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探洪泽湖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梅珍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的洪泽湖博物馆,于我而言,恰似一位阔别已久、情谊深厚的挚友。往昔,我曾数次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天地,而这一次,我依旧满怀热忱,与作协文友欣然报名,再度开启这一场令人期待的参观之旅。原本,我满心打算为此次行程创作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作,然而,在思绪的辗转间,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用一篇随心的随笔来记录所见所感,只因我觉得这样的形式或许更能贴近生活,更具质朴而真切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日下午 2 时 30 分,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下柔和的光辉,我与文友们如约齐聚,一同抵达了洪泽湖博物馆所在的洪泽区文化中心。沿着楼梯缓缓而上,当行至四楼时,那六个醒目而庄重的字——“洪泽湖博物馆”,瞬间如同一道历史的光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走廊徐徐前行,踏入了第一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造型古朴、充满力量感的铁牛,它静静地伏卧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之相伴的,是大禹的雕像,那威严而坚毅的神情,令人不禁遥想当年他治水的英勇事迹。左侧的墙壁上,是非遗泥塑老师精心创作的墙塑,每一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右侧的墙面,则布满了与之相关的详细介绍,那一行行文字,宛如时光的注脚,为我们解读着洪泽湖以及这些古老物件背后的传奇。据讲解员娓娓道来,传说在洪泽湖大堤之上,曾有九牛二虎一只鸡的神秘布置,它们各司其职,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太平。岁月流转,如今仅存铁牛五只,其中四只坐落于洪泽境内,一只留存于淮阴区。这些铁牛均由精铁铸就,呈俯卧之姿,稳稳地安置在长方形铁板之上,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轻轻左转,一幅精美的洪泽湖俯视图豁然展现在脚下。那一瞬间,一种惊艳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们已超脱尘世,以飞鸟的视角俯瞰着这片广袤而神奇的水域。洪泽湖,作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人工湖。它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优雅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故而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天鹅湖。这片水域得天独厚,拥有充沛的热量资源与丰富的水资源,其滋养的洪泽湖区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极为有利于农业生产与人类居住繁衍。往昔,便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流传于世,这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赞美与歌颂。 洪泽湖,这座我国古代伟大的人工湖,在它那幽深沉静的河床之下,静静地掩埋着九座曾经繁华的古城。其中,泗州城尤为声名远扬。它的库容之庞大、面积之广阔、溢洪能力之强大、工程费用之高昂等多项指标,在当时均占据世界之首,堪称举世无双的水利奇迹。洪泽湖及洪泽湖大堤,在水历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 400 多年前的“三峡工程”,其对于古代水利工程学与区域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遥想清康熙 19 年,即公元 1680 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黄河夺淮之祸,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堤坝溃决,城池崩塌,洪水无情地淹没了泗州城这座历史名城,使其在刹那间沉沦于洪泽湖底,成为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凄美传说。如今,在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座精心制作的泗州城复原模型,它以精致入微的工艺,重现了昔日泗州城的繁华盛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迷雾,一窥当年的辉煌。 在洪泽湖俯视图的对面,有一处不容错过的精彩所在——洪泽湖大堤介绍视频。只需花费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静立观看,便能收获一场知识的盛宴,对洪泽湖大堤的历史变迁、建筑工艺与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那丰富而详实的影像资料,定会让你如获至宝,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遥想往昔,乾隆帝曾六次南巡,每一次都会亲临视察洪泽湖大堤,足见对这片水域的重视与关切。在这六次南巡中,有三次留下了珍贵的题字碑刻。其中,在第一次、第四次和第六次南巡期间,乾隆帝在同一石碑的正、背、侧三面分别御题诗文,那一笔一划间,不仅彰显了帝王的书法造诣与文学才情,更凝聚着对洪泽湖大堤的殷切期望与深深祝福,成为了洪泽湖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离开此处,我们移步至洪泽湖区农具展示区。这里,宛如一座“天下粮仓”的历史缩影,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农具。收割类的农具,刃口锋利,仿佛还残留着昔日收割庄稼时的忙碌与欢畅;扬场类的农具,造型独特,见证了农民们在谷场上挥洒汗水、分离谷粒与杂质的辛勤劳作;运输类的农具,则默默诉说着当年农产品搬运时的艰辛与不易。除此之外,还有日常的农用器具等,它们一一呈现在眼前,犹如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在不经意间,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遥远而质朴的农耕时代。我们在回忆中感慨万千,对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更是倍感珍惜与敬重。</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步入了洪泽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文化展区。这里,主要展示了洪泽湖丰富多样的鱼类标本,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洪泽湖水域中那生机勃勃的鱼类世界。此外,还有一艘五蓬船静静地停靠在展厅中央,它那古朴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渔民们驾驶着它在湖中乘风破浪、辛勤捕鱼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那杆芦苇荡中的鸭枪,又称大枪,则格外引人注目。这杆枪,乃是洪泽区域极具传统特色的猎具,往昔主要用于湖上打野鸭。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它更是承载了一段英勇无畏的历史记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洪泽湖地区巧妙地组建了“鸭枪队”,队员们手持鸭枪,穿梭于湖荡之间,专门袭击日本侵略者的水上运输队。那一声声清脆的枪响,打破了侵略者的美梦,打得日本鬼子胆颤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正因这杆枪在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在建国后公安机关多次收缴并销毁枪支的行动中,它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展厅的四周,还陈列着勾叉类、笼篮类、旋网类等众多渔类用具,它们共同构成了洪泽湖丰富多彩的渔文化体系,让人目不暇接,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灿烂文化展厅。这里,宛如一座文化的宝库,展示着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服饰与珍贵的出土文物。民俗物品琳琅满目,有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还有稍大一些的四寸五寸银莲,近代的绣鞋,它们见证了古代与近代女性独特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虎头枕造型憨态可掬,龙尾带、鱼尾带则工艺精湛,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文物方面,有清代的铜雕愚人夫妇,其雕刻工艺细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有明代龙泉窑的瓷器,温润如玉,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汉代的耳陶壶则别具一格,造型简约而不失大气,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得以领略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踏入了一隅阁藏品陈列厅。这里陈列着陈彬先生的无私捐赠。陈彬先生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深切热爱与坚定支持,将自己多年来悉心珍藏、精心挑选的众多收藏品慷慨捐赠给了洪泽湖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源,为传承和弘扬洪泽湖地区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最终,我们踏入刘兆湘船模展馆,领略非遗船模之韵。刘兆湘 1964 年随父刘钦伯研习木船制造,所造船只涵盖洪泽湖轮船、运输驳船及十多种捕鱼船。1970 年始收徒传艺。2012 年,他维修 5 条渔船,多次讲授制船与维护知识,使十余名学徒受益。本地造船多选桑树、槐树、榆树等,一艘木船历经三十余道工序与数百零部件的精细打造,像裁切、拼合等步骤,复杂船模制作常超一月。刘兆湘以工匠精神,让船模工艺与形态获赞,频携作品参与省、市、区非遗展。2010 年 9 月,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已将洪泽湖博物馆四楼的整个展厅参观完毕,并与大家分享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亲爱的朋友们,看了我的分享,不知您是否也心生向往?无论是洪泽本地的居民,还是来自远方的游客,这座免费对外开放的洪泽湖博物馆,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等待着您的到来,期待与您一同穿越时光的长河,领略历史的韵味,感受文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