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忆李厚之先生</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厚之先生已离开我们一年了。</p><p class="ql-block"> 每静夜校稿,仿佛看见先生手写的书稿在侧,仿佛看见先生发过来精彩的微信考古笔记,仿佛听见先生褒扬的话语,更有似听见先生鼓励前行的忠告。</p><p class="ql-block"> 在大竹园中学教书的时候,我通过《安康日报》认识了厚之先生。那个时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是他忠实的读者。每逢安报副刊里看到有汉上二叟或者兴安厚之的文章,我都认真阅读,并且剪切保存。通过他的文章,了解到安康的历史文化与文物考古知识,也引起我对地方习俗与古迹遗存的关注热情。</p><p class="ql-block"> 2009年,我经过丁文老师的介绍,拜访了厚之先生。谈话间,厚之先生得知我在整理刘应秋的《一砚斋诗文集》,当即拿出了自己手抄的《一砚斋集诗稿》让我参照校对。《一砚斋诗集》原稿保存在安康市图书馆(现在的市少儿图书馆),1983年洪水浸泡后,抢救整理图书馆古籍图书时,丁文老师花高价复印了一份,厚之先生抄写了一份。复印件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很多地方模糊或残缺。厚之先生的手抄件成为复原文献有力的参校本。当时我没敢邀请厚之先生参与我的整理项目。一个多月以后,我将《一砚斋集诗稿》的打印件交给他看时,他非常激动,连说:“好,好,这下《一砚斋集》能够继续流传了。”说罢,当即表示参与注释。</p><p class="ql-block"> 不久,通过厚之先生先的介绍,市方志办张永强主任邀请我参加《安康历代名人录》的校对工作。其实这本书的原作者就是汉上二叟,即李厚之、张会鉴二位先生。方志办让我帮助他们核对一些历史人物史实。此后几个月,我白天在家整理《一砚斋诗集》,晚上带着电脑去厚之先生家里,一同校对《安康历代名人录》。我用电脑检索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有关藏书,在《四库全书全书》中检索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厚之先生都一一对原稿核对修改,没有一点不高兴和恼怒,反而逢人就夸赞我,先生真有“说项”的风度。</p><p class="ql-block"> 2013年冬天的一天,厚之先生电话我说:“你知道刘寅初不?”我说不知道。他说:“刘寅初的诗好得很。我想请你帮忙,把他的诗整理出来。”等我看见刘寅初先生的遗稿时,面露难色,那些所谓诗稿完全是一箱子乱码在一起的纸片,根本无法阅读,更不用说整理。厚之先生见状,说“刘寅初是民盟盟员,也是积极地爱国人士,他的诗很有独立的历史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厚之先生将《刘寅初诗文辑存》抄写稿交给我,说:“你仔细读读,看看他的诗歌是不是很有价值。”我用此诗稿材料申报了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并把课题基金完全用于书稿出版。可以说没有厚之先生的整理爬梳,就没有《刘寅初诗文辑存》的面世出版,安康文坛会损失一位实力诗人的文学作品,安康历史文献会损失一部有价值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整理完《刘寅初诗文辑存》,有一天我陪厚之先生闲聊,谈到安康清代诗人,他如数家珍,列出诸如王玉树、董诏、张补山、陈仅、雷钟德、谢馨等人,他说这些人都对安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把他们的诗文集整理出来,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按照先生的建议,我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回王玉树的诗稿《芗林草堂诗文集》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厚之先生非常高兴,立即着手校对注释,并写出专题文章《惠安先生王玉树》以及《王玉树年谱》,这些资料为研究清代文学和清代安康地域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2016年冬,王玉树的诗集和经史研究等文献被纳入“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古籍整理重大课题”出版计划中,这样他的作品能够得以延续保存,为社会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2018年,厚之先生已经是高龄老人,他不像一般老年人那样畏惧电脑手机,他学会了使用iPad,学会了上网,从此以后,他的一切工作都插上了现代电子技术的翅膀,他的文字工作也不再是纸本手写,而是使用文档形式传送,这样也为我减轻了打字输入的时间。2018年后,厚之先生分别和我一起整理出版的作品有陈仅的《继雅堂诗文集校注》、张补山的《来鹿堂诗文集校注》以及待出版的《正谊堂诗文集校注》,这三部作品部头大,典故多,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不顾卧床多病,一天一天趴在书桌上抄写、查阅、核对,遇见一些有趣味的诗人生平故事,第一时间分享给我;遇见一些难解的典故,他给我分享解开这些典故的方法和经验;遇见一些地名疑难,他就给我说让我问问王晓群、屈小明,力求核对准确,他经常说:“注释地方文献,一定要把握地方的特征,把有关地方的事情给后人写清楚。那些通用典故,就可以不用注释。”这真是古籍文献整理,尤其是地域文献整理的金玉良言呀。</p><p class="ql-block"> 厚之先生先走了,我又收集了几部地域文献。可惜,再没有人来和我一起分享收集文献的喜悦了,再没有人催促我抓紧整理出版了,再也没有人来为我提供无私的答疑和帮助了。 </p><p class="ql-block"> 后有疑难可问谁?谨以此文纪念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