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州古城(四):贡院

安居乐业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道光十二年(1833年)由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重修和增建,形成规模宏大的考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起源及影响,武举的创立。</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下的生员身份代表着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通常显著高于平民。</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不管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生(通过县试和府试两场考试的学子才能叫做童生)成为童生之后才可以参加院试,只有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史上最高龄的童生是广东三水县陆云从,100岁方考中秀才。</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考试,考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功名和政治地位。大三元和小三元都是科举制度中用来描述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术语。</p> <p class="ql-block">从西辕门购票进入贡院,对面就是东辕门,不过二者之间矗立着一道高大的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道影壁墙,长22米,高6米,颇有气势,它不仅有遮蔽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考后放榜的地方。也就是考生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是否榜上有名。旁边还有人物塑像,此时一定会让你想象发榜时鸣炮奏乐、隆重又壮观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这组雕像告诉我们,为了防止出现作弊行为,考生再进入考场前是要搜身的。</p> <p class="ql-block">影壁墙对面就是贡院大门,是考场的入口,也是对考生们进行搜检的关卡。考生必须凭结票(准考证),要在寅时(相当于清晨五、六点钟)在门外排队,由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亲自点名入场,入场时候,还要对考生所带的笔墨、食品、衣物进行严格的搜查,防止考生夹带作弊。</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贡院”二字尽显大气磅礴,廊檐下还竖着“回避”、“肃静”木牌,一看让人感觉这是肃静威严之地。门廊两边挂两幅柱联:为国为民遴萃拔秀,弘文弘德选贤举能;文运通天笔卷风云开凤翼,魁星点头才倾江海占鳌头。从对联内容就可以感觉到贡院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迎面是两棵枝干虬劲的古槐,郁郁葱葱笑迎宾客,俗称“乾隆双槐”。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亲手种了这两棵槐树,也成了考生们小憩纳凉沐浴皇恩的地方。如今科考制度已经结束,但这两棵槐树,却是贡院的历史见证者,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为防止作弊,考生不仅在跨过大门门时,要进行搜检,到了二门,还要再次进行复查,如发现有携带作弊现象,对所涉及人员均按大清律例加以处治。可惜的是二门建筑已遭到破坏,此处为二门基址。</p> <p class="ql-block">二门基址两侧则挂满了红条幅,人们来贡院看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带上了满满心愿,尤其有学生的家庭,祈福孩子学有所成、金榜题名、前程似锦。</p> <p class="ql-block">走过二门就来到了魁阁号舍。魁阁号舍为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可容纳百余名考生在此进行考试。</p> <p class="ql-block">魁阁在号舍南面,它的建筑结构非常奇特 ,犹如一只鸿雁展翅高飞,凌空翱翔,另外它的四级设计也代表着我国古代科考的四级考试,所以说这种建筑形式也有步步高升之意。魁阁中的二层阁楼供奉着“魁星”神像,整体建筑气势雄伟,雍容壮观。</p> <p class="ql-block">魁阁下面是号舍大门,前门柱上一副楹联“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意思是告诉学子们只要肯埋头苦学,下够功夫,就一定能成功。后面门 柱上还有一副楹联“凭三尺书案七寸素毫,写出安民策;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意思是在考场上把十年寒窗苦读所掌握的才学都在考卷上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当朝为官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魁阁中的二层阁楼,供奉着“魁星”。只见魁星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呈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点斗”。相传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历代招考文、武状元时,所考的试卷都要经他批阅。不过说到底考生的命运还得靠自己的笔杆子来改变,门楣上挂的金字木匾“笔参造化”四个字说的非常透彻。</p> <p class="ql-block">走进号舍真心感觉这个考场实在不小,头脑中立刻浮现出当年无数学子在这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奋笔疾书的场面。不过现在看起来诺达的考场俨然成了一个小博物馆。号舍分左右两部分,其中左半部分展出了科举制度的沿革及影响、一些有关科举的事例的古书籍、准考证、担保书等等应试的凭证,及一些名人的试卷、平时的学习卷、金榜录取的名册,还有作弊的衣服、鞋袜、饭团等等。</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殿试卷</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会看到前总书记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刘春霖,河北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考上了状元既开心也不开心,1912年2月12大清亡了,其实在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停止科举。</p> <p class="ql-block">刘春霖获科举状元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自有科考,便有作弊。而且,作弊的手法千奇百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穿在身上的马甲和脚上的袜子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作弊小超,及把作弊小抄放在窝窝头中,更有甚者为了作弊还专门做了本袖珍小书,看完这些古代人的作弊方式真的是让你脑洞大开。</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成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公元1905年9月2日,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史上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柜里的众多展品,估计你对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章制度有了大致了解。除了这些,号舍一侧的各个展栏展示的内容不要错过啊,驻足看一看,定会对定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颇多。</p> <p class="ql-block">光绪年状元匾</p> <p class="ql-block">道光年进士匾</p> <p class="ql-block">号舍右半分是复原的考试场景,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柱子上还有一些大字,写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个出自国学里面的《千字文》,古代事物的排序都是用千字文来排序,考场座位号也不例外,第一排由内向外就是天字1号,天字2号、天字3号,第二排就是地字号。所以说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千字文必须得背熟,要不然进了考场,自己的座位号都不太好找。</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再看看考生塑像有的凝神思考,有的下笔如有神,形象再再现了考生的考试表现。</p> <p class="ql-block">另外考试过程中还有有兵丁严密把守监视,如发现有来回走动、丢纸、说话等行为立即扣考,严重的木枷示众。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想作弊都难。</p> <p class="ql-block">走出号舍,两座建筑物(即号舍和大堂之间)伫立着两根刻有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气势张扬的汉白玉盘龙石柱,柱身高达4米,两个柱子组成一道龙门,鼓励着考生们鱼跃龙门。考生过了这道门交卷后,就有可能考取功名。</p> <p class="ql-block">跨过龙门,也就两步之遥的距离就是贡院大堂。大堂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到此考生的命运基本就无法更改了。门前一副对联“所谓拔才为国为民,夫惟得士以德以能”则说明了选拔人才的目的和依据。</p> <p class="ql-block">颁簪花礼是学政大人对考取的新秀才进行祝贺性、勉励性礼仪。全部过程为赏给红花,并为新秀才帽子上插花叫做簪花,然后到孔庙向孔子像行礼等。此场景为学政大人为新秀才颁簪花礼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大堂如今也设为展示展览所用,还原了当时考试官员封卷、办公的场景。室内陈设简单,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同样给人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堂,再往前走,来到一片空地,你一定会好奇怎么这里的考官露天阅卷?其实这里是二堂,原来是有房屋的,不过已损毁,修建的这组雕塑其实告诉游客这里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堂之后是揽胜楼,揽胜楼是考官们的住宿的地方。揽胜楼整体可以登高眺望远方。闲暇之时,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们常会聚集于此,尽揽霞光美景,题师会友。</p> <p class="ql-block">如果细观察揽胜楼,它的特别之处除了两侧各有一个二层耳房外,还有就是它的上楼楼梯。一层到二层楼梯在这边,然后二层到三层的楼梯在那边,并非传统的径直上楼方式。这是因为主考官住在最高层,要是有人对他有一些请托的话,他得先从这一层上去,然后穿过整个二楼,众目睽睽之下,很多人都会知道来者的目的。所以说揽胜楼的上楼楼梯这种设计在当时其实对人心是一个震慑。</p> <p class="ql-block">院内还有一通碑刻,尽管碑文残缺,但依据文中的关键信息,可推测此碑是王瑚墓碑。</p> <p class="ql-block">贡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无数读书人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在中国漫长的科举取士进程中,学子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挤进官场。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必须拼尽全力。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考场,似乎是相对公平的地方。它的存在,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住官场入口。因此,不管朝代更迭,贡院永远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