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能增寿,静可养心。迟志鸿书 <p class="ql-block"> 乐能增寿,《黄帝内经》里讲:“百病皆生于气。”要健康长寿,心态非常重要,愁添病,乐增寿,这些道理未必人人都知道。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最好的养生方式。人这一生,苦是一天,喜也是一天;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既然百般都是活,何不开心过。不嫉妒、不怨恨、不过度消费、保护心情愉快,不纠结于内心的烦恼,跟信赖的人在一起,做该做的事,这些简单的事情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 静可养心,意思就是以静修心,心静方能生慧,为自己浮躁的心灵养一方净土!于精神来说,静可在安定神志,让精神更平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由此说,养身以动,养心以静。静,主要指精神上的清静,其次也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心为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由此说,心神为一身之纲领,任万物而理万机,具有易动难静的特点,所以清静养心显得尤其重要。《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人应保持精神的安定舒畅,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安,如此则神藏而不妄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表明人的精神情绪稳定,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平衡,正气充沛,从而维持人体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是心境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则心神不躁,情绪安定,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p><p class="ql-block">《大学》中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武侯留下的《诫子书》中也谆谆教导子孙们要:“静以修身”;曾国藩每遇大事必于静室独坐。朱子曰:“何为静?心不妄动谓之静也!”清代大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一书中特地阐明了恬淡和虚无的本质:“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清代大医徐灵胎在《内经诊释》一书中亦认为:“恬淡以养神,虚无以养志。”让心安静平和,不为物欲所累,不为世俗所扰,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子曾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当你静下来时,世界才会变得明朗,内心才会感到平和。汪曾祺曾在文章里写道,他每天早起会泡一杯茶,在家里的一对旧沙发上静坐一小时,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多年。他说,只有把心安定下来后,才能更好地去反思和自省。好的人生,需要静下来,时时去观照自己。只有像一杯水一样,把自己沉淀下来,才能在一片浑浊中,守住初心。任周遭车马喧嚣,自有“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事忘”的淡定。任岁月不堪回首,自有“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的洒然。任世事跌宕起伏,自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筱笭有云:勤养财,以远贫;学养识,以多闻;善养福,以转运。乐养寿,以延年;动养身,以健体;静养心,以弃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