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大疆之八(D35~39)

老李

<p class="ql-block">‌D35(23/9)今天的活动内容是游览"瓦罕走廊"和"喀拉库勒湖"两个景点。早餐后8点半乘车出发,走的仍是G314国道。 10点左右抵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神秘之地,踏足此地, 便是传奇。瓦罕走廊位于"世界的肚脐"一一帕米尔高原之上,是中国最复杂的边境,也是中亚地区最复杂的边境通道。瓦罕走廊为东西走向,长约400公里,连接中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国。其中在我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瓦罕走廊是东亚到西亚最近的道路,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这也使得阿富汗成为了所有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边境线是最短的。‌</p> <p class="ql-block">1895年3月11日,英俄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竟背着中国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瓜分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缓冲地带",瓦罕走廊就这样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卑鄙行径下产生了。</p> <p class="ql-block">在公路(G314,喀拉昆仑公路)两侧各立有一块花岗岩凿就的大"门柱",分别书有"瓦罕游弈所"和"丝绸之门"。象征瓦罕走廊不仅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隘口,还见证了多个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唐朝大将军高仙芝,为了打击吐蕃的嚣张气焰,讨伐小勃律时,走的是这条路;元大都时期的马可波罗,游历天下,到达东方时,走的是这条路;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也走过这条路。</p><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也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p> <p class="ql-block">"瓦罕游弈所"是古代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主要负责巡逻和侦察,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军事威胁。在唐朝时期,该地区就设有游弈所,这一设置体现了当时对边疆地区安全的高度重视。综上所述,游弈不仅是一种军事巡逻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徘徊与游动。它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展现出多样的含义,反映了古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军事策略。</p> <p class="ql-block">佛教之门: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区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佛教东传的通道,</span>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佛教之门"也寓意着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的交汇与融合, 见证了佛法的传入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丝路之门:瓦罕走廊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2世纪,瓦罕走廊就已经作为商队穿越帕米尔高原前往中国的重要通道。是人们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和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玄奘西行取经东归时,走的就是这条路。</p> <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法显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是中国古代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到达印度的第一人。他归来后写的游记《佛国记》,是古代关于印度,东南亚最古老最全面的第一部完整的文字记载,有深远的影响,被译成法文,英文,日文等。</p><p class="ql-block">在法显的《佛国记》中,他描绘瓦罕走廊为一片荒芜之地,飞鸟难越,走兽无踪,四周苍茫无际,唯有日月为指南,人骨为路标。</p> <p class="ql-block">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玄奘和法显,鸠摩罗什,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在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印度取景,历经千辛万苦,在645年回到长安。玄奘的译经传教,使当时的长安,成为世界佛教中心,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玄奘则在《大唐西域记》中,细致勾勒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附近地势开阔,草木萧疏,四周雪山连绵,河水静静流淌,人迹罕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远处山坡上镶嵌的"万岁,祖国万岁!"几个白色大字。瓦罕走廊是被自驾游带出名的,这里不是那种被圈起来要收门票的景点,它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所以没有任何生活配套设施。也没有厕所更没有卖土特产等物品的小摊贩。</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主要由高海拔的山谷组成,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积雪,夏季短暂而寒冷,冬季漫长且严寒。源于其地理形态的独特性。瓦罕地区整体呈现出狭长的形态,宛如一条蜿蜒的通道,人们用"走廊"一词来形容它,实则是赋予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地形错综复杂,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谷地的海拔也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而宽度颇为广阔,有时可达数公里。在这片土地上,谷底相对平坦,河流悠然蜿蜒,清晨时分的涓涓细流到了下午或许会掀起波涛汹涌的景象。这片谷地以荒漠为主要地貌特征,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置身瓦罕走廊,不再仅是听闻传奇,仿佛能触摸到历史,感受到高僧们的虔诚与智慧,高僧曾跋山涉水的足迹犹存。踏入此地,不再是聆听传说,而是亲身触碰历史的脉搏,感受坚韧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这里雪峰高耸,冰山连绵,由于海拔高,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生存环境恶劣,素有"血谷"之称,一直被视为"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的神秘禁区。</p> <p class="ql-block">红其拉甫边防连及哨所:红其拉甫边防连队担负着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多处通外山口,巡逻执勤点位和重要观察点都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冰山雪岭。常年担负着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一茬茬官兵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默默地奉献。</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在我国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不断挑战着生命的高度。那些锻造了英雄灵魂的士兵,是这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矗立在"西部天门"上的最伟大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中巴建设者修筑了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养路人。红其拉甫养护站随之应运而生,主要负责中巴公路进入巴基斯坦前中国境内海拔最高、最为险峻路段的养护工作,同时承担重要的国防公路和专用公路的养护任务。常言道:没有养路人的苦,哪有行路人的甜。几十年来,在喀喇昆仑公路上,活跃着一支几百人的养路队伍,一代代养路人扎根雪域,生生不息。与公路捆绑在一起,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国门第一村一一阿特加依里村:位于塔县达布达尔乡,全村共116户419人,全部为柯尔克孜族。村子距县城7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北接塔吉克斯坦,南临巴基斯坦,西临阿富汗,被称为"瓦罕走廊第一村"!阿特加依里村作为瓦罕走廊唯一村庄,柯尔克孜族人为瓦罕走廊唯一世居群体。</p> <p class="ql-block">乡上和村里会安排专业人员来培训牧民巡查方法,发现异常如何汇报等等。然后每月发放护边补贴。一般是一家出一个护边员,一个月大概3000块。这份补贴对一个牧民家庭来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他们脱贫的一大途径。这些年的精准扶贫,对牧民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顾,加上每月固定的护边补贴,让村民对这片国土有了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虽然柯族和吉尔杰斯坦国的人是同源种族,说着同一种语言,但他们知道,在中国,自己是中国人,对方是就外国人。目前,瓦罕走廊中国段大部分处于边境特别控制区,所有人员必须通过逐级审批方可入内。即使如此,持有旅游边境证的游客,也是很难进村,只能在国道上观光,不能深入村落。</p><p class="ql-block">我们原打算继续从314国道向巴基斯坦方向前进,亲自去打卡红其拉甫国门,遭到拦截,据说是前面有塌方,一时间公路上停滿了自驾游的私家车,均告无功而返!</p> <p class="ql-block">瓦罕走廊的牧民村落地处高原,植被稀少短缺,给放牧造成极大不便,物资更是极为匮乏。任何一场小的天灾,只要政府不出力救助,分分钟沦为赤贫,连牲畜都会饿死。因此当地政府把牧民组织起来,在海拔相对比较低,气温稍高,水文条件整体不错草场成立放牧点。所以到了放牧季的时候,生活在瓦罕走廊的牧民都会前往适合放牧的夏季放牧牧场。</p><p class="ql-block">现在当地牧民也逐渐有了新的经营思路,准备利用国道沿线牧场发展民族特色牧家乐,提高收入。</p> <p class="ql-block">沿314国道一路过来,可以看到成排的红色屋顶的房子,每户都带个院子,像个小别墅。这就是政府建的生态移民新村,让柯尔克孜族人从环境恶劣的大山沟里搬出来,去到离公路近的地方生活。</p><p class="ql-block">12点30分游览完毕,乘车去喀拉库勒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景区以及"不周山营地公园"都属"慕士塔格峰景区"范围内,只是相互之间距离稍远一些。</p><p class="ql-block">不周山营地公园:营地公园为自驾爱好者、背包客等提供了便利的驻车场地和舒适的住宿和餐饮等配套服务。营地房车配有270度落地窗和10平方米玻璃幕顶,还设有1.8米大床、1.45米沙发床等,全屋智能及地暖,并配备制氧机,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现代化的便利设施。营地配套有咖啡吧和餐厅,提供地道的南疆美食、中国菜、烧烤、川菜等,还提供下午茶,满足游客不同的饮食需求,让游客在营地就能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营地位于喀拉库勒湖畔,直面慕士塔格峰、公格尔九别峰,游客躺在房车内即可欣赏"两峰一湖"的壮丽景色,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日照金山、银河星穹等自然美景,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柯尔克孜语意为"黑湖",位于阿克陶县境内,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慕士塔格山下。湖呈三角形,海拔3600米,面积大约4.5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5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山湖泊。因为它那深邃幽暗的湖水能够随着季节、天气乃至光线的变化而变幻莫测,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变色湖"。</p> <p class="ql-block">与 白沙 湖不同的地方在于,喀拉库勒湖的湖水更蓝,距离雪山更近,视觉感受和色彩更加丰富饱满。天气晴好时, 湖水会完美地倒映出"昆仑三雄"的皑皑峰顶, 白色的冰雪映在蓝黑色的水中,深沉静美。</p> <p class="ql-block">碧水倒映银峰,湖光山色浑为一体,景色如诗如画,使人沉醉迷恋。这里,是摄影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是诗人笔下永恒的灵感源泉,更是每一位游人梦寐以求的神秘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喀拉库勒湖畔,你可以感受到高原的宁静与祥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你可以静静地坐在湖边,欣赏着湖光山色,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压力,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放松。</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是一座变色湖,平时湖水洁净纯清,静如明镜。<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当清晨日出,浮光潋滟的湖水,随着太阳和云彩的变化跟着不断变幻着:时而湛蓝,时而淡黄,时而桔红,变幻莫测,给人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span>但当乌云满天,电闪雷鸣之时,湖水会神奇般地变成黑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水湖。</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四周冰峰雪岭环抱,昆仑三雄如同擎天玉柱,英姿雄伟,蔚为壮观。湖畔碧绿的草地,白色的毡房,与澄澈的湖水中皎洁的冰山倒影交相映辉。</p> <p class="ql-block">卡拉库里湖并不是很大,若不是高大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斯塔格峰紧挨着湖边,卡拉库里湖着实没那么出彩。然而有了山就不同了,绕湖一圈,幽蓝的山脊倒映在更加幽蓝的水面,湖光山色,颇令人有些美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水草丰茂,水面有成千上万只水鸟、野鸭款款游弋,间或还可见对对天鹅在戏水。而喀拉库勒湖除湖畔的牧草外,湖中却看不到任何生物,特别是其湖水一天之中会不停地变幻着各种颜色,令人迷茫。</p> <p class="ql-block">湖的南面则是一片草原。一到夏天,这里水清草丰,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碧绿的草地上一顶顶白毡房星罗棋布,与澄澈的湖水中皎洁的冰山倒影相映成趣,简直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喀拉库勒湖,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喀拉库勒湖,一个永远值得去探寻和发现的神秘之地。</p><p class="ql-block">游玩结束后乘车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D36(24/9)疏附县→莎车县</p><p class="ql-block">早餐后乘车出发前往莎车县,11点途经"莎车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遂入园参观游览。公园位于莎车县伊什库力乡。距莎车县城 9 公里,是国家 3A 级景区。湿地公园总面积 2449.68 公顷,于 2014 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小科普:湿地公园是指天然或人工、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p> <p class="ql-block">走进湿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芦苇荡和波光粼粼的湖面。</p> <p class="ql-block">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有着原生态的大自然景观,是候鸟迁移的重要栖息地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公园内各异的滩涂星星点点,恰似天生丽质的淑女,娴静玉立于水中央。</p> <p class="ql-block">木栈道沿着东方红水库南侧沙地修建,周边设有景观亭等休憩空间,还设有垂钓区,可供游客休闲游玩。沿着木栈道缓缓前行,在芦苇荡中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鸟类在湿地中自由飞翔、觅食。这里的鸟类种类繁多,有天鹅、白鹭、鸬鹚等,它们或低飞于水面,或高鸣于天际,为湿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湿地公园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蜿蜒的小径、葱郁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你可以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公园北部分布有规模较大的由流沙堆积作用形成的金字塔型沙丘、鱼鳞状沙丘,各种形态的沙丘风姿绰约,骆驼刺、红柳胡杨等各种奇特的沙生植物,给沙丘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波光粼粼的水面柔情温婉,犹如美人的明眸,盈盈复脉脉。摇曳多姿的芦苇、灌木是飞鸟的乐园,亦动亦静,宛如仙女飘逸的裙带,倒映水中胜似一幅韵味悠远的天然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湿地与沙漠的结合,可以说是冰与火合奏的优美乐章,有柔美也有狂放,有热烈也有低沉,如此的绝妙组合,给人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觉享受。</p><p class="ql-block">13左右走出公园前往莎车县。</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左右到达莎车县非遗博览园,博览园原是叶尔羌汗王宫所在地,虽然曾经的王宫早已不复存在,但新建的建筑群依然能感受到浓厚的西域风情。这是一座具有现代建筑艺术、民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文化艺术院落建筑,整个建筑将"维吾尔民族特色、中亚文化、古典建筑"等融为一炉。博览园位于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是新疆最大的非遗文化中心园,占地面积22.5亩,建设面积18806平方米,是莎车作为丝绸之路要塞重镇多元一体中华文化鲜明特色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象丝路"的门廊。这里的走廊美得令人惊叹,游人们纷纷驻足拍照。走廊内部装饰华丽,仿佛带着游客穿越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浓郁的中亚风情,色彩斑斓,有如万花筒,黄色雕花的建筑绿色的马赛克瓷砖镶嵌,蓝色的穹顶,错落有致的"洋葱头",长廊、立柱、圆式的穹顶上的颜色,都极具伊斯兰风格,将西域该有的样子呈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外形和布局借鉴中亚地区传统建筑元素,如有圆顶、拱门和回廊等设计元素,土黄色墙体搭配蓝色穹顶和花砖装饰,色彩鲜艳夺目,充满异域风情 。</p> <p class="ql-block">走廊的木雕花纹,更是博览园内的一大亮点。这些木雕花纹图案复杂、线条流畅、细腻精美,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些花纹图案是从中亚流传而来的,体现了莎车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些图案则是从佛教文化中改变吸收而来,展示了莎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些木雕花纹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构图巧妙、寓意深远,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木雕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团结亭与和谐阁。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王宫四周的城墙式建筑更是独特,下部作为民俗展示区,顶部则作成了城墙式,游客可以登上城墙,俯瞰四周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博览园内的建筑以土黄色为主调,点缀着蓝色花砖,对称的结构和镂空花纹装饰,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而园内的彩绘更是艺术瑰宝,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绘制出动物、植物和几何形状的纹样,每一幅都充满了创意与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餐厅装饰非常豪华,抬头仰望,高耸的穹顶,蓝白相间的图案,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半园形的屋顶之上,透着无尽的豪华与神秘。周边的小窗框表面覆盖着华丽的金色,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西式的水晶吊灯,更把大厅的高大上推向了极至。</p> <p class="ql-block">莎车县被称为"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被誉为"东方音乐明珠"。它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已列入非遗。博览园内的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每天安排多场十二木卡姆表演,由民间艺人出演 。情境式再现南疆民俗风情与木卡姆文化,重温莎车的辉煌过去,体验莎车独特的民族风情,展现莎车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木卡姆即意为"古典音乐",新疆著名的木卡姆艺术之母阿曼尼莎汗,就诞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博览园对面是"叶尔羌汗国王陵"和"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两处历史遗迹见证了叶尔羌汗国的辉煌与阿曼尼莎汗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叶尔羌汗国王陵:叶尔羌汗国王陵又称"阿勒屯麻扎"(意为纯金的陵墓)。叶尔羌汗国王陵在布局和图案装饰等方面,别具风格,体现了伊斯兰优秀建筑艺术,对于研究叶尔羌汗国宫廷制度、王位继承、君王葬礼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是研究维吾尔殡葬礼仪的物质材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维吾尔建筑史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为纪念《十二木卡姆》的创始人阿曼尼莎汗而建立。是一座被诗歌所围绕的建筑,四周的墙壁上刻满了阿曼尼莎汗写的诗句以及木卡姆十二套曲名,是诗与词的浪漫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她的麻扎(墓),方体圆顶白墙。两层挑檐向外伸展,第一层的挑檐是由高大的廊柱支撑,廊柱上雕刻图案。墓室的外壁墙面装饰着浮雕花卉纹样和几何纹样,四面门窗用镂雕和贴雕方式,装饰着各种传统几何纹样和花卉纹样。</p><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莎车万家商务宾馆。</p> <p class="ql-block">D37(25/9) 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p><p class="ql-block">今日活动安排游览"泽普金湖杨景区"。金湖杨景区位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境内,为南疆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4万亩,其中天然胡杨林面积达1.8万亩。景区内的胡杨常年享受昆仑雪水,显得婀娜多姿,素有"贵族胡杨、水乡胡杨"的美誉。景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着大量的珍稀野生动物,堪称塔河流域生物全景展示园。</p> <p class="ql-block">景区处于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出山口,南出昆仑,北育绿洲,"雪山、胡杨、碧水、戈壁、风情"是景区最大特征。</p> <p class="ql-block">叶尔羌河,维吾尔语译为"土地宽广的地方",发源于昆仑山主峰乔戈里峰的冰雪融水,穿越莽莽昆仑绵延970公里的崇山峻岭,汇纳百川成滔滔之势奔腾而下。</p><p class="ql-block">叶尔羌河穿过昆仑山系的山区,向北流淌,形成许多分支,散布在冲积扇上,形成新疆最大的绿洲一一叶尔羌绿洲。流出绿洲后的叶尔羌河在阿克苏绿洲南部汇集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及和田河,形成塔里木河,又孕育了塔里木绿洲。叶尔羌河属季节性河流,随着夏季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水将深藏于高山峡谷中的玉石冲击而下,或将河床底下积淀的玉石翻腾而出,冲出山谷,进入平原,将昆仑美玉源源不断地带给人间。待秋季气温渐凉,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便由得人们或捡或捞。位于叶尔羌河冲积扇上的金湖杨景区,此处河水迂回,河床广阔,为寻玉佳处。</p> <p class="ql-block">胡杨、水、绿洲、戈壁四位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塞外边疆的独特画卷,堪称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不可多得的一处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金杨湖为天然而成。湖水清冽,水质极佳,里面生长着多种鱼类,阳光洒向湖面的时候,水面波光粼粼,闪着点点金光。泛舟湖上,用"舟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来形容最为贴切。</p> <p class="ql-block">胡杨王:它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在经历千年风雨后仍屹立于天地;它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走过漫长岁月后仍枝繁叶茂,因此人们尊称它为"胡杨王"。据考证,"胡杨王"有1400多年的树龄,树高10.05米,胸径1.2米,经鉴定为雄性,其树龄之长、躯干之伟、生命之旺盛,在叶尔羌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实属罕见。它印证了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世纪胡杨:受土壤瘠薄的影响,景区的灰胡杨如小家碧玉,亭亭玉立在湖边渠旁,常年吸收叶尔羌河水的滋养,树干不粗,树龄却不小,被称为"水乡胡杨","贵族胡杨"。据测算,这两株灰胡杨虽然窈窕,树龄却均超百年,誉为"世纪胡杨"。灰胡杨喜光耐寒,抗干旱,耐盐渍,适应性强,树高可达20m。灰胡杨自身带有神奇的排盐碱功能,俗称"胡杨泪",为绿化漠北干旱盐碱地带的优良树种。历史上曾作为用材树种,现已全部禁采禁伐!</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胡杨林,就来到景区内有名的长寿民俗文化村,因村里长寿老人集中而闻名。</p><p class="ql-block">长寿村:泽普县有"寿乡之冠"的美誉。这里生态环境好,光照时间长,当地群众性格乐观开朗。统计数据显示,泽普20多万人口中百岁以上老人有140多位。长寿秘诀就是:以面食为主,喜食肉类、乳类,奶茶,主食种类数十种,各种新鲜水果和干果,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微量元素等得以均衡补充。荤素搭配、营养均衡。</p> <p class="ql-block">长寿老爷爷的茶馆:在金湖杨景区的怀抱中,长寿民俗文化村以古朴、温馨、休闲、舒适为特点,保留了乡村原有少数民族的房屋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长寿村贯彻"农民增收融入景区运行"的原则,通过鼓励农民在景区从事餐饮业、农产品销售等多样化经营,实现了老百姓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多元化经营的转变。村内的八家农家乐平均年收入已达到10万元以上。这个曾经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戈壁里的绿洲、绿洲里的村庄、村庄里的田园,金湖杨景区就是您梦中的家园!</p><p class="ql-block">"我在金湖杨等你"!</p> <p class="ql-block">"零公里"是国道219线(新藏公路)在叶城的起始点,对于常年往来于新藏线的人们来说,"零公里"既是起点又是归宿。零公里纪念碑两侧的立柱壁上刻有"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的字样,这不仅是对叶城地理位置的解读,也是对其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叶城位于昆仑山下,拥有新藏线起点零公里的优越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老219国道(新藏公路)零公里路标位于新疆喀什叶城。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如今,219国道北端延伸至新疆喀纳斯。</p><p class="ql-block">"零公里"现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喀纳斯景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零公里,周围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处处彰显着与时俱进的气息。因这里是新藏线的0公里起点,来叶城旅游的客人和经过的旅行者都会在此处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当晚住艾肯萨依洛克乡。</p> <p class="ql-block">D38(26/9)叶城县→和田市</p><p class="ql-block">今天从叶城赶往和田市,途中安排了三个游玩景点。核桃树王公园、和田博物馆、和田约特干古城。!</p><p class="ql-block">9:30大巴抵达第一个景点一一核桃树王公园。公园距和田7公里,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境内的恰勒瓦西村。</p> <p class="ql-block">核桃树王:国家一级古树,约种植于公元644年,距今1300多年,堪称果树中的老寿星。树高16.7米,主干周长6.6米,树型大致呈"Y" 字型,主干中空,年挂果6000枚左右。虽历经千年沧桑,核桃树王仍以其高大伟岸,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雄姿展现于游客面前,给游客一种深悠久远欢畅淋漓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树王历经千年风霜,似乎也吸收了天地之精华,产生了天地之灵气,每年当地的百姓都要拜谒"神树",默默祈祷,好象是"老寿星"真的显灵,当地高寿老人相当多,仅村内200余老人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八九十人。 </p><p class="ql-block">该树有其不可代替的历史价值。核桃王是历史辉煌的佛教古国首都约特干唯一生存下来的活证。</p><p class="ql-block">10点30分游贤完毕,去下一个景点一一和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1点30左右我们抵达第二个景点一一"和田博物馆"。和田博物馆位于和田市昆仑路8号,博物馆总建设面积13493平方米,共有3层,设有和田历史文化展厅、尼雅遗址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和文创体验厅等,常设展品数量达1300件,展览面积6160平方米现有藏品20553 件/套。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一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件文物出土于尼雅遗址,是汉朝皇帝赐给精绝国王的锦护臂,代表了汉晋时期织锦工艺的巅峰,是全国一级保护文物,也是首批禁止出境的64件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玉猴、整玉、连体双鸟木雕、元和元年锦囊‌以及玻璃木通‌等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乘车去"约特干故城"游览。</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景点一一约特干故城:约特干故城之所以被称为故城,是因为它是对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于阗古国的都城的复刻。于阗(地处和田地区)在唐代是安西都护府的一部分,被誉为"绿洲之国",也是和田的古称。于阗古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位于中国、印度和西方之间,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作为西域重镇的和田成了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珍奇宝物在这里汇聚,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成就了和田历史上最为辉煌而灿烂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约特干故城位于和田市以西10公里巴格其镇,占地157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故城结构布局灵感来源于敦煌454窟中保存的10世纪于阗王国都城壁画。这座古城的建筑风格基本复原了史书中记载的方城、白色阿以旺民居、苏密古堡和七凤塔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约特干故城的建筑特色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兼具希腊式、罗马式和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在这座城市中的交融与共生。</p> <p class="ql-block">约特干故城作为古于阗的再现,整座城以方城、红墙、白色建筑为主基调,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古堡,美食街巷、民宿酒店、手工作坊、文化展馆等,再现千年前的于阗市井百态和文化魅力,让人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于阗文明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故城内部功能布局包括王城古堡、美食街、民俗街、工坊街、酒吧街、玉石街区、特色民宿、六大文化展馆等多元业态。</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约特干故城,静谧而古朴,你会被充满西域风情的建筑所吸引。让人仿佛沉浸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旧梦中。少数民族演员的精彩表演,又让你感受到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当夜幕降临,故城化身为一个光影交织的舞台,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千年前的西域风情和异域故事。</p> <p class="ql-block">故城以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史料,融合现代光影技术全景演绎,再现千年前丝绸之路上古于阗的繁华盛景,讲述千年于阗古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千年前的《市态于阗》,沉浸于西域古城大巴扎市集中,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热情的商贩、叫卖的店家、明媚的卖花少女、沿街表演的民间艺人、擦肩而过的逛街民众等等。将这些充满活力形形色色的形象拉近与观众的时空距离,让置身于城中的人们仿佛回到古代西域,真切地感受生活气息和人文体验。</p> <p class="ql-block">具有特色的约特干故城正成为新疆旅游的全新"打卡地",是文化润疆建设的有益探索。若你寻觅时光印记, 和田约特干故城等你, 古韵遗风,待你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这家位于巴格其镇街口(故城对面)的烤包子店,他的烤包子与新疆所有的烤包子不一样,一只烤包子大约有一个伸开的手掌那么大,外皮松脆可口,羊肉馅丰腴飽满,汁多味鲜,咬一口便欲罢不能,一般成人吃一只管饱。</p> <p class="ql-block">店家售卖的新鲜羊肉上面落了好多黄蜂,让人不解,因语言障碍,无法与店老板沟通。后查阅资料才得知:蜜蜂趴在肉上主要是受到了肉散发出的气味所吸引,可能是为了补充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无机盐以及获取肉中的水分。</p><p class="ql-block">当晚投宿和田众一天豫精品酒店。</p> <p class="ql-block">D39(27/9) 和田市→民丰县</p><p class="ql-block">今日主要是赶路,目的地是民丰县。为解旅途之无聊,安排了"和阿沙漠公路观景台"和"老达玛沟遗址"二个小众景点。8:30左右到了第一个景点一一和阿沙漠公路景观台。</p><p class="ql-block">"和阿公路",也叫G580。从和田的玉龙喀什河镇到阿拉尔的南口镇,全长424.7公里,南北贯穿世界第二大沙漠一一塔克拉玛干沙漠。</p> <p class="ql-block">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宽1000公里,南北长400公里,占地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0℃,冬季有时能降至零下几十度。然而就是在这一片死亡之海上却有横贯沙漠的两条公路(另一条为"轮台民丰沙漠公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修建公路,被外界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中国人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沙漠公路是中国建设者创造的世界奇迹,和阿公路运用了我国沙漠筑路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设计,路基采用风积沙填筑,通过种植沙拐枣、梭梭、柽柳等树木,来护卫这条沙漠公路不受风沙的侵害。这条沙漠公路使从和田至阿拉尔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塔里木沙漠公路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无数基层劳动者精神的象征。在这片"死亡之海"中,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一真理。</p><p class="ql-block">观景台周边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半小时后我们乘东离开。</p> <p class="ql-block">11点45分,我们到了第二个景点一一"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达玛沟佛寺遗址 :佛寺遗址在达玛沟被神奇发现,源于一位牧羊人在红柳包上挖掘时偶然发现的佛像残部。这个牧羊人和同伴因期望获得财物而挖掘,仅发现佛寺遗迹与一尊泥塑坐佛,未如愿找到金银。随后,其中一人踢了佛像腿部,意外导致其骑摩托车时摔伤,引发"佛像显灵"的传说。此事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2002年5至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此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p> <p class="ql-block">达玛沟佛寺遗址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距离策勒县城约30公里,距离315国道约4公里。</p><p class="ql-block">2007年,达玛沟佛寺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并于同年8月20日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小佛寺遗址、毗萨满天王壁画、千手观音、三弦直头琵琶、裸体伎乐天人像等108件文物和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寺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米,东西宽约1.7米,总面积4平方米,是考古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古代佛寺。佛寺系南北朝遗迹,距今1500~1800年,表现出典型的犍陀罗雕塑艺术特征,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主尊像:</p><p class="ql-block">佛像肩宽腰细,衣褶用醒目的凸线条表示。紧贴身体的突出部分下垂,既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又清晰地显露出身体轮廓。凸线条衣褶装饰密集流畅而富于韵律,给人以薄纱透体的"曹衣出水"式感觉。这些都是早期佛像的特点,保持着从印度传入西域的影响和风格。此佛应为中原北朝晚期至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壁画:佛寺壁画人物形态圆润丰满,为典型的中、晚唐时期特点。壁画绘制年代可能晚于塑像。</p><p class="ql-block">轮王说法图壁画:唐代,泥质;高71厘米,宽44厘米;壁画人物身披散花纹袈裟,佩项圈,有头光和身光。</p> <p class="ql-block">佛寺南墙西侧守护神:男性武士,腰部以下保存在壁面,上半身残块在遗址中发现,可以拼合成一尊较为完整的图像。此武士为正身直立,眉目细长,唇上有蝌蚪胡,头戴卷草纹装饰的头冠,中心有一圆形装饰片,当中绘有一只鸟,周围有联珠纹装饰。武士戴圆形大耳环,佩项圈,身着圆领半袖长锦袍,锦袍之下穿有窄袖衫,菱格纹的长帔帛搭在右臂上,左手上举,似握持一法器,顶部残缺。武士身后绘有一头长着犄角的鹿。</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p><p class="ql-block">根据壁画所表现的内容分析,壁画并不是天女,而是鬼子母,即五百鬼子之母,最初为恶鬼,皈依佛教成为护法神,是佛寺作为护法神之一崇拜的。于阗国尊毗沙门天王和鬼子母为立国护法之神,与其他佛寺中的护法神有不同的含义。据分析,鬼子母作为护法神,建寺礼佛者很可能是一位女性,如果这不是纯然的臆测,来这座佛寺修行的人以女性居多,或许筑建这座佛寺的初衷就是为虔诚信佛的女性设立的。</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壁画(局部):</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也是人们最敬奉,在佛教密宗艺术中塑造、绘制最多的菩萨。喀拉墩1号佛寺千手千眼观音显然是更早阶段的形象,其特点是形象较为单纯。密教在中原正式成宗是公元8世纪初,并在唐代开元、天宝以至肃宗、代宗诸朝的兴盛发达,进而对藏传佛教和日本佛教发生影响。千手千眼观音像的发现说明新疆密教流行可能比中原更早。</p> <p class="ql-block">"达玛沟"不是维吾尔语,应该是梵文与和田塞语的结合。意为"佛法汇聚之地",而它的汉语音译则应称为"达摩沟"。</p><p class="ql-block">达玛沟佛教遗址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实物例证。是中国考古已发现的古代佛教遗址群中临近交通路线和主要绿洲城镇的古代文化遗迹,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实物载体。表明这里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当晚投宿和田地区好幸福宾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继续欣赏《环游大疆之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