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患者如何应对肌肉萎缩的挑战

巧说渐冻症

渐冻症,医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以及肢体麻木等,而肌肉萎缩尤为突出,给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带来极大影响。据统计,十名渐冻症患者中,约有九名会遭受肌肉萎缩的困扰。那么,面对这一难题,患者该如何缓解和改善呢?本文中,王世龙中医师将从多方面进行梳理,助力患者应对肌肉萎缩带来的种种挑战。<br><br> 一、渐冻症肌肉萎缩的成因与发展<br> 肌肉萎缩的产生源于一个复杂且逐渐加重的过程。渐冻症主要侵袭运动神经元,涵盖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它们掌控着身体的肌肉活动。一旦这些神经元受损,向肌肉传递的信号就会变弱甚至中断,致使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引发萎缩。<br><br> 通常,肌肉萎缩始于患者单侧或双侧手指,初期表现为活动笨拙、无力,随后逐渐蔓延至前臂、上臂以及肩胛带肌群。随着病情推进,肌肉无力与萎缩会进一步扩展至躯干、颈部,最终累及面肌和咽喉肌。如此一来,患者不仅体力大幅下降,难以完成抓取物品、行走等日常活动,还会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运动协调障碍、肌肉痉挛和抽动等严重症状。 (一)西医西药治疗<br> 延缓病情发展。利鲁唑是常用药物之一,它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减缓病情恶化。此外,抗氧化剂和营养神经药物,如依达拉奉、辅酶 Q10、甲钴胺分散片、维生素 B1 片等,也能为神经提供营养支持,缓解肌肉萎缩症状。<br><br>(二)康复训练辅助治疗<br> 康复训练是缓解渐冻症肌肉萎缩的关键途径。王世龙医师推荐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骑车、游泳等,这类运动可提升身体耐力与心肺功能。患者需依据自身状况合理调整运动强度与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对于初期患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的力量训练,如轻度举重、靠墙站立、平板支撑等,有助于减少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不过,训练时务必注意适度,避免因过度运动造成肌肉损伤。<br><br> 平衡训练也不容忽视,单脚站立、闭眼站立、行走平衡练习等,能够有效改善因肌肉失控引发的平衡问题。同时,由于渐冻症会影响呼吸肌功能,呼吸训练对患者极为重要。通过深呼吸、咳嗽、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进行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与耐力。<br><br>(三)中医中药治疗<br> 中医认为,渐冻症属于 “痿证” 范畴,其发病与人体内在的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于濡养,是导致肌肉萎缩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黄帝内经》所云:“肝主筋,藏血以荣筋;肾主骨,藏精以生髓。” 肝肾之精不足,不能充养筋骨肌肉,肌肉便会逐渐萎缩无力。<br><br>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有效转化为气血,无法濡养四肢百骸,也会加重肌肉萎缩的症状。且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功能失调直接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与功能维持。<br><br> 另外,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阻滞不通,气血不能顺畅到达肌肉组织,也会引发肌肉失养而萎缩。<br><br> 王世龙中医师凭借近二十年治疗渐冻症相关疾病的经验,遵循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原则,推出纯中药治疗方案 ——“五龙荣肌汤剂”。该方案依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与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注重滋补肝肾以强筋壮骨,使肝肾之精充足,得以滋养筋骨肌肉;健脾益胃以促进气血生化,确保肌肉有充足的营养来源;疏通经络以畅达气血运行,让气血能够顺利灌注到肌肉组织;调和气血以濡养肌肉,使肌肉恢复生机与活力。通过多靶点、多层次综合调理,致力于恢复机体阴阳平衡,激发内在生命力,从而缓解渐冻症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渐冻症患者面临着肌肉萎缩带来的巨大挑战,但通过西医西药、康复训练以及中医中药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与应对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与疾病抗争增添希望与力量。<br><br> 王世龙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