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03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缺少陪伴的家庭</b></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罗马尼亚出现了巨大的婴儿出生潮。</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很多家庭无力抚养,大量弃儿被送往了孤儿院。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大约有50万人左右,他们统一被称为“罗马尼亚孤儿”。</p><p class="ql-block"> 在孤儿院内,这些孩子虽然得到了最基本的照顾,但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和陪伴,很多孩子的大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心理疾病。</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也有过类似的研究:有研究者在对比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大脑后发现,留守儿童大脑中负责调控和处理情绪的脑区灰质体积更大。所以,留守儿童成年后更易出现社交焦虑、情感障碍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陪伴,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就没有充足的能量,心里就会滋生各种不安和忧虑。</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总说,自己也想陪孩子,但忙于工作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可实际上,陪伴并不意味着要24小时在一起。有时,只要利用好一些特殊时段,同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用心:</p><p class="ql-block">比如,清晨,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下班回家后,听孩子讲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孩子一起读读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被好好陪伴过的孩子,才能用积极饱满的状态,迎接生命中的风风雨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04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控制欲强的家庭</b></p> <p class="ql-block"> 很多家庭里,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的话就是:“等你长大了,就明白爸妈的苦心了。”“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难道爸爸妈妈还能害你不成?”……</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那个在宿舍自杀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吗?因母亲超强的控制欲,杨元元高考后没能去自己喜欢的城市念大学。</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大学期间,母亲还直接搬入了她的宿舍,整日跟她形影不离,到了晚上,两人就挤在一张不足一米五的单人床上。甚至当杨元元考上研究生后,母亲依旧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干涉。</p><p class="ql-block"> 为此,杨元元在日记中崩溃地写下:“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的知识,至今仍没能有所改变?” 随后,她就在卫生间自缢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孩子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那些被控制的无奈,被压抑的痛苦,被剥夺的自由意志,迟早有一天会彻底爆发,最终演变成一场非死即伤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别忘了,养育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而<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示范代替操控,用鼓励代替惩罚,如此,孩子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