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dan)”,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jian)之一”。(唐时南诏的州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理喜洲的正义门是地标式的古建筑,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东朝西,是喜洲镇的西大门。金鸡独立般伫立。有两扇朱红色的铁质大门,正义门正对喜洲的市上街。旧时在外游子回来喜洲,不管是做了官前呼后拥的,发了财骑马坐轿子的,不得志穷困潦倒脚走的……到了正义门就得步行进入,以示对家乡及父老乡亲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义门的门楼上便是魁星阁。大门内有一把陡直的木楼梯通向魁星阁,上楼梯时需得匍匐攀爬,有那种小心翼翼祭拜魁星神的虔诚之意。上了阁楼,便见塑有持毛笔的魁星神。魁星神坐西朝东,披甲戴盔像古代的武将装束,没有古时文人羽扇纶巾的儒雅气质,但面孔却清雅俊秀,给人一种亲切可爱的感觉,景仰之情陡然而生。“金榜题名” 则由魁星手中的笔圈点,读书人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旧时读书人将魁星顶礼膜拜奉为明神,通过祭祀、祈祷,寄托于魁星神给自己带来文运亨通而能改变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刚进古镇,抬头便可以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如叶盖的大青树,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因为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青树,是每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大青树旁便是喜洲古戏台。这里便成为古城居民的群体聚集活动中心。在劳动间歇时,村民们来到古戏台广场,在大青树荫下小憩;“绕三灵”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欢;如果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镇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苍逸图书馆,喜洲商帮严子珍捐资创办的图书馆,是喜洲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公共图书馆,展现着大理白族人家诗书传家的崇文传统。承继前辈努力,今天,它是大理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多元丰富的大理。八十余年前,它是莘莘学子求学的殿堂;八十余年后,它是彰显喜洲古镇历史文脉的新地标。在苍逸图书馆,穿越八十余年光阴,见证一脉书香的延续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树参天,小桥流水,苍逸图书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走进图书馆,恍如隔世,复古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融入原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大理美丽山水之底色,苍逸图书馆完美融合中式与现代风格,雅秀风华,婉约别致,充满古典情调,呈现出自由开放的自然、人文空间。现今苍逸图书馆已形成品质阅读、文创生活、儿童空间、休闲茶歇、文化沙龙等多种业态并行的体验空间。喜洲古镇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氛围,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喜洲古镇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和知识让苍逸图书馆又焕发出了昔日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多年洗礼的正义之门,注视着巍峨的五台峰。穿过古镇,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让人感觉仿佛找到了南诏古国的魅力。依山傍水的喜洲古镇是遗忘不了的梦境,是隔断不了的情思,是苍洱之间的桃源!竹林幽幽,古榕静立,搭配茶花、野兰等鲜花,自然清新中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和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入市上街,看见云南“八大怪”的抽着水烟筒的商贩,水烟筒,俗称大碌竹是民众吸烟的常用工具。竹筒中部插一小铜管或小竹管,是点烟丝的地方,竹筒内装着水,上部开口处 用于吸烟。水烟筒由烟斗、烟仓、烟托、插管、烟钎、镊子、链条组成。烟斗由烟嘴、储水筒、活动烟斗三部分联成一体。一只完美的水烟筒必须是上述各部分完整无缺,且印记一致。金鞍配良马,饮酒饮茶讲求皿具,抽烟也一样,有了上等的烟丝还要配上上等的水烟筒,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茶余饭后,田间小憩群聚一处,一根烟筒这个吸完另一个又吸,边吸烟边谈天,“咕咚咕咚”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紫云山寺位于喜洲古镇四方街上,是喜洲“道、佛、儒”三教合 一的重要宗教建筑。建立于明朝。寺门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色,富有装饰的门楼中融入了许多白族民居元素。例如,寺门的第一阶装饰物是凤凰,寓意着庙里供奉的主神是女性。寺内的建筑布局合理,有主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等。在这,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馨坊牌坊,清朝末年(1908年),川中名儒陆慎言从日本留学归来,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变卖家产,相继创办了淑行女子学堂,即现今的喜洲古镇中心完小。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门前还有一座“德馨”石牌坊,这些牌坊无不给古镇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严家侯盧,严家后裔严学侯先生传承了严家谦虚谦和的家风,对外谦称“侯庐”侯取主人的名字,“庐”取三顾茅庐之字。严家民居-侯庐现在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白族建筑艺术的典范。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走马串角楼等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门头就是白族飞檐斗拱三滴水大门。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是闪耀在苍耳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而严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这是一种高尚的礼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 “清苦之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三道茶”的工夫就是让人体味人生的全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严家大院,严家大院的主人叫严子珍(1870-1941),大理喜洲人,白族。号镇圭,别号苍逸老人。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占地2478平方米,巨大檐口的大门、照壁字画、漏角天井、花木盆景、欧式西式洋房深深吸引。一扇不太宽的门一直向后延伸。一个字延伸出几个方向。它古色古香,别具匠心。它既体现了主人含蓄宽容的哲学,又释放出主人的刚强精神。一进四院,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指,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方街是云南滇西古城镇中特有的兼具集市、贸易和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用途的“中心广场”,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在滇西各地古城镇里的四方街中,喜洲古镇的四方街算得上是最富特色和盛名的。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老街全部用石板铺成,小尖角的瓦房和背着竹篓采买的白族商贩,构成了喜洲最原始的生活。也是整个古镇的中心和枢纽。以四方街为中心四通八达。东至喜林苑,西至正义门,南至恩荣坊,北至董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四方街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文明坊”。一副对联——题开汉武叶榆县、名拓南诏史睑城,它就告诉了我们喜洲的来历。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方街不仅是喜洲古镇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古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喜洲一地,苍洱毓秀,人才辈出。明代,喜洲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了褒扬人才,激励年轻人向学上进,在四方街中心建了一座“题名坊”,将各朝代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当地人的名字都刻在石牌坊上,意在启迪后学,鼓励当地青年读书成才。从建坊以来,在坊上刻碑题名的喜洲举人、进士、翰林数以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都说云南“食虫”,那也仅是传说,但在喜洲古镇的街上,亲眼所见,让我“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这是真的麻?看着蝎子、蜘蛛、蜈蚣真是瘆人!这能有人吃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方街上还有一座巍然壮观的木牌坊,是明朝正德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士”的喜洲杨土云的“翰林”功名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乳扇又被称为是“中式奶酪”,它用牛奶制成,在制作时要把凝固的酪蛋白缠绕在竹竿上风干,如同缠绕的丝线,所以本地人又称为“可以吃的线条”。一般“一炉、一网、一筐”就能撑起一个烤乳扇的小摊。先烧炭火,火候正好时,将筐里准备好的生乳扇平铺在网上烤,有时候会刷上玫瑰酱,然后一边烤一边卷成卷状。刚烤好的乳扇很是香软,融化后缠绵在舌尖上,牛奶的香味里带着一丝花香的甜味,搅起阵阵味蕾涟漪。而冷却后又别有一番滋味了,嚼起来会多几分韧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要论喜洲的标志性建筑,那一定就是这圆角楼了。这栋始建于1945年的民居,原是喜洲城北村村民杨如轩的旧宅。它有着白族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额的融合,构建出外圆内方的独特美学,复古感相当浓郁。古老的半围楼斑驳着时光,走进去,就能看到一个老式的喜洲照相馆,内部装潢也有着浓烈的民国风情,连时间好像都在这里被按下了暂停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入微风吹动的茫茫麦田里,去到大树参天的洱海边,眼中的色彩,好像皆是油画般的迷人。喜洲范林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村外有大片大片的农田,是不可错过的美景,“麦海”!麦海,微风吹拂,麦浪翻滚,初春的麦田还是郁郁葱葱,可以看到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整个人都会陷进这片茫茫田野里,风轻轻的吹,温柔缱绻被揉碎在缓慢的时间缝隙,竟想时间再慢一些才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是藏在大理深处的秘境,这里拥有一个真正的田园生活。青瓦白墙的民居旁是大片的春日麦田,夏日的麦田和秋日麦穗,沿着笔直的小道穿越其中,就像来到油画里,每一帧都带着自然强大的治愈感。微风吹拂树叶,坐在大树的长椅下,看云卷云舒,这大概就是世人理想的生活了,无关名利,只与朝夕相处,静谧而美。庭院外的外墙、与青砖瓦的飞檐,无论是配上麦田,还是金黄稻田,都是绝美的画卷,置身其中,就像人在画中游一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夕阳下情侣乘坐“花车”,微风吹动麦田,整个画面就像宫崎骏动画一样,治愈又充满希望,完全就是喜洲版的“伯朗大道”。迎风穿过麦田,再烦躁的心都能被这片绿油油和金灿灿的画布给消除。穿过麦田、走过老巷,涌入人潮,就仿佛抵达了烟火醉人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虽小,却拥有极大的“体面”,这种体面是喜洲人历经数代传承保留下来的宝贵技艺。喜洲扎染外销国外,甲马画、瓦猫的制作手艺也都被列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代匠人的坚守,才让喜洲变得如此丰盈立体。你会看到很多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白族服装,其中又以“蓝白相间的扎染”成为白族服饰的独有符号。“甲马”起源于唐代,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历经元、明清三代而经久不衰。由于是在纸上手绘的彩色神像,所以云南人又称“纸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在喜洲古镇,静静地看着一个个院落,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展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也说明白族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走进喜洲的民居,在大门、或是灶台上都能看见甲马的身影,当地人主要是用来祈祷平安的,这项技艺的制作场景不仅出现在了《清明上河图》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瓦猫是云南特有的看家护宅、驱邪纳福的镇宅神兽,在喜洲民居的屋顶上,经常能看见似猫似虎的“镇宅守护神”。这个守护神就是瓦猫,它又叫“镇脊虎”,白族崇虎,俗称老虎为大猫,所以将虎形象化作瓦猫安放在房头门顶,以示避凶向吉。瓦猫是结合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意识,经过巧妙构思制作而成的民居屋脊专用的神兽造型。在云南民间,老百姓们常把属虎的人说成属猫,毕竟“猫有九条命”。虽然它看上去没有猫咪那么萌,但却融入了深厚的本土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喜洲古镇里,不仅留有严、董、杨、尹四大家族商海沉浮的传奇故事,还有大大小小的世家庭院,每一处都是沉甸甸的历史。一座大院,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方灵动,一世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宝成府,原主人为其题名“镜庐”,只因后人为了追忆主人严宝成而得名“宝成府”。宝成府分南、北、中三院,北院和中院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登上屋顶阳台就可以俯瞰整个喜洲古镇,府内所有的院子通过角楼连城一体,四通八达,具有白族民居走马串角楼的特点。从门头飞檐,庭院里的照壁,到楼廊花窗,精雕细琢的木雕和雅致的水墨画,整座院落的艺术气息和白族风情都蕴藏在宝成府的装饰中。“镜庐”是中国人的,“喜林苑”是美国队长的,而这就是现今的喜林苑宝成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的“四大家族”分别是:严姓的永昌祥,董姓的锡庆祥,杨姓的鸿兴源和尹姓的复春和,这四个家族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喜洲帮的代表。严家民居的位置就在喜洲镇内,历史的演变对于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式、装饰风格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将白族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一一展现,并结合白族传统的民风民俗,传统建筑见证了人类成长的历史,多方面展示白族的传统文化,民居建筑的基因、艺术符号。也反映了过去白族的生产、生活与民族礼制的关系,是一种不可逆的民族文化,有着很大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洲原本就不缺艺术和文化,茶马古道让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也让开放的思维在这里积累沉淀。千年以来喜洲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奠定了文化艺术深厚的根基。只是苍山的幽幽云雾和洱海的湍湍流水,让喜洲不会随世界的飞速发展变化过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