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石窟的代表,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以前只知其名,2017年1月观看了成都博物馆的敦煌艺术大展,听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和第五任院长赵声良两位专家的讲座,自此启蒙并种草。2024年12月4~8日,跟随山原猫游学团深度探访敦煌石窟。</p> <p class="ql-block">一、前期准备</p><p class="ql-block"> 12月4日,从成都起飞经兰州,沿着河西走廊,擦过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缘,落地敦煌机场。</p> <p class="ql-block"> 位于市中心的敦煌城标“反弹琵琶”雕塑。</p> <p class="ql-block"> 入住五星级天河大酒店。此酒店位于地广人稀的敦煌城边,特色服务之一是每晚往客房送泡脚盆。</p> <p class="ql-block"> 酒店内景。</p> <p class="ql-block"> 下午先独自参观了酒店附近的敦煌博物馆。淡季看馆游客极少,仔细观看了解敦煌自西汉以来的历史,这是一部华戎多元文化交会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唐丝路繁荣的年代,在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新北道开通之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span>敦煌城处于中原汉地、西域绿洲、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四大文化圈的交汇点,这就决定了敦煌具有胡汉杂居多民族共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听讲座,敦煌研究院专家解读敦煌。孙老师同时是摄影专家,他用无数漂亮的照片来讲解敦煌的地理历史背景、石窟开凿历史、佛教艺术与外来影响,并选择了各历史时期的部分经典洞窟作简单介绍。</p> <p class="ql-block"> 山原猫发放的学习手册,书中有敦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以及本次我们即将参观的主要石窟简介和壁画图片。回到家来才得空仔细阅读。</p> <p class="ql-block"> 佛教常常以图像雕塑转化经文教义作为一种传播教育方式,因此佛教造像尤为丰富,而石窟是与佛像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建筑形式。汉代佛教进入我国后,由西域经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必经敦煌,由此有了敦煌石窟群。</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群由敦煌地区的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窟、西千佛洞窟、五个庙石窟等几处石窟组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质松软,不适宜雕刻,故石窟中以窟壁泥墙上的壁画为主,泥质塑像为辅,窟檐建筑仅存不多。我们首先参观现存壁画佛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二、参观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开凿在敦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现又叫大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个时代,十四个时期,历时千余年。北魏、西魏、北周为发展期,隋唐达到鼎盛。北宋以后日渐衰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建洞窟极少,</span>仅限重修。元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特别是明朝将敦煌抛置于嘉峪关之外,莫高窟停止修建并逐渐淹没于荒野,直至清末藏经洞被发现,莫高窟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宕泉河东岸的塔林。</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宕泉河西岸的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石窟一层由北往南编号,二层由南往北编号。</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主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窟开凿在</span>南区,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外,多达二百五十余个洞窟都是徒壁无画的空窟(未编号)。</p> <p class="ql-block"> 洞窟主要分为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等六大类型。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主要有佛像、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p> <p class="ql-block"> 12月5日一早,先到位于莫高机场附近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两部记录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前者讲述了莫高窟的开凿历程和时代背景。后者对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坐在球幕电影院内仿佛置身于绚丽的石窟之中,亮瞎双眼。随后开启两天的石窟探访。</p> <p class="ql-block"> 看完电影乘车来到窟区。</p> <p class="ql-block"> 俯瞰窟(南)区。</p> <p class="ql-block"> 窟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宕泉河西岸边的大牌坊。</p> <p class="ql-block"> 穿过广场,来到窟区入口处的小牌坊。</p> <p class="ql-block"> 门票价格:旺季正常票:238元/人,包含数字电影并参观8个洞窟。应急票:100元/人,参观4个洞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位散客在30日内只能买一张门票。</span>淡季:140元/人(60岁以上95元/人),包含数字电影及12个洞窟。此外,特窟单独购票,每日限量开放。</p> <p class="ql-block"> 进入检票口后放眼空旷的淡季窟区。</p> <p class="ql-block"> 在明星讲解员翟鹏老师和专业领队朱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按历史时代顺序深度看窟,系统认识敦煌艺术千年流变。早出晚归的两个整天观看了各朝代20个普窟+10个特窟+2个复制窟,共计32个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为了捋清石窟风格变化的轨迹,我整理出一张敦煌石窟年代表,将这次看过的洞窟编号对应到各个年代,以便查阅。</p> <p class="ql-block"> 网上找了一张所有洞窟的年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各洞窟中除塑像外,壁画几乎布满四周和顶部,画面内容极多。其中还有很多密体画,一幅画中有若干场景表现了不同的故事。若将每窟的壁画塑像全面讲解,一个洞窟就可讲数小时,时间所限,我们只好泛泛了解各窟的特色和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与以前看到图片、视频中敦煌石窟局部画面,特别是退色后黑黢黢的画面一头雾水那种感觉完全不同。进入真实的洞窟,特别是经典的特窟,放眼从头顶到四周满目的精彩图画让人瞠目震惊。由于洞窟内不允许拍照,只好养养眼,把美丽的画面留在心中。结束行程回家后,我收集了敦煌研究院官网和老师推荐网页的照片资料,复习了一遍看过的洞窟。将在每个洞窟之所见简单归纳一段文字,并总结出各窟亮点,记录下来为自己备忘。这部分比较枯燥,对石窟无兴趣者可略过有编号的段落。</p> <p class="ql-block"> 1、275窟,北凉,特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时代最早的敦煌石窟之一,是北凉三窟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洞窟。西壁中央交脚弥勒菩萨。南北壁上部各有一个双树龛(印度传统)和两个阙型龛(中原传统),龛下北壁有佛本生故事联幅画(割肉贸鸽等),南壁有佛传故事(出游四门)。上有V字型飞天,下有左衽匈奴供养人。亮点:中印两种龛型和割肉贸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2、257窟,北魏,普窟</p><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窟,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棊顶,柱东面开大龛内塑倚坐佛说法像。窟壁绘画分三段,上绘天宫伎乐,下绘药叉,中绘佛经故事,其中西壁横卷连环画九色鹿故事最为知名。亮点:九色鹿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 3、251窟,北魏,普窟</p><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窟,四面开龛有彩塑,四周壁画上下分天地人三界,上部天宫伎乐在栏墙内演奏,中部说法图及千佛像,间插<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裸体飞天,</span>下部药叉。南北两壁的说法图中,佛的手部绘出了三十二瑞相之一的“网缦相”,即佛的指间有网缦连接,类似蹼。据说,这是为了在救渡众生时,不会在指间的缝隙中有所遗漏。亮点:窟形、早期飞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4、259窟,北魏,普窟</p><p class="ql-block"> 西壁半塔柱,正面曹衣出水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佛龛,二佛着犍陀罗风格的右袒袈裟。龛侧彩塑胁侍菩萨贴墙而立。南北壁上层阙型龛,下层圆券龛。北壁下层最东龛为敦煌石窟彩塑的代表作,俗称敦煌的微笑。坐佛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发自内心满足的含蓄微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打光高度的变化,佛像笑容渐渐发生变化,表达了佛进入禅悦的状态。此佛像在樊锦诗老院长的推介下,广为人知,是此窟的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 5、249窟,西魏,普窟</p><p class="ql-block"> 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开圆券形大龛,彩塑现存一佛二菩萨,头均重修,塑像受中原影响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一窟两制,正壁仍存印度风格,窟顶中原风格。四披布满佛教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阿修罗、摩尼珠、东王公、西王母、风雨雷电四个自然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方位神)。亮点:窟顶壁画。</p> <p class="ql-block"> 6、285窟,西魏,复制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特殊的洞窟,但我们没能进入洞窟看到真迹,只在敦煌陈列中心看了复制窟,因此照搬资料简单描述。</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最早有纪年的洞窟,由魏宗室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时开凿。覆斗顶和禅窟相结合,同时具备禅定、礼佛和讲法三重功能,融合了西域和中原造型美感,兼具佛教、印度教和中国传统神话三种不同文化风格。据说元荣从洛阳来敦煌时带来的工匠采用了当时中原最流行的绘画技法作画,削弱了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西域风格,强化了中原元素,使西魏时期的壁画人物出现秀骨清像的形象,其特征是面貌清瘦、眉目开朗、神情潇洒、褒衣博带,壁画中的飞天也出现了这种造型。此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创造新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亮点:向中原风格转变。</span></p> <p class="ql-block"> 7、428窟,北周,普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敦煌最大的中心柱窟,四面龛绘塑较多;窟顶平綦30方(其中有肉色完好的飞天),人字坡椽间花鸟纹样36条。四壁上层贴影塑千佛1485身,中层绘连环说法经变画,下层绘供养人若干。窟内装饰纹样丰富,色彩鲜明。中心柱佛龛塑像、龛外壁面,为后代重涂彩绘。东壁门两侧绘有两组本生故事画:南侧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侧须达拏太子广行施舍。亮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舍身饲虎。</span></p> <p class="ql-block"> 8、296窟,北周,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窟,佛像皆经清代妆修,极丑。天顶有漂亮的莲花忍冬纹,有西域中原两种风格的飞天。南北壁大面积千佛。天顶图案外围和南北壁下段以S形连环画形式密密麻麻绘满两个佛本生故事画、两个佛教因缘故事画以及福田(行善事)经变画。亮点:连环画形式的故事画和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 9、427窟,隋,普窟</p><p class="ql-block"> 中心柱窟,前后室保存完好,彩塑精彩无缺损。前室天王、力士塑像和带有墨书题记的宋代木构窟檐。主室南西北三壁立三组一佛二菩萨塑像,菩萨僧祇支绘有精致的菱格纹等图案。中心柱南西北三面开券形龛,龛内均塑一佛二弟子像。主室洞窟四壁遍布以绿白青褐四色描绘的千佛,原面部贴金,被曾居住此窟的白俄兵将金彩搜刮一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壁千佛上沿绘有一长条伎乐飞天装饰带,飞天形象较前朝有所变化,飘带不打卷,飞行速度加快。亮点:精致的彩塑。</span></p> <p class="ql-block"> 10、419窟,隋,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洞窟,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西壁开龛。龛内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有忍冬火焰纹背光,背光外的飞天画法特别,其巾带末端回勾,表现出流动中的力量感。大弟子迦叶饱经风霜的苦行僧形象尤其生动。造像风格已处于由北朝的“秀骨清像”转变为唐代的“丰满圆润”的过渡时期。龛外左右侧画有维摩诘经变。东、南、北壁画有面部贴金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绘说法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顶是密体画的代表,用较满的构图表达恢弘气派的场面,</span>窟顶后部平顶画有弥勒上生经变,东王公、西王母乘车出行,窟顶人字披画有大型法华经变、须达拏太子本生、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画中建筑物尤其丰富。环绕窟顶边沿一圈的伎乐飞天,画面虽已变色,但姿态各异,动感满壁、栩栩如生。亮点:窟顶密体画、迦叶塑像和动感飞天。</p> <p class="ql-block"> 11、420窟,隋,特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保存最好最经典的三龛殿堂窟。方形覆斗形顶,三壁三龛,<span style="font-size:18px;">绘塑结合</span>。西壁内外双层龛是隋代出现的新形式,龛内塑一佛两弟子四菩萨。左侧靠近阿难的菩萨面部光泽如新,经历了1400年的岁月,脸上的颜色仍无丝毫褪色,在莫高窟所有洞窟中很罕见,被人称为“永葆青春的菩萨”。南北壁绘满千佛,中央开一浅龛,龛内一佛二菩萨。窟中塑像大部脱离壁面成圆塑,但背部仍与壁面相连。<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窟是现存石窟中塑像保存状况最好的洞窟之一,不但塑像一尊不失,而且未见后代改动的痕迹,除有若干细部缺损和颜色退变之外,大致保持原貌。</span>东壁门上中央绘有一铺说法图。窟顶藻井莲花中心饰三兔纹样。窟顶四披绘有巨幅密体经变画《法华经变》,是隋代莫高窟壁画的新出题材。亮点:彩塑。</p> <p class="ql-block"> 12、407窟,隋,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窟,窟顶四坡与四壁绘满千佛,东壁门上方绘有一铺说法图。西壁为无龛柱龛楣的双层龛,龛内塑像为后代重修,极丑。窟顶中央藻井为三兔莲花飞天(其中穿插有一位比丘)环绕飞行。此窟藻井是莫高窟藻井图案中的精品,藻井中心的三兔联跑,每只兔子的两只耳朵中的一只重叠,看似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学者认为,这种图案源自于波斯萨珊朝(公元226—642年)即现在伊朗一带。亮点:藻井心的三兔共耳。</p> <p class="ql-block"> 13、390窟,隋,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窟,西壁开双层龛,中央塑一身倚坐菩萨,两侧各塑二身胁侍菩萨立像,五尊塑像均经清代重修。龛顶主尊背光火焰纹两侧飞天在火焰般的背景中上下翻飞。四壁上层共绘53铺说法图,中层和下层共绘60铺说法图。南、北壁中央的倚坐菩萨说法壁画,与西壁龛内倚坐菩萨塑像,构成三身倚坐菩萨组合。四壁上沿绕窟一周的飞天,奏乐、持花,风姿各异,飞天下有花纹各异立体感十足的凹凸状方块天宫栏墙。窟顶四坡满绘千佛,形成“横看成行、斜看成道、光光相照、佛佛相次”的盛景。亮点:飞天。</p> <p class="ql-block"> 14、386窟,隋末唐初,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唐、五代、清时重修,窟内塑像和壁画在不同时代完成。</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窟分为前后室,前室南现存五代壁画天王等,</span>甬道三面存中唐经变画。主室窟顶初唐藻井莲花井心,四披八飞天以及千佛。西壁开斜顶龛,龛内有离开墙壁独立的初唐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塑像,清代重新上色。龛外两侧各有一身中唐菩萨,龛下有五代供养比丘。洞窟其余上部多为初唐千佛以及部分五代千佛,南壁大部是中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弥勒经变和</span>阿弥陀经变,底层有“上元二年”的题记。北壁大部是中唐药师经变和天请问经变。东壁门上中唐千手眼观音变,门南有中唐文殊变。</p> <p class="ql-block"> 15、321窟,初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覆斗顶,团花藻井。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初唐一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修二力士以及</span>清塑弟子、菩萨各二。龛顶绘赴会佛、散花天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菩提树旁双飞天、迦陵频迦</span>等。北壁阿弥陀经变(图4),描述西方净土庄严清静美妙和安乐祥和的景象。 最有特色的是上部占画面三分之一的蓝色天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赴会佛和菩萨乘云驾雾,</span>飞天千姿百态,天花飞落,天乐不鼓自鸣。南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绘地藏菩萨相关信仰的</span>宝雨经变(图6),上部云海下有华盖、花朵、宝瓶、珠子、乐器等漫天宝雨。东壁门上有三铺说法图,南侧一佛二菩萨,北侧十一面六臂观音(图8)。亮点:龛顶壁画及南北壁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 16、328窟,初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建于初唐晚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形覆斗顶,</span>西夏时重修窟室四壁及藻井。北东南三壁画净土变和说法图等壁画。西壁敞口龛内绘塑结合,龛顶绘弥勒说法图,龛内一结跏趺坐佛、站立阿难迦叶二弟子,游戏坐二胁侍菩萨,胡跪二供养菩萨(南侧一身图8于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藏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佛龛外两侧还各有一身半跪供养菩萨。这9身彩塑均为唐代原作,神态逼真。亮点:彩塑。</p> <p class="ql-block"> 17、329窟,初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单层龛,龛内塑像均清代重修,佛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侧绘飞天,龛顶绘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尤其引人触目</span>。窟顶莲花飞天藻井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画之一,藻井井心以淡蓝色作地,中心一大朵莲花,围绕莲花的飞天和各种纹饰美轮美奂。北壁绘弥勒经变(图5),画面中两小块区域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南壁绘阿弥陀经变(图6)。东壁门上部和门左右共有六铺佛说法图,门上左起第三铺说法图是难得的一幅没有变色的壁画(图7)。<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绘画风格有所改变,飞天形体多样、飘带打卷,菩萨女性化。亮点:藻井和飞天。</span></p> <p class="ql-block"> 18、323窟,初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型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北侧为325窟。前室及甬道的表层壁画均为西夏时重绘。主室方形覆斗形顶,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西壁平顶方形龛中塑像均为清代重塑。龛顶壁画多为初唐原作,南北壁上部通壁绘佛教史迹画,下部绘大型菩萨立像,东壁窟门南北两侧绘戒律画。此窟是唯一绘制佛教史迹画的洞窟,以青绿山水为背景并作为画中故事场面的间隔,绘画遵从近大远小的规则。八个史迹故事中,以张骞出西域最为著名。南壁中央部分被华尔纳盗走。亮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骞出西域。</span></p> <p class="ql-block"> 19、220窟,初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覆斗顶窟,被誉为最美传奇窟,壁画尤为经典。此窟是翟家开的家族窟,有642年墨书题记。民国时期,常书鸿发现并剥掉表层西夏重绘壁画后露出唐代原作,东壁左上角留有一块后世壁画。东壁门上绘长幅说法图,门两侧绘维摩诘经变(北侧文殊问疾,南侧维摩诘示疾),周围有诸多菩萨、大臣信众以及各国王子围观旁听辩论。西壁大龛内唐塑均经清代重修。龛顶残存壁画菩萨群像依然清晰亮丽,龛外两侧有文殊普贤变。窟内南壁绘莫高窟最早的西方净土变,上段天空、中段水国、下段地面,净土宝池虚空,众佛菩萨赏乐舞。北壁绘唐代第一铺药师经变,中部七尊巨佛,四周菩萨天王药叉,琉璃燃灯,场面盛大恢弘,4人对跳胡旋舞,28人大型乐队,是敦煌所有窟里最美的壁画。甬道南壁正中开小龛,龛内三壁中唐绘药师佛及弟子菩萨飞天像。甬道北壁绘有观音文殊立像,两壁下方绘有供养人像。此窟的每幅壁画均为上乘之作,常书鸿先生认为:此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亮点:各壁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20、96窟,初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其中的弥勒大佛,唐代已称为“北大像”。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大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世有敷彩重修,</span>全身仅双足为唐代原貌,窟檐建筑也多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 21、320窟,盛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盛唐的代表窟之一。方形覆斗顶,窟顶藻井绘云头牡丹井心,四披画千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壁开龛,</span>龛内塑一佛一弟子二菩萨,塑像皮肤衣饰上的金箔已被刮去,现只留下斑驳的刮痕 。龛顶绘弥勒说法图,龛外两侧各绘一观音菩萨立像。北壁绘三联式布局之观无量寿经变,中为极乐净土,两侧为未生怨和十六观。南壁阿弥陀经变,中间绘佛说法图,两侧绘满千佛,主尊佛两侧分别绘天龙八部、弟子、菩萨、天王等侍从,其中东侧一身菩萨头像和西侧两身天龙八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南壁说法图上空四身飞天极为经典多出现在各类宣传品中。窟顶四披和南壁尚有部分未氧化的千佛。东壁多为宋代画,门上部千佛,门南侧供养菩萨二身,门北侧供养菩萨二身以及元代所画供养菩萨一身。亮点:南壁飞天。</p> <p class="ql-block"> 22、45窟,盛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此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莫高窟彩塑的经典洞窟,2017年成都敦煌展的此复制窟一直印象极深。</span>西壁开平顶敝口龛,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身塑像。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身份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有静有动文武并俱,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此期间彩塑已非常中国化。西壁龛内顶部绘有《法华经变》的“见宝塔品”。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其两侧绘有未生怨和十六观。南壁绘观音经变是敦煌盛唐壁画的代表作之一,描绘观音以33化身度化信众。亮点:彩塑。</p> <p class="ql-block"> 23、23窟,盛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西壁开龛,内有清代重修七身塑像。主室覆斗顶,窟顶藻井团花井心,窟顶四披均画经变:西披弥勒经变,东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北披阿弥陀经变,南披法华经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观音普门品。窟内北壁绘法华·灵鹫会,南壁绘法华·虚空会,东壁绘法华经其他品。此窟堪称“法华洞”。亮点:法华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 24、217窟,盛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当地豪门阴家窟,覆斗顶殿堂式,西壁龛内仅存清代重修的佛像一身。壁画保存完好。西壁龛顶绘金刚经变,龛外南侧画一身大势至菩萨,北侧画一身观音菩萨,衣饰精美艳丽。东壁门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门上绘释迦牟尼佛灵鹫山说法图,门南北两侧绘观音救诸难和观音三十三现身。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色彩鲜艳,结构清晰,其中画有大量建筑物,飞天穿行其间,不鼓自鸣的乐器自飞自舞,这些经典的建筑画对于唐代建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pan>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原认为是法华经变),其西侧犹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完整的山水画</span>,青山绿树,草木葱茏,春色盎然,颇有唐代李思训青绿山水的意境。亮点:北壁画中建筑,南壁画中青绿山水。</p> <p class="ql-block"> 补充知识: 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内容主要是佛陀本生故事画以及佛传故事画,从隋代开始经变题材增多,到唐代经变画已成为壁画的主体。典型的经变画是以描绘极乐世界为内容的“净土变”。净土变壁画主要包括:西方净土变、阿弥陀五十菩萨图、弥勒净土变、东方净土变四大类;当前,学术上通常将西方净土变细分为三类,包括: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p><p class="ql-block"> 西方净土变壁画的布局比较类似,总体画面布局为:上方虚空段,中上方宝树段,中部三尊段,中下方七宝池,下方宝地段,三尊段的左方和右方为宝阁段。</p><p class="ql-block"> 主体部分的三尊为众多的菩萨所簇拥;画中有分别从仰视、俯视角度画出的楼台、亭榭、宝池莲花和欢乐的歌舞伎乐,以及优美的飞天飘舞散花等万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25、384窟,盛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开凿于盛唐,但未完工,中唐续修。西壁龛内塑像为清代重修,但仍保留有唐代风格。三面开龛,西壁龛内塑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及二天王,南北壁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这种三面开龛是继隋代之后表现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题材形式。整个洞窟彩塑的人物造型比例适度,体态自然。衣纹线条洗练,菩萨为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特征。甬道顶部绘地藏十王图(图2)。南壁东侧绘<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宗六观音之一的</span>不空绢索观音(图3),指观音菩萨用慈悲的绢索救助众生的愿望不会落空,此为莫高窟壁画中不空绢索观音画像最早的一幅。北壁东侧绘同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宗六观音之一的</span>如意轮观音(图4),其以手中分别持如意宝珠和宝轮而得名,往往和不空绢索观音成对称出现。亮点:两幅观音图。</p> <p class="ql-block"> 26、159窟,中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为中唐吐蕃时期的代表窟。方形覆斗顶,顶部及北壁损毁较多。西壁开方口盝顶(四披屋顶下为斜坡,上为平顶)账形龛,中唐佛龛装饰的标准样式为龛内三壁均绘屏风式故事画,除了在正壁绘佛背光之外,不再像之前的盛唐那样绘出菩萨和弟子头光,龛内有马蹄形佛坛,坛上塑像,主尊塑像已不存,两侧各有弟子菩萨天王六身彩塑,皆为唐代原作。龛外有精美的北侧文殊经变和南侧普贤经变。</p><p class="ql-block"> 吐蕃时期洞窟南北壁的大型经变画由初唐盛唐的一铺增至三铺,下绘屏风画,晚唐以后的壁画多因袭这种多铺下为屏风画的形式。南壁三铺东弥勒经变、中观无量寿经变、西法华经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风精细可见</span>屏风和卷帘。北壁东天请问经变。东壁门维摩诘经变。此窟多处有迦陵频伽(人首鸟身的妙音鸟)出现。亮点:南壁和西壁龛外侧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 27、158窟,中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大型涅槃窟,横长方盝形顶,分九方画净土图。窟顶左披画普贤菩萨经变,右披画文殊菩萨经变。 靠西壁横长通壁佛床,上塑释迦牟尼佛涅槃卧像,头南脚北、枕右手累足而卧,双目半闭,唇含笑意,表现了寂灭为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涅槃境界</span>。南壁释迦牟尼头旁塑立过去佛迦叶佛,北壁释迦脚旁倚坐未来佛弥勒佛。南壁绘十大弟子举哀图和迦叶奔丧。北壁绘各国国王举哀图及佛母奔丧。西壁上下两列绘众菩萨、十六罗汉、四大天王及天龙八部举哀。佛床下部正面,南侧画祥鸟瑞兽助悲、密迹金刚哀痛倒地、纯陀的最后供养以及须跋陀罗先佛入灭。北侧画末罗族赞叹释迦涅槃及鸟兽助悲。佛床下部中间开一方形小凹龛,龛内画十方净土中的下方净土图。亮点:卧佛的面部表情及南北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举哀图。</span></p> <p class="ql-block"> 28、156窟,晚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张议潮功德窟,晚唐代表窟之一。方形覆斗顶殿堂窟,横长方形前室已塌毁。前室北壁左上角处有墨书题记。西壁龛内现存一无头倚坐佛。东壁门侧及其余三壁上部绘各种经变画十余幅。此窟看点在于南北壁下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卷式长幅壁画</span>,南壁“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壁张议潮夫人“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新颖、造型生动。1921年沙俄白军流窜至敦煌曾居此窟,烧炕做饭至四壁及窟顶壁画多处被烟熏发黑,某些画面已难以辩识。甬道两壁画张议潮、张淮深及夫人等供养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室顶部北侧有父母恩重经变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span>西壁龛顶有千手千眼菩萨以及甬道顶曼茶罗可见当时显密杂陈。亮点:张议潮出行图。</p> <p class="ql-block"> 29+30、16+17窟,晚唐,普窟</p><p class="ql-block"> 16窟是莫高窟现存的大型洞窟之一,窟主为晚唐高僧洪䛒法师。窟口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箓于1906年主持修建。16窟主室设马蹄形佛坛,后有通顶背屏,坛上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北宋(或西夏)所绘沥粉堆金的绿底千佛,底层可见晚唐壁画。窟顶为北宋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甬道两侧绘持花供养菩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6窟甬道北壁是17窟即王圆箓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其为</span>面积较小的方形覆斗顶窟。靠近北壁有一长方形禅床,其上端坐洪䛒高僧像,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高僧背后壁上画两棵菩提树以及俩比丘尼。亮点:藏经洞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龙团凤藻井。</span></p> <p class="ql-block"> 31、61窟,五代,普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佛坛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为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曹议金之子)开凿的功德窟。佛坛上文殊菩萨像已不存。甬道壁原男供养人像已毁,西夏重修后绘制了炽盛光佛图。窟内南北壁有各种经变画,下部绘有高大的女供养人像。十六国至隋代供养人像身躯极小,五代至宋初供养人像绘制位置显眼,尺寸和数量大增,如列序家谱把姻亲眷属都画在窟内几乎与真人等高甚至超过真人大小。</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图几乎绘满西壁,其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当时生活所绘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其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其中有些佛寺至今尚存。相传梁思成林徽因曾凭借此图找到唐代建筑佛光寺。亮点:五台山图和女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 32、3窟,元,复制窟</p><p class="ql-block"> 面积极小,未对公众开放,仅看到了敦煌陈列中心的复制窟。此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有佛教密宗的影响,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开盝顶账形龛。龛内及东壁门两侧均画有观音,南北壁各绘一铺11面千手千眼观音。画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匀劲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面部和肌肤,显得丰满圆润;以棱角毕露的折芦描绘衣纹,体现布料质地厚重;以细腻的游丝描绘须发,有蓬松飘逸之感;以顿挫分明的釘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设色淡雅清新,润泽透明。此窟是中国传统白描技法的杰作,也是莫高窟艺术的余晖。亮点:淡雅的白描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 来敦煌之前,我的脑海里和敦煌关联最密切的词是飞天。看完敦煌才明白,飞天并不是主角,只是佛教艺术世界的元素之一。但飞天确实很美,必须单独写几句。</p><p class="ql-block"> 飞天,即在天空中飞翔的天神。分为伎乐天、供养天和散花飞天。早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随着朝代更迭文化变迁,飞天和壁画风格一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从印度传来刚进入西域的飞天带有翅膀,后来去掉翅膀的飞天就以缠身的披帛来表达飞翔。十六国和北朝早期的飞天一派西域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西域重色晕染,</span>造型多为男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脸部五官轮廓较大,身体多呈V形,上身赤裸,下身着裙甚至全裸,身躯短而粗壮,四肢动作僵直,身体结构不够和谐,显得十分笨拙,动势较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魏晚期到西魏的敦煌飞天形象有了中土化转变。造型</span>逐渐阴柔、女性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脸型由前期的椭圆变得长而圆润,五官逐渐和谐匀称眉清目秀。身体渐呈L型,身材比例变得修长,姿态变得多样,线条更加熟练圆润。这一时期画法是西域式的,形体与动态却有中原特征,身体的强烈转折隐藏在宽衣大袖与飘带之中,体现了中原西域合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隋代飞天仍然</span>拥有修长的身躯,比例和谐,姿态飘逸,动作多样,飞翔体态轻盈,动感十足。这期间的飞天多以群体出现。</p><p class="ql-block"> 唐代飞天进入成熟期,造型更加写实,面部肌肉以及躯体愈加圆润,比例匀称和谐,神态端庄文静,造型丰腴健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格更加中原化</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艺术形式上全面体现出多变的飞动之美,在内容上实现了天上人间的和谐统一。尤其盛唐时期,是莫高窟女性飞天的典范与巅峰。飞天在宏伟的经变画中穿楼而过,腾空翻飞上下自如,轻歌曼舞无拘无束。它们或身姿轻盈而秀丽怡目,或体态丰腴而雍容大度,在天花流云中歌舞飞翔,富有强烈的韵律感。</span>唐代之后的飞天再无创新,唐代的飞天成为今日敦煌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各窟飞天大致可分为两种形象:(1)画于正龛内的飞天,往往在熊熊燃烧的火焰纹佛光背景中,上下翻腾,人如焰苗,电光火石,热烈欢快。(2)画在四壁上沿绕窟一周的飞天,则首尾相连,依序平缓行进于天宫栏墙之上,边飞边专注地演奏各色乐器,或捧花、拈花、托持香炉等供养礼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风清朗、淡雅。</span></p> <p class="ql-block"> 与后来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那般<span style="font-size:18px;">宏大霸气的</span>皇家石窟不同,敦煌石窟纯属民间开窟,崖壁上除了由部分世家望族修建的大洞窟外,绝大多数是黎民百姓出资修建的小洞窟。426窟应该是最小的洞窟,仅能伸进一个脑袋。</p> <p class="ql-block"> 当年开凿洞窟时基本都建有木构窟檐,历经千年损毁殆尽。莫高窟仅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晚唐196窟(上面盖有现代保护棚),北宋427、437、444、431窟。</p> <p class="ql-block"> 427窟北宋木构屋檐细节。</p> <p class="ql-block"> 位于莫高窟南区最北端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集中展示藏经洞出土文书。现陈列着无数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可惜几乎都是复制品,真迹被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带到了异国他乡,收藏在英、法、美等国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 宕泉河东岸矗立着清末发现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的墓塔及木制墓碑。</p> <p class="ql-block"> 看窟后游学团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参观榆林窟及其它景点</p><p class="ql-block"> 12月7日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唐代位于天山北麓的新北道兴起后,商队逐渐由瓜州转向新北道避开了敦煌,于是人们又在瓜州附近的榆林河两岸开凿了榆林窟。现仅东崖对游客开放。俯瞰坐东朝西的榆林窟东崖石窟。</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大早由敦煌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瓜州南边的榆林窟。将要参观的洞窟如表。</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门票价格没有淡季旺季之分,总共4个特窟。</p> <p class="ql-block"> 进入窟区开始参观。</p> <p class="ql-block"> 1、5窟,唐代,普窟</p><p class="ql-block"> 也被称为“卧佛殿”。殿内有尊涅槃佛,长10.9米,是榆林窟最大的涅槃佛塑像。原为露天放置,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庆年间</span>重新上彩,并加盖窟檐,房梁上有“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梅月上浣重修三危山愉林窟千佛洞睡佛殿序文”题记。</p> <p class="ql-block"> 2、25窟,中唐,特窟</p><p class="ql-block"> 双甬道覆斗顶中心佛坛殿堂窟,窟内壁画为中唐时期的代表作。因建造于吐蕃统治时期,壁画在汉传佛教基础上融合了不少藏传佛教的元素。横长方形前室,东壁门两侧画南、北天王。主室居中佛坛上清代塑释迦牟尼像,东壁(正壁)绘吐蕃艺术特色的密宗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现仅存四尊菩萨画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壁门两侧绘文殊、普贤经变。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北壁绘弥勒经变。亮点:汉传藏传佛教艺术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 3、12窟,五代,普窟</p><p class="ql-block"> 此窟清代重修。原供释迦佛,后佛像移走,被改为供药王等道教形象,俗称药王窟。前室一面披顶,主室方形覆斗顶,东壁绘十大菩萨与十大弟子,紧挨的南北壁绘天龙八部。西壁南侧绘文殊菩萨,北侧绘普贤菩萨,门楣处南绘观音北绘地藏。沿东壁与南北壁后部设马蹄形佛坛。<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壁西侧画药师经变,下画慕容氏出行图。北壁西侧画西方净土变,下画慕容夫人曹氏出行图。</span>甬道南壁画男供养人像四身,前面一人是当时的瓜州刺史慕容归盈。北壁画女供养人像五身,前面一人为慕容归盈的夫人曹氏。由此可知本窟是五代时期瓜州慕容氏家族开凿的功德窟,也是榆林窟现存壁画中唯一绘制大型出行图的一个洞窟。亮点:壁画。</p> <p class="ql-block"> 4、13窟,五代,普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为前后室,</span>经过宋、清重修。后室覆斗顶,中心佛坛上有清代塑像三身,四壁有宋代绘各种绿色系经变画以及程序化的菩萨。仅前室的南北西壁残留有五代壁画。满窟绿色,菩萨呆板,没啥看头。</p> <p class="ql-block"> 5、19窟,五代,普窟</p><p class="ql-block"> 榆林窟五代时期代表洞窟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span>。前室方形一面坡顶,主窟覆斗顶,中央佛坛上仅存一清代所塑佛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室窟顶绘莲花井心,四披画千佛、飞天和说法图,四壁绘各种经变画。</span>主室甬道南壁第一身供养人是曹议金之子曹元忠的画像,对称的甬道北壁第一身女供养人画像是其夫人翟氏的画像。前甬道南壁残存一幅六道轮回图,是敦煌石窟中同类题材绘画中唯一的一幅,甬道北壁与其相对位置绘有目连变相(守孝)。西壁门两侧分别绘文殊变和普贤变。文殊变采用了“新样文殊”画法,为文殊菩萨牵狮的昆仑奴改为了于阗国王。亮点:曹氏夫妇的等身画像。</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上世纪四十年代临摹的主室甬道南北两壁曹氏夫妇及子女像。</p> <p class="ql-block"> 6、2窟,西夏,特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形覆斗顶窟,</span>元清重修。中心佛坛上存清塑文殊菩萨及侍从七身。主室窟顶藻井绘有动感的盘龙井心。东壁中央画文殊变,南北两侧各有说法图。南北两壁各画三铺说法图,听法的菩萨和天龙八部众神形象及服饰具有明显的西夏人物特征。西壁门南、北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南侧是自在坐水月观音的经典,北侧水月观音前可见玄奘与孙悟空二人西天取经的画面。南北两幅水月观音图,以对角线构图,上部天空留白,下部表现人物景色的手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于南宋山水画“马一角、夏半边”的流行风格。观音的面部身体部位贴金,现在贴金部分虽已氧化变黑,但侧面打光仍可看到美丽精致的细节。亮点:西壁门两侧的水月观音图及唐僧出行取经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上世纪四十年代临摹的西壁门北侧水月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7、3窟,西夏,特窟</p><p class="ql-block"> 长方形浅穹窿顶窟,是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中央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曼荼罗(坛城)形式的</span>八角形三级佛坛,上有清代塑像,窟顶中心绘金刚界五方佛曼荼罗,均为密宗内容。东壁中央绘八塔变,南侧绘51面千手千眼观音变,北侧绘11面千手千眼观音变。南壁中央绘观无量寿经变,两边分别绘金刚曼荼罗和五方佛曼荼罗;北壁中央绘净土变,两边分别绘五方佛曼荼罗和观音曼荼罗。西壁门上绘维摩诘经变(已残),门南绘普贤变(女性形象、南方山水),门北绘文殊变(男性形象、北方山水),均为线描作品。</p><p class="ql-block"> 亮点:东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侧的51面千手千眼观音变(其中的</span>冶铁图、酿酒图、牛耕图等画面真实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及西壁门南侧的普贤变中的玄奘师徒取经归来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 8、4窟,元,特窟</p><p class="ql-block"> 方形覆斗顶窟,是敦煌石窟显密艺术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十幅密教曼陀罗壁画是萨迦派艺术的传世之作。中央佛坛上有清代重塑的九身塑像。窟顶画九佛藻井(大部残毁),东壁中央画曼荼罗一铺,两侧经变画各一铺;南壁东起画白度母、观音曼荼罗、说法图各一铺;北壁东起画灵鹫山说法图、曼荼罗、绿度母各一铺;西壁门南画普贤变一铺,其下画男供养人一身,女供养人三身,门北画文殊变一铺,其下男供养人五身。亮点:绿度母、白度母、曼陀罗。</p> <p class="ql-block"> 9、11窟,清,普窟</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24年建,为榆林窟营造时间最晚的洞窟。纵向人字披顶长方形窟,窟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绘有檩、椽,檩间绘仙人、花鸟等。</span>东壁开三券顶龛,主龛内塑道教龙王,南龛塑风伯,北龛塑雨师。南、北壁东端各开一券顶龛(南壁龛塑雷公、北壁龛塑电母)。<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北壁前神台上有从第3窟搬迁而来的十八罗汉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敦煌41个石窟的探访到此结束。将此行的其它活动也一并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回返途中在车上拍到西汉武帝时期的破城子遗址。</p> <p class="ql-block"> 沿途顺便观赏了戈壁现代雕塑艺术长廊,只看到了四个雕塑。1、大地之子:在茫茫戈壁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形象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希望。2、<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武雄风:汉武帝刘彻的胸像迎风傲立,纪念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感受他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span>无界:灵感来源于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盛唐建筑“天堂楼阁”。4、<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越祁连:卡通大男孩造型,自信地踩着祥云,豪迈地跨越脚下山峦。</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瓜州和敦煌之间的高速公路附近有悬泉置遗址,我们途中在名为悬泉置的服务区稍作停留。很想去看看这座西汉时代的邮政机关和驿站,但那遗址远在公路南面的一公里外,据说还没对外开放,没能看到。只好放上一张空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回到敦煌市附近,来到城东6公里瓜敦公路以南的佛爷庙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大约100平方公里</span>的戈壁滩上,分布着上万座魏晋以来的古墓,现今仅发掘了一千余座。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了两座比莫高窟更古老的西晋画像砖墓。</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墓为砖雕仿木结构,通过力学原理靠青砖干垒而成。覆斗形墓顶中央镶嵌莲花砖。画像砖主要集中在高大的照墙上,一砖一画,主要内容有三皇、瑞兽、李广射虎等。主室正壁下侧有一幅小型壁画,仍然色彩鲜艳,画有一男一女相对而坐,应该就是墓主人吧。两个耳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耳室是储藏间厨房,据说发掘时里面存有古代的粮食。</span>右耳室是厕所。</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只见过书中写的盗墓贼和盗洞,这是第一次进入墓中亲眼看到真正的盗洞。盗墓贼确实厉害,难道不怕把墓挖塌了,盗墓也是一门技术活呀。话说那盗洞很是袖珍,仅能容一个瘦小的成年人通过,难怪听说一般盗墓贼是父子组合,仅放儿子下去,老子必须在外面,切不可颠倒。右耳室的奇葩厕所,蹲坑反扣在天花板上,也许他们认为在阴间和在太空一样失重吧。</p> <p class="ql-block"> 还剩一点时间,匆匆打卡了鸣沙山月牙泉。遗憾膝盖有恙,没能去爬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四、体验及其它</p><p class="ql-block"> 12月8日是行程的最后半天,安排了两节体验课。</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体验课制作传统颜料。用尽全力,终于将一小堆孔雀石碾压成粉末,加水清洗三次,做成了分3层的颜料(专业要求是分7~8层),再调进少量胶水就可以作画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体验课给泥坯画上色。几十年没握过毛笔的笨手,在催促之中填完了颜色。太过匆忙,填色不均,极不满意,凑合了。</p> <p class="ql-block"> 再写几句这趟出行的吃。因已在淡季,莫高窟的餐馆商家不再到窟区做生意。参观莫高窟那两天中午我们不能远离窟区,就安排以简餐对付,结果感觉并不是对付,我很喜欢,有荤有素,味道挺好。</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榆林窟参观的那天中午,我们到锁阳镇吃午饭。其中有一道挺好吃的菜,锁阳炒鸡蛋,取了一个奇葩的菜名“锁阳茕茕”。锁阳:一种可以作中药的草本植物。茕茕:孤独无依。不知把这两整到一起是啥意思。</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晚餐品尝敦煌特色驴肉黄面。</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顿晚餐品尝敦煌城最火的尕六羊羔肉,忘了拍菜,只记得特别好吃😋</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敦煌探访结束了,此行欣赏了敦煌石窟中美丽的壁画和雕塑,学到了很多佛教壁画知识。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看完敦煌,对佛教那些特别烧脑的专门词汇以及通过绘画形象直观表达出的佛教内容有了一些认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对石窟的兴趣起自于安岳大足石刻,这次看完敦煌石窟,</span>回头再看大足石刻宝顶山之前感觉一团乱麻的大佛湾众多塑像,好像变得清晰起来,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组塑像归纳在一个主题中,似乎对其有了更多的理解。看过了莫高窟中盛唐那些复杂华丽的西方净土变壁画,再看其它石窟中雕塑的佛陀、飞天、楼阁亭台、宝池莲花就能够理解这种组合的意思了,再怎么复杂的石刻对细节的表现一般也不会超过这些壁画。看完敦煌,仿佛眼前展开了广阔的石窟世界,以后有机会将去看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佛教西来早期的克孜尔石窟,还想再次探访大足石刻,将我国石窟发展末期的川渝地区石窟也一并串联起来,顺着我国石窟发展的脉络,体验一把石窟艺术的千年流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