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济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又称赵州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安济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p><p class="ql-block">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安济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春系隋代匠师,赵郡(今赵县)人。隋开皇十一至十九年(591—599年)他担任总设计师,率能工巧匠李通等建造安济桥,宋代改名安济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户拱学派。</p> <p class="ql-block">唐贞元八年(792年)七月,安济桥第一次修缮。据刘超然《新修石桥记》载:建桥200年,因大水冲坏桥北面西侧的金刚墙,桥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现象,用补石重砌方法,恢复了原状,并复制栏板望柱,以还原貌,桥工坚固。</p><p class="ql-block">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济桥第二次修缮。《宋史》载:宋治平三年(1066年),因凿铁腐蚀脱落,被盗使外侧拱出现侧倾现象,于是众工扶正复原。</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1562—1563年),安济桥第三次修缮。此次修葺因桥面石经车辆长期碾轧,“辙迹”很深,凹凸不平,不便行车。新铺了桥面石,完成此役。</p> <p class="ql-block">安济桥施工时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法,就是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在一起,每道券独立砌置,可灵活地针对每一道拱券进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时,只需移动鹰架(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再继续砌置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置方法利于修缮,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只需要替换成新石,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7</p><p class="ql-block">为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安济桥建造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措施:</p><p class="ql-block">每一拱券采用”下宽上窄、略有收分“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少量收分“方法,从桥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桥宽度,加强桥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p><p class="ql-block">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p><p class="ql-block">为使相邻拱石紧密贴合,在主孔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设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设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每块拱石的侧面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