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不能缺柴火

雷一声

<p class="ql-block">文/雷一声;配图朗诵/永葆童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味不能缺柴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小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左右老河口青年学生进山割柴火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柴米油盐酱醋茶,</p><p class="ql-block"> 生活日日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美味佳肴舌尖爱,</p><p class="ql-block"> 柴火就是厨中宝。</p><p class="ql-block"> 小城地方不产煤,</p><p class="ql-block"> 做饭全靠柴火绕,</p><p class="ql-block"> 供应不足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谷城去割黄苟茅。</p><p class="ql-block">老河口人叫它黄沟毛。</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老河口市民间艺术界的朋友宁静致远,与我都是上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也就是1959年到1960年,有一件事啊,我们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就是老河口市民最关心的柴火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中国人是排在生活中的第一的位置上的。为什么,因为过去如果没有柴火,是很难做出人间色鲜味美的美味佳肴;咱们普通人家,如果没有柴火,是不能把东西弄熟的。不熟的生东西,人是很难咽下肚去的,即便是免强,那样对人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p><p class="ql-block">老河口是鄂西北古城,但老河口市不产煤,在相当长的一些岁月里,老河口市民煮饭炒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柴火。</p><p class="ql-block"> 市场上的柴火(禾)供应不足,市民们只好自想办去割一些茅草,充当次等的柴火,来弥补柴火供应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于是,在1959年至1960年间,老河口市区涌现出了一支志愿进谷城县磨盘山和母猪峽割黄苟毛的割柴大军,我和我的一些同学自愿地加入了这支大军。</p><p class="ql-block"> 早上天麻麻亮,我们带着镰刀扁担干粮,乘坐洋油栈码头的小划子木船,逆流而上,先上后下,由船老大把我们一行划汉江对面的谷城县汉江移动的沙码头(谷城县汉江沙粒,是常移动的,没有像老河口这样的正规水泥石码头)。下船后,我们急匆匆地遍地都是沙烁和巴茅的沙洲,朝谷城磨盘山赶去。大约上午十点左右,赶到了漫山遍野都是金晃晃的黄苟毛的磨盘山。那个时候,磨盘山一带,少有人家。山里人也不喜欢烧这种轻漂火力不足、灰多烟大的玩艺。这样子,就甜欢了我们这些住在城里无柴火做饭的娃子,山里人,欢迎我们这些进山割黄苟毛的娃子。于是,我们一个个像割麦子那样割黄苟茅。有一次,我们一行,在磨盘山,遇到了一只大灰狼。由于我们人多,手里拿着镰刀扁担,我们一起鼓劲,大声地呼喊道:打狠啊!打狼啊!…也许是我们人多势众,手里又有家伙三,狼看势头不对,灰溜溜地跑了。这次山中遇狼,有惊无险,但却把那几个一同进山割柴火的和平街的几个姑娘伢吓坏了!每次进山割柴火,大约半个钟头,每人撂下了少的三四十斤,多的五六十斤,最多的是身强体壮普宁街(和平街)慈和院的谭家五毛,他割了七八十斤。大约上午11点多钟,我们各自干啃了自带的冷饼饼或是干馍馍,挑上自个拴好的黄苟茅,忽闪忽闪丶晃晃悠悠,由西向东,朝老河口市赶去。</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老河口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永葆童心配图朗诵。</p> <p class="ql-block">汉江东岸的老河口市,对面西北30多里就是谷城县如今的磨盘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p> <p class="ql-block">谷城县磨盘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河口还没有过江的大挢,我们是乘坐图片中的小木船渡过宽三公里的汉江,到谷城县磨盘山和更远的煤炭母猪峽割柴火。(煤炭离老河口市区有近六十里,有时进山割柴,一天还赶不回来。)</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就是这样的挑着黄沟毛,忽闪忽闪朝回赶。图片由佘建林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