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EN(濒危)等级。同时也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保护等级</p>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鸟类,无亚种分化。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嘴长而窄,呈红色。雌雄异色,雄鸟头、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翼镜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具黑色鳞状纹;雌鸟头和颈棕褐色,具有羽冠。</p> <p class="ql-block">喉部淡棕色,上体灰褐色,胸部白色杂以褐色鳞斑。因身上两侧有鱼鳞斑,头上长着双冠羽被称鳞肋秋沙鸭,又因头顶硬毛组成的羽冠像满清官员头上的花翎。</p>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的野鸭种类。繁殖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大多数越冬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少数越冬于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零星个体越冬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p> <p class="ql-block">。越冬期常集小群栖息于山间河流、水库湖泊中。主食鱼类、石蛾科昆虫。中华秋沙鸭的飞行和游泳能力都很强,能够每年长途跋涉数千千米,从东北飞到江南,也能够较长时间水下捕鱼捉虾或啄食水草。除迁徙时集合成大群,平时都以家族方式活动。一般春季交配,不筑巢,只在树丛中寻找树洞,雌鸭通常1天产1枚,每窝8-14枚,平均10枚左右。</p>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00多万年,成为如活化石般孑遗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中国能够确认的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的长白山,另一处是小兴安岭林区。</p>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以往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p> <p class="ql-block">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鸭绿江上发现8只中华秋沙鸭。黑龙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种群数量保持较稳定。13</p>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拍摄的鸭鸭的同时,天上飞了一只黑耳鸢(yuan)。黑耳鸢,别名黑耳鹰、老鸢、黑鸢、鸡屎鹰、麻鹰。是隼形目鹰科鸢属鹰类。是一种体形略大的猛禽,其体羽深褐色,尾略显分叉,腿爪灰白色有黑爪尖;翼上斑块较白;幼鸟全身大都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其余似成鸟;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p> <p class="ql-block">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共有5个亚种。体长54-69厘米。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