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8日,正好有空,因此去杭州二日游,通过12306购买了往返的高铁票,在携程上预定了酒店。</p><p class="ql-block">我通过一个AI工具做了一个旅游攻略,告诉了来回火车票的时间,酒店的名称,并告知了一个想去的地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其他待定,这个AI给出的攻略还是比较合理的,并建议第二天可以去西湖的一些景点看看。(见下图)我又用另一个AI也是同样的条件做了攻略,就有些不合理了(它让第二天去象山校区,这时间是不大够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AI给出的攻略里还附了一张地图,将火车站、酒店、要游览的地点都标了出来,有了一个空间的直观感觉。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我将往返的杭州东站,住宿的酒店、参观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以及晚上去看的杭州灯光秀及一些高楼的位置逐一标上,可点击下面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到达杭州东站后,乘地铁入住钱江新城希尔顿惠庭酒店。(下图是网上找到的酒店图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酒店房间。在寻找酒店时,我的筛选条件之一是“智能马桶”,但入住后发现这个所谓的“智能马桶”只是冲水自动,而不是便后的对人体的冲洗!想不到希尔顿集团下的酒店也是这样混淆概念,无奈!</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那个AI给出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参观路线建议。</p> <p class="ql-block">乘地铁来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支付宝上找到参观预约页面,马上就能入内参观,免费。</p><p class="ql-block">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有“中国最美校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由葡萄牙籍国宝级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象山校区设计的三大巨头- 王澍,隈研吾,阿尔瓦罗.西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浓浓的中国元素</p><p class="ql-block">校区建筑由王澍、陆文宇设计</p> <p class="ql-block">动画与游戏学院</p> <p class="ql-block">水岸山居。著名的建筑师王澍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南山书屋</p> <p class="ql-block">民艺博物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古色古香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面的山坡上就是民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正在展出“陶瓷作品双年展”</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前言(节选)</p><p class="ql-block">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双年展的形式集中展示当时国内现代陶艺创作的全部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学院的展览是当代陶瓷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承载着学术使命与文化责任。…</p><p class="ql-block">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艺术形式,与“器”和“道”这两个概念有着紧密的关联。器者,圣人之宜也;道者,圣人之行也。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艺术家通过泥土、火焰和时间精心塑造而成的“器”。这些“器”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道”的自然法则和艺术规律,以作品传达精神内涵和人生智慧。陶艺家通过对泥士的塑造、对火焰的掌控展现出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作品体现了器物之美与道之精神的融合,展出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自然、人生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可以感受到“道”的深刻内涵。当“器”与“道”相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共同构成了独特魅力的陶艺世界。漫步于展厅之中,那些静默无言的陶瓷作品,它们或古朴典雅或现代简约,但无论风格如何迥异,都蕴含着对“器道”精神的追求与传承。在灯光的映照下,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故事,引领观众去探索那隐藏在“器道”背后的深邃世界。让我们沉浸于充满艺术与哲学的陶艺世界之中,感受陶瓷之美,一同去探寻和领略陶艺的光穷魅力与智慧之光。</p> <p class="ql-block">像纸一样的陶瓷作品</p> <p class="ql-block">该艺术家制作的“纸”的系列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展出了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部分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发展了26年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是当代陶瓷艺术领域代表性的学术展览。…</p><p class="ql-block">器者,天地之象也。陶瓷器皿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时代审美之精神。</p><p class="ql-block">陶瓷艺术之器,有着实用与审美之双重意义。“器寂而动,艺寂而生”,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的形状、装饰与纹样,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情感。器以载道,道法自然,陶艺家们通过手中的泥土,将自然法则、人生哲理融入作品之中。“器识”便是那隐于形骸之外,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内核。陶瓷器皿的创作中,显现着对自然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识器”便是探寻着器皿的实用性与精神性、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以及艺术家们以陶瓷艺术为媒介,通过作品传递的对人与自然、社会与文化关系的深思。10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器”与“道”相互渗透构成的独特陶艺世界,也展示当代中国陶艺创作的多样性与深度探索。</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和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阿尔瓦罗·西扎的设计风格以低调著称,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采用了简洁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纯净的饰面,建筑外观使用了红褐和米黄砂岩。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环绕上升式的内部动线和随动线变化的视角与相应的开口,营造出一种雕塑般的简洁抽象纯净感4。尽管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最终的设计仍然保留了大师的初衷和风格。-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内正在展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为新中国设计”</p> <p class="ql-block">正在进行一个讲座</p> <p class="ql-block">展出一张1949年9月29日的“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有一些老物件。这是一架落地收音机。(我年轻时也曾经自己动手做过一台落地收音机,连唱机,下面有两个喇叭)</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造背景和目的</p><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杭州市政府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购得德国现代收藏家布诺汉先生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藏品。这些珍贵的现代设计作品被移至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但由于展示空间的限制,许多藏品无法与公众见面。为了给这些设计作品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应运而生。-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象山校区拍的一些无人机航拍等的视频,点击下面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从象山校区出来,乘地铁来到钱塘江的东岸-“钱江龙广场”,此幢大楼名为“杭州印”。</p> <p class="ql-block">钱江龙广场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星光大道”楼内的“新发现”餐馆吃晚餐</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杭州印”大楼和前面的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从钱塘江东岸的“杭州印”大楼附近打的来到钱塘江西岸的杭州市民中心附近,准备欣赏杭州灯光秀。下图是杭州大剧院,在上海就得知今晚是杭州爱乐的音乐会,分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交响曲,曾有过购票的想法,但是觉得和观看杭州灯光秀时间冲突,就没买。在大剧院门口,可以在“黄牛”手中以100元购得180元的票。</p> <p class="ql-block">杭州的“城市阳台”,人们在欣赏“灯光秀”。江对面大楼上的聚光灯光柱直射云端。有一座像倒着的裤子的大楼称为“杭州之门”</p> <p class="ql-block">灯光秀。钱塘江西岸的临近大楼的外立面都成了统一的灯光秀的大屏幕</p> <p class="ql-block">杭州大剧院前的喷水池表演。</p><p class="ql-block">后面的大圆球是杭州洲际酒店,多年前曾入住过。</p> <p class="ql-block">灯光秀结束,穿过市民中心下的“奥特莱斯”商业街乘地铁回到酒店。</p> <p class="ql-block">12月8日,在酒店吃早餐(已含在房费内)。今天下午14点多的高铁要回上海,决定不去西湖了,周日恐怕人很多,而且来过多次,决定去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参观。这是新馆区,在孤山那里是老馆区,据说一些珍贵的展品都移到之江新馆区了。最近看了余秋雨先生的书-“中国文脉”,书中提及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在浙江博物馆内。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都极富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很大,时间很紧,从小红书上了解了浙江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下图),就按图索骥吧。</p> <p class="ql-block">酒店退房,带着行李乘地铁来到之江馆区。</p> <p class="ql-block">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馆内。免费。</p> <p class="ql-block">浙江(吴越)历史悠久,此墙上列出了一万年从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直到现代的重要文化时间节点</p> <p class="ql-block">1、双鸟纹理象牙碟形器(1楼通史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2、良渚文化玉琮王(1楼通史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3、越王者旨於赐剑(1楼通史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4、伎乐铜屋模型(1楼通史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5、吴越国纯银鎏金阿育王塔(2楼通史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6、泥塑彩绘观音立像(2楼通史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7、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3楼青瓷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8、朱金木雕宁波花轿(3楼民俗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9、"彩凤鸣岐"七弦琴(4楼古琴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古琴演奏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10、富春山居图.剩山图(4楼富春山居馆)</p><p class="ql-block">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至正七年(1347),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偕道友郑无用回富春山中居住,经三、四年写成《富春山居图》。郑无用担心此卷遭人巧取豪夺,于是请黄公望于至正十年(1350)端午节前一日在云间(今上海)夏世泽知止堂题识。</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全卷平缓沉静又纵逸洒脱,是黄公望一生中最內著名的作品,后人将其比作“画中之《兰亭》”。因经历火烧,现今分为两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一段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段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生平(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一1354),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又号一峰道人、大痴学人、井西道人、静坚道人,江苏常熟人。幼年父母丧亡,族人将其过继给黄乐(永嘉州平阳县人)为嗣。黄乐九十得子,日“望子久矣”,故将继子命名公望,字子久。</p><p class="ql-block">黄公望自幼聪敏,稔经史,工书画,能诗词,通音律,善散曲。早年在浙西廉访使徐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手下充书吏。皇庆元年(1312)随张闾调京任职,延祐二年(1315)因受张闾“经理田粮” 案牵连入狱。出狱后绝意仕途,皈依全真教,在杭州、苏州、松江等地隐居与活动,与江南文人、道士多有往来。</p><p class="ql-block">至正七年(1347)初秋,黄公望和好友郑无用来到富春江,三、四年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至正十四年(1354),黄公望逝于杭州,归葬故乡常熟的虞山西麓。</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展出的是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复制品,真品藏于浙江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用一个AI工具搜索“富春山居图”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极为重要的山水画作品,其历史沿革颇为丰富和曲折。以下是这幅画的主要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 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始于1347年(元惠宗至正七年),完成于1350年(至正十年)。黄公望在79岁时开始创作这幅画,他深入富春江两岸,观察自然景观,积累素材,并以其晚年精湛的笔墨技法完成此画。</p><p class="ql-block">2. 流转过程:</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所收藏,后经过多次转手,最终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这幅画极为痴迷,甚至在临终前下令将其焚烧殉葬,所幸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这幅画,但画已被烧成两段。</p><p class="ql-block">3. 残卷保存:</p><p class="ql-block">• 被烧毁后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部分:前段较小,称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较长,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剩山图”最终于1956年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而“无用师卷”则在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经过多年辗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4. 艺术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成熟期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也是元代社会士人文化群体、艺术时代精神、名士个人风格的综合反映,展现了元代文人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历史沿革不仅反映了它在艺术上的价值,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的后半部分被称为“无用师卷”,这个名称的由来与黄公望的师弟郑樗有关。郑樗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师弟,他的字号为“无用”。黄公望在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这里的“无用师”指的就是郑樗。因此,后半部分的《富春山居图》因黄公望题识上款为“无用师”而得名“无用师卷”。这幅画作在历经三年创作后于1350年完成,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后半部分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最近正好看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余先生谈到,黄公望是个奇人,“由于他是彻底个人化的艺术家,因此他的生存特征,就比任何一个宫廷画家重要。他无帮无派,难于归类,因此也比他身后的“吴门画派”、“扬州八怪”们重要。</p><p class="ql-block">说得难听一点,他是一个籍贯不清、姓氏不明、职场平庸,又入狱多年的人。出狱之后,也没有找到像样的职业,卖卜为生,过着草野平民的日子。那时他的年纪已经很大,据说还没有正式开始以画家的身份画画。”…</p><p class="ql-block">“其实,当我们了解了他的大致生平,也就更能读懂那幅画。</p><p class="ql-block">人间的一切都洗净了,只剩下了自然山水。对于自然山水的险峻、奇峭、繁叠也都洗净了,只剩下平顺、寻常、简洁。但是,对于这么干净的自然山水,他也不尚写实,而是开掘笔墨本身的独立功能,也就是收纳和消解了各种模拟物象的具体手法如皴、擦、点、染,然后让笔墨自足自为、无所不能。</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沉浸于自然山水间的画家,在自然山水中求得的精神解放。这种被解放的自然山水,就是当时文人遗世而立的精神痕迹。因此,正是在黄公望手上,山水画成了文人画的代表,并引领了文人画。结果,又引领了整个画坛。”-摘自“中国文脉”</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被烧成两段后,分别有着不同的流传经历。后半段“无用书卷”后被清廷收藏(同时收藏的有真迹和赝品,赝品先入宫,被当作真迹被乾隆等题识,而真迹后入宫,却长期认为是赝品而埋没于库房中,直到嘉庆年间才被辨别出真伪。),后一直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前段剩山图约占全图的十分之一,后段无用书卷占全图的十分之九。</p><p class="ql-block">前小段“剩山图”的发现更有戏剧性,据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书中的描述:</p><p class="ql-block">那天,吴湖帆正在上海南京路的南京理发店理发,有一位古董商人寻迹而来,神秘兮兮地向他展示一件东西。才展开几寸,吴湖帆立即从理发椅上跳起身来,拉着古董商赶往他在嵩山路的家取钱。这位画家没见过《富春山居图》,但一眼扫及片断笔墨,就知道这就是那另一半。尽管,这个拉着古董商人急匆匆奔走的男人,理发也只理了一半。但他,哪里等得及理完?-摘自“中国文脉”</p><p class="ql-block">后,剩山图被浙江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据说余秋雨先生也参与),富春山居图的前段剩山图曾在2011年运到台湾,因此前后两段(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曾在2011年6月份首次合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之江馆区外拍的无人机航拍视频,点击下方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离开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乘地铁到杭州东站回沪。</p><p class="ql-block">杭州二日游纪实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