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人对鲁迅不知道的恐怕是寥寥无几了。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一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再进一步求学的,一定读过鲁迅的更多作品,对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等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可以说,不了解鲁迅的人,几乎枉为中国人。<br> 鲁迅逝世时,人们在他身上覆盖大幅白绸,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他被人们称为“民族脊梁”。<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受到人们如此的尊崇,他从哪里来,他的创作、思想受到哪些影响,这是人们常常想一探究竟的。去年暑假,带着这些想法,我来到了绍兴的鲁迅故居。</div> 绍兴,古称会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大禹治水到越王勾践灭吴,从王羲之到陆游,从王充到黄宗羲,从秋瑾到鲁迅,等等,人杰地灵,名人荟萃。<div> 我们从杭州坐地铁来的。一出地铁站,根据指示牌向鲁迅故居进发。<br><h3> 一进街口,就看到了咸亨酒店,看到了酒店前孔乙己雕像。<b></b></h3></div> 少年闰土刺猹雕塑和背景图。 孔乙己酒店。 咸亨酒店、孔乙己本是鲁迅笔下小说《孔乙己》中虚构的酒店和人名。现在成了绍兴古城的重要景点,也是招徕游客的重要经营模式。 跨过古朴的花岗岩石桥,进入鲁迅故里景区。 朱家台门。 在绍兴,台门是官宦人家的头门,以“台门”统称住宅,是以局部称全体的借代叫法,起初表达对有身份之人的“尊称”,可见“台门”在绍兴民居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台门世代沿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绍兴周氏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在绍兴有三个台门,即老台门、过桥台门和新台门。<div><div> 周家老台门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div> 青石门框,青石门槛,黑色墙壁,绿萝掩映。</div></div></div> 绍兴,是鲁迅出生地,是鲁迅少年成长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了介绍了鲁迅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与学习经历。<br> <br> 鲁迅祖居。<div> 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div> 第二进为厅堂,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正中是幅松鹤图,两侧对联是朱熹的“品德详明德性坚定,亊理通达心气和平。”另外,四根立柱上又有两幅篆体对联。<div> “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div> 鲁迅三弟周建人纪念园。 鲁迅故居。<div> 鲁迅童年时的生活就在新台门及其周边:三味书屋、百草园、长庆寺、土谷祠等。</div> 小堂前。<div> 客堂,绍兴俗称堂前。此为鲁迅家吃饭会客之处。辛亥革命期间,鲁迅曾在此接待来访的亲友和学生。</div> 鲁迅的卧室兼书房。 鲁迅家的厨房。 百草园。这是周家的菜园,也是童年鲁迅的乐园。鲁迅在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详尽的描叙。可惜,现在没有百草,只有南瓜一种,显得有点单调。<div> 现在,这些游学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百草园中朗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琅琅书声回荡在百草园中,格外清脆,格外响亮。孩子们在作家描写的故地诵读文章,我估计此生一定记忆深刻。</div> 故居中的文创店。文创店里有各种涉及绍兴历史故事的书籍,特别是鲁迅作品、音像制品、小纪念品等的售卖,吸引了许多游客。<div> 书写者现场专注地在扇面上题写诗文,满足顾客的需求。孩子们也在凝神观察欣赏着。</div> 周家曲池戏台。<div> 想当年,周家繁盛之时,一大家族的人,围坐在轩榭上,一边品茗,吃着零食,一边听着对面舞台上表演的越剧等,是何等的惬意,是何等的奢华。</div> 回廊。雕花门楼,假山呼应。 婚俗厅。可惜已关闭。 越俗厅。 进入越俗厅,看到了祝福的场景。蜡像还原当年祝福的礼节和气氛。<div> “祝福”,在绍兴亦称“祚福”。“祚”:有“赐福”、“年”、“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等意。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集中详细的描写。</div> 百福图 绍兴鲁迅纪念馆里鲁迅雕像和他人格写照的著名诗句。 离开鲁迅故居,来到三味书屋。<div>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详尽的描写。<br></div> 三味书屋前一条小河,乌蓬船静静地躺在河中。 大堂前<br>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 小堂前。<br>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上方“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 卧室<br>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 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div> 三味书屋的陈设,一如鲁迅在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写的那样。</div><div> 当然,鲁迅也生动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严厉规矩的束缚。书屋中学生和老师都读一些晦涩绕口的词句,更加的凸显出了旧时私塾教育的不尽人意。</div><div>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令人忍俊不禁。</div> 景区东边另一端出入口。墙上巨大的版画,鲁迅手迹,形神毕肖的鲁迅像。游客,特别是孩子们在此留影。 艄公驾着乌蓬船,向河内挺进。<div> 时代变了。当年绍兴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成了游客体验的工具。整条街游下来,发现坐乌蓬船的游客很少。</div><div> </div><div> </div><div> 鲁迅,中华民族骨头最硬的人,就是出生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里的建筑,这里的人,这里的风俗,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大都来源于此。鲁迅以此为据,杂合种种人,综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阿Q、孔乙己、闰土、豆腐西施、赵太爷、祥林嫂、鲁四老爷、华老栓、夏瑜等等。这些人物,闪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廊中。</div><div> 鲁迅的作品,滋润了一代一代中国人,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鲁迅的作品也广泛传播至世界许多国家,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鲁迅的作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