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我陪老伴到黄梅五祖寺敬香。老伴自从失去工作后开始崇敬菩萨。为此,我们遍访了远近闻名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东林大佛寺等,名山宝刹。说实话,我看每一处的寺庙布局都是一样的大雄宝殿;巍峨的佛祖金身;四大金刚;观音菩萨。 如果真有“灵”为什么要辗转千里拜同样的佛呢!老伴每到一处都虔诚地燃香磕头。我不是佛教徒,不敢造次形不从心的礼佛。但我尊重佛教,千年传承的行为和雄伟壮观的寺庙必定有其存在的缘由。 五祖寺是离武汉最近的“赦赐”寺庙。虽然建筑并不盖过以往到访的殿宇,但真实存在的故土大师和碑刻,让我感到眼前的建筑、山林、石桥,都在向我叙说悠远的往事。千年的古檀树依旧枝繁叶茂、佛带飘飘;佛田中绿油油的菜薹让僧侣有寒冬的素菜品味;飞虹桥两端的“放下着”“莫错过”题字,是那样地黄梅乡土俚语,把千年与今天勾兑在香炉燃起的袅袅香雾中,飘散在礼佛人的虔诚和到访者的惊叹中。 我们从黄梅县城网约车到五祖寺不到半小时。五祖寺原名东山寺,坐落于黄梅县北13公里的东山之上,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地。一座寺庙的名气广扬和地位显赫,源于朝廷的推崇和寺庙中走出的僧人在佛教界的影响。公元700年,女皇武则天请五祖寺僧人,五祖弘忍大师的授法弟子神秀等到洛阳并拜为国师。五祖弘忍的声誉愈高,五祖寺的声望也就越大。公元848年,唐宣宗李忱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山寺,亦曰五祖寺。此后,五祖寺在李唐诸帝的倡导下,持续兴盛,从未衰败。 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间,五祖寺历任方丈相继大兴宝刹,修建殿宇佛塔;广扬佛法,使五祖寺名震天下。宋英宗赵曙为五祖寺御书“天下祖庭”匾额;宋徽宗为五祖寺题写“天下禅林”。 宋朝亡后,五祖寺毁于战火,一时冷落萧条。直到至元朝十九年(1282年)了行禅师在五祖寺原址重建寺院。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佛门弟子奉五祖弘忍肉身还东山,建真身殿。元朝至治二年(1322年),五祖寺梵刹佛像俨然一新,金碧辉煌。后来五祖寺几经劫火,又多次重修。元至顺二年(1331年)出身蒙古族的文宗皇帝改赐五祖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说五祖寺的历史距今太远,我们到访时看到的寺院和山林令人眼亮心怡。尤其是那株五祖大师弘忍手植的青檀树,四人合围有余,高28米,树冠覆盖面积近1亩。猎猎秋风中,满树的红福带迎风招展、朗声歌唱,仿佛把一千三百六十年前的五祖礼佛音传送到今天的空中。 五祖寺矗立在东山腰,寺院建筑风格独特。山门、殿宇,依山势逐层向上布局;黄、蓝的装饰色彩;别具一格的门窗,似乎有异域风格的建筑元素,令僧、俗到访者既有礼佛时“庄严国土”的庄重氛围;又有“利乐有情”教化众生和谐自然的环境。我们从五祖寺正门进入寺内,老伴燃香祈福,入殿内跪拜;在六组殿请福带到青檀佛树挂悬,祈祷千年的五祖手植树将她的心愿带向和煦的艳阳蓝天,呈到遥远的菩萨圣殿。 五祖寺主要殿宇包括大雄宝殿、圣母殿、千佛殿、珈蓝殿、真身殿、六组殿等,这些殿宇古朴而庄严,展示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我在这里看到真正的佛田。整齐的沟垄地块、生长葱绿的红菜苔,仿佛让我回到知青务农的故乡。净土的蔬菜定不会有化肥农药的侵蚀。僧侣们佛田劳作;简餐素食,相比快节奏的都市喧嚣环境,应该是别有洞天的桃花源。 五祖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5年,五祖寺被列为中国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五祖寺景区还是旅游胜地。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山上的寺院外,山下还有历代人文古迹、东山自然景观、东山博览馆、东山问梅村,等旅游景点。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到此游览过,碑刻诗文氤氲了五祖寺厚重的人文底蕴。碑文中最著名、且对考证五祖寺历史地位力挺的要数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奉诏为五祖寺撰写的“敕赐黄梅重建五祖禅师寺碑文”。遗憾的是,碑刻因岁月久远而失踪,但碑文却流传了下来(虞集《道园录》)。从碑文中,不难看出元朝皇帝及高官重臣对佛教的重视和崇敬。元泰定皇帝继位(1324年)乃赐禅宗四祖道信为“妙智正觉禅师”;五祖弘忍为“妙圆普觉禅师”,並诏翰林学士虞集撰文以记之。皇帝命翰林虞集为五祖寺撰写碑文,我想与虞集的父亲曾在黄冈当过官(黄冈尉)多少有些关联。 禅宗五祖弘忍生于隋代(公元602年)黄梅县濯港镇,俗姓周。送我们到五祖寺的黄梅当地司机说,五祖自幼被其生母周氏独自抚养,未曾得到一天的父爱。母亲独自一人忍辱抗争世俗的压力,带着幼子以帮人浆洗衣衫和乞讨为生。弘忍七岁才开口说话,随即在黄梅双峰山幽居寺出家,追随四祖道信大师修行。弘忍承接四祖衣钵后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在黄梅东山创建五祖寺。弘忍以《金刚经》传教;提倡禅法以悟彻心性本源为宗旨。675年弘忍示寂,世寿七十四。唐代宗赦谥号“大满禅师”。五祖弘忍被认为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五祖弘忍门下出了神秀、慧能两大弟子,分成南、北 两宗。北宗神秀被武则天奉为“国师”居庙堂之高;南宗慧能(六祖)则去江湖之远,潜回岭南后逐渐发展成一枝五叶的佛界禅宗主流。禅宗是中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div>慧能,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浮市新兴县)人,自幼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公元661年(有说670年)在家乡听人诵《金刚经》,得知黄梅五祖寺弘忍大师弘法《金刚经》当即从广东长途跋涉赴黄梅参见弘忍。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少数民族)且没受过教育,怎么能够成佛呢?慧能答道:佛不分南北,僧不论种族,而打动五祖弘忍;收留慧能以“行者”身份在五祖寺碓房舂米。一个尚未剃度的行者,后来能得到弘忍衣钵相传,着实耐人寻味!<br>我们进到五祖寺的“六组殿”中,看到墙上的壁画为“舂米图”,想必此地就是慧能原先劳作的地方。<br></div> 五祖弘忍为挑选接班人,命弟子们各作一偈语,佛心悟高者得以传承其衣钵。众人都觉得神秀大师兄是不争的接班人,遂沉默。神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弘忍看后微笑而未语。慧能当时尚不识字,听人传念后认为:对法和真理的追求是不必谦虚的,如是他请人代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神秀的偈语并排在寺墙上展示。 夜深三更,五祖弘忍专为慧能讲授《金刚经》令慧能彻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禅即不靠外力支撑,而靠自身的力量修行;禅即为修心。弘忍与慧能佛心相通于是将衣钵传授给慧能。弘忍连夜将慧能送到九江船上并叮嘱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指广东怀集县、四会县)。此后,慧能在长达十多年的潜伏修行后到广州光孝寺,因破解“幡动与风动为心动”令印宗大师感到此人不凡。当得见慧能出示的衣钵后,印宗大师为慧能剃度。此后,慧能在光孝寺坐坛弘法,培养出大批禅宗高僧。禅宗尊慧能为六祖。广州光孝寺即为六祖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到访光孝寺。大殿前,两株高大的菩提树似乎也印证了慧能的悟佛历程。 1956年,毛泽东主席曾对广东省委领导说:“你们广东省有个慧能,你知道吗?……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br>我国历史学家陈寅格称赞六祖慧能“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br>赵朴初居士认为,六祖慧能创建的佛教南禅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最大,现在流传下来的汉传佛教主要就是六祖的南宗禅。<br> 树高千丈由根生,禅佛万里源黄梅。五祖弘忍认人为贤,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佛门新秀,就像他亲手种下的青檀树,立千年仍繁茂、舞岁月向长空。弘忍创禅宗弘佛法重心修,念亲情孝娘亲。我们在五祖寺圣母殿前看到一则简介:弘忍创建五祖寺后将年迈的母亲接到寺内,悉心照料母亲的暮年生活。周夫人艰辛抚幼子的伟大母爱与弘忍的孝心深深打动了武则天。因此,女皇御封弘忍大师之母为“圣母”,并下令赦建圣母殿。 五祖寺山门前的坡下有座飞虹桥,由于现在的公路直到寺门前,游人容易忽视当年这座东山古道尽头,登东山、拜五祖寺的必经通道。此桥始建于元代,横跨于山涧之上,当年桥下流泉飞溅,瀑布飞崖挂壁。我们参观时,桥孔下只有断流后少量的滩水。桥两端砌有牌坊式门楼。<br> 进桥端的坊额上有清代文人题写的文字“放下着”;出桥端的坊额文字“莫错过”。当年人们挑担进山、拎香烛篮礼佛,走到廊桥都会相互招呼“放下着”歇会儿。一句“放下着”代表百姓日常彼此温馨的和谐人情。走过廊桥,抬头即见五祖寺的巍峨庙宇。“莫错过”好似佛的偈语,不要错过佛缘;不要错过身边的人缘。今天,人们常说人生哪能都如意,对待坎坷与得意要“提得起;放得下”“不要忽视身边的人”是否似曾相似呢?一座飞虹桥,连接起黄梅的百姓和四方香客与五祖寺的佛缘。 五祖寺在黄梅人的心中有一种不可磨灭的“乡愁”。 黄梅籍的中国现代文人废名写过一篇散文《五祖寺》。废名对五祖寺的回忆,展现了他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成人世界的思考。《五祖寺》传达了废名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畏和感悟。废名的《五祖寺》没有对寺庙和禅宗的描述,而是儿时对五祖寺的向往。废名幼年时,曾被家人带到五祖寺为其祈福祛病,由于不便带他登山,而将童车留在五祖寺一天门。“那么儿时的五祖寺其实乃与五祖寺毫不相干,然而我喜欢写五祖寺这个题目。我喜欢这个题目的原故,恐怕还因为五祖寺的归途。到现在我也总是记得五祖寺的归途,其实并没有记住什么,仿佛记得天气,记得路上有许多桥,记得沙子的路。一个小孩子,坐在车上,…… ”。废名在济南千佛山游玩,走到一个小庙前,看到白墙上写着“一天门”三个字就想到家乡五祖寺的一天门,继而联想到小时候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感到自己拾得一个很大的喜悦,不过那个喜悦甚是繁华,虽然只是喜欢那几个数目字,实在是仿佛喜欢一天的星,一春的花,重逢了儿时的世界。 乡愁朦胧在故乡的山水、老宅、母亲的味道、恒久留存建筑的记忆;纵然你远足天涯,她都会让你从梦中笑醒。 你看五祖寺像不像黄梅“家乡的老宅”? <div>附记:</div>废名,原名冯文炳,祖籍黄梅县苦竹乡,1901年11月出生于黄梅镇小南街。幼小上私塾,1911年在县高等小学就读,十六岁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武昌当小学教员。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胡适、周作人、鲁迅等文化教育界泰斗的学生,与江绍原、俞平伯、沈启无为同窗好友,并称为周作人的四大弟子。废名曾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先生创办的“语丝社”成员;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br>废名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和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上世纪20-40年代,作品以“散文化”闻名,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br> 史料搜寻于网络、五祖寺铭牌介绍、寺院刊印资料而编辑,不妥之处敬请留言指正,谢谢!<div> 河 牛</div><div> 2024年12月于武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