府的官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贞元把元钦介绍给他女婿许和钧认识:“按我们黄家辈分算,你应该叫元钦叔,他曾经对我有过救命之恩,也是对党国革命有贡献的人,他岳父一家当年为了我和翊武兄讨伐北洋政府而命舍岳阳,更是我们敬怀的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和钧听岳父介绍,想不到眼前的船伕非等闲之辈,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伸手握住元钦:“仰望前辈,失敬失敬了。”元钦被黄贞元这么一介绍,又被眼前达官贵人这么一握手,反而有些不自在了,只会腼腆地连连说:“你好,你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许和钧是有身份的有钱人,但他跟黄贞元一样很随和,元钦很快也跟他聊熟了,元钦驾船沿着贞元兄年轻时去常德求学的水路走,多年以后再寻当年的足迹,眼前的湖光山色还是那么诱人,黄贞元不禁心生感慨,大清朝的门庭换成民国已经三十年,山还是原来的山,水也还是原来的水,老百姓的日子依然那么艰苦,当年跟蒋翊武一道,舍生取义推翻清廷封建统治,又追随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的革命,所有这一切付出,都是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社会有相对的公平正义,可是田地里劳作的穷人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不禁摇头叹息,当年的夙愿几时才可真正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和钧看穿了岳父的心思,轻轻说:“爹,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十几年前我们就探讨过,其实已经有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只是我们的统帅不认同,而且还要当成异类镇压,只要党国坚持的路线不变,我们家乡的这种现状就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好了,好不容易脱离了共产党,你又来赤语论国事,你而今的位置在教育战线,心里还留存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干教育就干教育,不要理政治的事,不妄议国事,虽然国共在合作,也只是在抗日这件事上形成统一战线,意识形态上永远不可能形成共识的,你在这里面摔了跟头,要长教训。”黄贞元知道女婿又会跟他讲共产党的那一套,连忙制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仰这东西很奇怪,一旦存在于心是很难改变的,黄贞元是追随孙中山养成的资产阶级信仰,虽然他同情共产党的处境,也认可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始终不接受共产党的革命方式,而且很反感阶级斗争,他认同的“天下为公”应该是有阶级存在,各阶级在自己的层面上得到相对的公平;而许和钧早期信仰的共产主义,是要进行阶级斗争的,是要革剥削阶级的命的,两翁婿曾经多次争拗过,谁也说服不了谁,尽管如今许和钧被逼无奈进了国民政府教育部,原先的信仰却还深藏于心,有时很不自觉地就表露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我知道了,元钦叔又不是外人,我也就随口一说而已。”许和钧不想破坏今天的气氛,没有再往下辨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黄贞元两翁婿在船上聊的这些,元钦也听不懂,听到许和钧讲自己不是外人,他才憨憨的回了一句:“不是外人,不是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贞元和许和钧一同望向元钦,相互会心而笑,一个多时辰后,船驾到了哑河与毛里湖西湖交界的渡口,黄贞元指着东边的那一片树木郁葱的山坡说:“当年我与翊武兄就是在那里等船,那里的样貌也没怎么变,元钦,你划过去,我们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钦找了一个平坦的滩边把船停稳,三人上了岸,沿着渡口的小路,往东边的那座小山走去,许和钧回自己老家,虽然没有通知地方官员,但自己村的保长收到了消息,一早就带着两顶轿椅四个轿伕,在上下山必经的那个落脚亭等着,而之前已经安排几个人把上山的小径也砍出通道,那条小路平时没有什么人走,被两边比人头还高的茅草完全碰绕遮掩了,元钦这样的乡下人上蹦下钻倒可以狼狈通过,象黄贞元、许和钧这些斯文人要通过这条小径上山真不容易,这保长想得真周到,黄、许一到,他点头哈腰地围上来恭敬地打着招呼,吩咐轿伕把轿椅抬过来,叫黄贞元和许和钧坐轿上山,两位先生领了保长的好心意但不依保长的,坚持自己慢慢走上山,他们想一边走一边看看周边环境,保长只好作罢,打发轿伕回去,自己陪同着一起往山上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到山顶,黄、许二人站在最高处的开阔处,俯瞰东山周围的各个方向,仔细察看每个方位的地势地貌,研判山脉走向和经纬,最终确定把学校建在背靠东山、面向毛里湖的山坡处,整体座向朝西北远望蒋翊武的出生地澧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学校的地方确定下来后,黄贞元给县政府写报告,让政府出面跟乡镇地主买地,所以前期工作都有序及时完成,开工建设时,元钦让憨坨带有国泰他们几兄弟,自带柴米油盐,开挖地基,挑土填操坪,在工地上干了二个月义工,元钦自己买了一百根檩条树送到工地,渡口附近的乡亲也义务帮工帮料,半年之后学校就落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是为纪念蒋翊武先生的,学校的正式名字也就叫——翊武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