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方向——写在2025年前

北斗星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在无知的年龄做的选择,往往会在懂事的年龄承担其后果,上学时专业的选择,毕业后职业的选择,到后来需要漫长的岁月才能弥补,然而这不是人生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选择了将就,人生可能就此定性,而有人选择了变化,成长成为了可能。这个变化的起点,对于有限的生命,多晚都不算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未来,人自觉生命有限,才会去寻找无限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起点——35岁带来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5,一个对于中国人比较敏感的数字,不只是对青年的界限,更直观的是来源于生活的观感。公务员招聘年龄界限是它,企业招聘年龄界限也是它,催婚的年龄分水岭也还是它。2025年对于中国,对于海南来说都是关键的年份,而这个年份也是第一批90后的我们迎接的第一个35岁,也意味着变化正在悄然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当我在思考这个命数的时候,疫情放开后三亚的旅游还是很旺,辗转三年过去,没有想到我们的35岁会伴随中国经济的下行和海南封关同时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历史周期变化下,个人的力量显得太过渺小,当经济下行和行业周期低潮来临时,工作引起的变化,对于个体来说,将引起当下和过去生活的割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选择了在35岁前一年考进了体制内,有人选择了从大城市回归从小生活的城市,有人还在原来的领域坚持着,而有人正在后知后觉的迎接变化带来的冲击。这一切的变化,在父辈、学校无法教会我们前,我们多数人只能自己承受并学着成长,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意识的慢,有些人觉醒的早,并提前做好了准备应对这些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5岁前,我们选择了工作,不管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专业所附加的选择,选择权是多维的。35岁之后是我们的生活推着我们选择了工作,不管是自己喜欢与否,选择权也慢慢从自己手中流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三年,好友们一直在讨论生活这个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看待生活,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三餐四季,但过起来却并非这么回事。生活复杂性源于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生存,必然要处理与之相关的一切。生活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即自我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相处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能够热爱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忱,那是自我能够有所发挥,有基本的物质、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和体验自我的热爱、兴趣和愉悦。当被生活所累的时候,多数是生存危机或社会压力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引起的,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解决了生存危机,通过融洽方式构建起自我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注重自我的发挥,生活总体上是向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生活的基础是收入,收入的前提是工作,对于普通人的我们,这是无法绕开的规律。35岁的变化,直接的影响是工作带来的。如果过去是被生活推着走的,35岁将是第一次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方向,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为了生活重新选择职业,这个阶段给予每一个人重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专业、工作和生活的居所以及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怎样的自己的时间窗口,虽然会带来割裂和阵痛,但起码有了觉醒的意识和选择的机会。过了这个阶段,随着成家、养育子女、房子等物质配备完成后,人生的后半程将是一眨眼的功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要用最生活化的方式看待工作和职业,职业和工作带来的直接效用,一是能带来收入,是个人生存及家庭稳定的基础;二是通过工作锻炼能够提升个人的能力,拓宽个人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三是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同,更好的积攒资源。无论是否喜欢或感兴趣,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事业,工作的选择首要考虑的是以上三条基准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面对变化,现在再一次出发还来得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幸运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放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我们有自己的事业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作给个体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权,但那只是职业,过程中还伴有很多不喜,自己逃不开,也避不掉。从一份工作换到另外一份工作,少则1年,多则3年就会感到乏味,按部就班,毫无活力,剩下的都是为了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明显的变化是年龄的增长,最没有观感的变化是自己生活的习性。25岁到35岁,生活依然按照固有的节奏进行,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从人性的定理上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大众的剧本,一边习惯了工作的无常,一边又厌恶工作的静态,想要挣脱工作的牢笼。就像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描述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那样:“人生是艰苦的,日常的烦虑、沉重的劳作,压在他们的身上,无益于消耗着他们的精力,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只有自己知道孤寂的与之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但那么好的年代,人们依然会厌倦日常生活的波澜不惊。随着AI技术时代的全面革新,在未来的岁月里,社会的变化可能会更加微妙,而工作带给我们的是变化难以察觉,每日的生活如此,日子过多了,人也就厌倦了。于是,有人选择在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变化感知在自我的愉悦上,有人将工作建立在兴趣上,并发展成自己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事业”这个词,我们真的有真正思考过吗?我们有自己的事业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新闻工作者,文本编辑是她的职业,如果他喜欢写作,这就是他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是他的职业,如果他立志要把孩子带到更广阔的空间,这就是他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事业是人一生的活力与激情所在,是使命、兴趣、乐趣的综合体。人的一辈子说短也不短,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事业,无论多晚。事业的寻找多从个人的使命、兴趣、喜好的方向去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人往往不会因为遇到一件事就彻底改变人生路径,但这件事刚好建立在事业方向上,往往就是人生的转折点,建立在工作上的波澜不惊的生活也将变得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为自己寻一个方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索“生命的意义”,因为人来到世间只有区区几十年,恐惧自我生命的虚无,恐惧几十年太过不真实。来时一个人,走时也是一个人,我们在世间所创造的一切,终其根本无非就是增加世间体验的深度,物质、关系、权力地位、影响力通通都是如此,没有在这点上有清醒的认识,找寻到的意义可能是虚妄的,将是一场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比如物质,物质是人所拥有的为了增加人间旅程体验感的深度的实物,要按需创造和配置,否则将被物质所累,进而颠倒人间旅程的实质重点,带来苦难。多数人拥有的物质并非按照人间体验需求来配置,多数是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影响下而去配置的,比如房子、车子。你的人间体验所需要的深度在哪个方向,你的物质就应该从这个方向去创造和配置。喜欢阅读,就去打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喜欢乡村别墅田间生活,就租或盖一栋属于自己喜欢的风格的乡村居所,物质的用处在于增加人体验的愉悦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威尔·杜兰特在其《生命的意义》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并通过向100多位来自不同职业背景的名人寻求答案。最终,他发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寻求某种意义,因为持续的生活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尤其是人类对生活的持续追求和希望时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更加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命的意义本身就在于人们持续的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价值创造、为自由、为选择权、为自我的独立、为爱、为财富自由、为家族富兴等这些都是人生旅程的价值指引,这些都是建立在持续的生活和对美好事物追求上不同个体的选择,由这些选择进而延伸不同的载体和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个体的人生经历来讲,这些都是个人人生方向、成长、行为等总的根本遵循,解决的是为何而活的人生根本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即将到来的35岁的时间窗口,为自己选一个方向吧,也就有了一个主心骨,不会在迷茫的时候再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明白和接纳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理清了工作,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我们相关的所有一切,终究都会有一个入口和不同的出口,关键在于我们作何选择。</span></p>